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道玄佛:历史、思想与信仰.续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162838
  • 作      者:
    邹晓东编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0
收藏
作者简介

邹晓东,山东莱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出站博士后,山东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文史哲》编辑部编辑。目前主攻宗教哲学与儒家哲学,代表性研究论文有:《〈大学〉、〈中庸〉研究:七家批判与方法反思》,《社会科学》; 《礼教的信念机制:〈荀子﹒礼论〉生存分析》,《邯郸学院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5年第4期转载。

展开
精彩书摘

老子善推天道以明人事。他认为“人之道”亦应符合“天之道”,应是填平补齐,以求得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平衡和同一。他阐明了“人之道”的罪恶。面对贫富对立的日益两极发展,贫者不厌糟糠,而富者金玉满堂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他除了警告和恫吓统治者、剥削者“则大威至”、“不道早已”之外,便是提出了合“道”的人类社会应普遍遵循的社会生活原则,诸如“俭”、“啬”、“慈”、“不争”等。对应“天之道,利而不害”,他提出了“人之道,为而不争”,要统治者对人民“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针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的“积”,他提出了“不积”的原则—“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八十一章)。他号召人们实践“有余以奉天下”。不过他认为“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七十七章)。应当指出,从其“物壮则老”、物极必反的理论出发,他的天道损益观不应被看作是简单的求平均,而实则是要循此道以求共存、发展和前进,这一思想很重要。将天道损益观移之于人类社会,则可产生经济上的均平思想,政治上的公平原则。老子是我国古代社会第一个揭露了“人之道”本质的哲学家。他的揭露带有很深刻的批判意义。由此亦足见他是民间民意的代表,是被“损”者—被剥削者、被压迫者的代言人。他的揭露之所以成为深刻的批判,是因为:他在不公的“人之道”之上,横放下一个大公的“天之道”,以为衡量“人之道”的准则。同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言论,也正是一语破的而触着了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本质。此等“人之道”正是剥削阶级之道。在通行此道的社会里,正如俗语所说:“越穷越吃亏。”它专为富者锦上添花。杜甫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语言虽极淋漓,然这讲的还是现象。而老子则早已看透了世道的本质,他把压迫剥削的现实上升为规律—“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这揭露和批判还是入骨三分的。老子的愤世嫉俗之情,深沉的忧患意识,对小民的无限同情,皆可于此而显见之。

 

人的生命整体可以分为“躯体”与“精神”两个对立而又统一的方面。在我国古代,躯体称为“形”,精神称为“神”。形神合一不离才是活生生的人。《庄子·应帝王》篇说:“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掌舞乐之官为“胥”,掌占卜之官为“易”,胥易都被技能所累,劳苦形体扰乱心神。《大宗师》说“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形即形体,知即精神。可见庄子已经从形、神两方面来描述人的生命整体。从内篇看,在养形与养神的关系上,庄子重在养神。

 

如何才能心神安静平正?《庄子·庚桑楚》篇归结为四个方面,即“彻(撤)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撤除意志上的勃乱,解脱心灵上的束缚,却除德性的负累,疏通大道上的阻塞。庄子进一步说明,“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荣贵、富有、高显、威势、声名、利禄这六种东西是悖乱意志的。容貌、举止、颜色、辞理、气度、情意这六种东西是束缚心灵的。憎恶、爱欲、欣喜、愤怒、悲哀、欢乐这六种东西是牵累德性的。去舍、从就、获取、施与、智虑、技能这六种东西是阻塞大道的。庄子认为:“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这四类,每类六种,二十四种追求或心态如果不在胸中扰

乱,就可使心神平正,平正就能安静,安静就明彻,明彻就能心境空明,心境空明就能恬淡无为,因而任何事情都可做成,养生长寿自然不在话下。庄子在《天地》篇中,借凿隧入井,抱瓮而灌的丈人之口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机心”指机巧之心,与《庚桑楚》篇中二十四种追求与心态相类似,同样是影响心神安宁的因素。


展开
目录

道家哲学

老子的社会政治哲学新探/张金光

《 老子》和《易传》关于象的学说/范 鹏 范学德

《 老子》的形而上学与“自然”思想—以北大简为中心/〔日〕池田知久 撰 曹峰 译论老子思想中所内涵的“绝对性”因素/乔健

庄子养生说发微/陈绍燕

体道与成人—《庄子》视域中的真人与真知/杨国荣

道教思想马王堆一号汉墓四重棺与死后仙化程序考/姜生

东汉时期道教参与丧葬活动的考古学证据/杨爱国

全真道的创建与教旨/周立升

黄老学钩沉

黄老思想要论/  陈丽桂

论西汉黄老道家的去向—以《淮南子·道应训》所引《老子》为中心/日〕谷中信一 撰 孙佩霞 译

《尹文子》与稷下黄老学派—兼论《尹文子》并非伪书/ 胡家聪

玄学与世情:宇宙生成论向玄学本体论的转化/王晓毅

汉魏晋学术的走向与玄学的兴起/向世陵

魏晋士人文化的“展现形态”/李山

从诫子书看魏晋士人心态/孟繁冶

从魏晋风度到盛唐精神—以文人个性和玄儒关系的演变为核心/刘怀荣

佛教与社会

印度佛教向东而非向西传播的原因—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案例/郑学檬

一个极具特色的佛教真理论—智顗的七种二谛说和三谛圆融说/方立天

“无情有性”与“无情说法”:中国佛教山林化的佛学依据/陈坚

慧能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田昌五

金代度僧制度初探/王德朋

佛舍利崇拜的地理困境与感应舍利之起源—对佛教偶像崇拜历史分流之认识/尚永琪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