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方家验案赏析》:
患者以“泄泻3年余”为主诉,前期中、西医治疗乏效,病情迁延日久。面对3年未曾治愈的复杂病情,李老施以看似普普通通的小方,却起到持危扶颠的关键作用,仅用1个月的时间,即治愈患者3年顽疾,可谓医术精湛。
梳理本案,患者被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系五脏失养,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壅塞肠腑,导致肠腑脂膜血络受损而发病。本病按病性可分寒热、虚实,而随着病情反复迁延,邪气留恋,正气衰微或未能准确辨证论治,收涩过早,导致闭门留寇(邪),则可致脾、肾受损严重,后天之精难以充养先天之精,大肠湿浊留滞,气血双亏,呈现出虚实夹杂、寒热并见之象。因此,本病属于慢性疾病,难以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良好疗效。
芍药汤,方中黄芩、黄连苦寒,功擅清热燥湿解毒为君。重用白芍养血和营、缓急止痛,配以当归养血活血,可兼顾湿热邪毒熏灼肠络、伤耗阴血之虑;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四药相配,调和气血,是为臣药。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方用少量肉桂,其辛热温通之性,既可助归、芍行血和营,又可防呕逆拒药,属佐助兼反佐之用。炙甘草和中调药,与白芍相配,又能缓急止痛,亦为佐使。因此,芍药汤所治下利,多由湿热塞滞肠中,气血失调所致。芍药汤在2017年《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被列为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之代表方,前医用之无效,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医者辨证不准。患者可能因先后天失养,初起即有明显的气血阴阳虚衰之象,医者不察,惯性思维,径自使用临床常用之芍药汤,而犯“虚虚实实”之戒。其二,医者经验不足。溃疡性结肠炎早期确以实证较为常见,由于没有及时做出现代医学诊断,忽略了溃疡性结肠炎的病证发展规律,仅仅着眼于止泻,在尚未取效之时急于更方,造成病情迁延。
桃花汤由干姜、赤石脂、粳米组成。方中以赤石脂为君,起温阳涩肠、止泻固脱之效,干姜温脾散寒,佐用粳米补益脾胃。四神丸,方中补骨脂补命火,散寒邪,为君药;吴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温脾暖胃、涩肠止泻,均为臣药;五味子收敛固涩,是为佐药;生姜暖胃散寒,大枣补益脾胃,同为使药,六药合用,共成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之功。综上,桃花汤、四神丸所治之下利,病性均属虚寒,且均强调配伍使用具有收敛固涩之性的药物。所不同的是,桃花汤着眼于温补中焦兼涩肠止泻,四神丸着眼于温补命门兼涩肠止泻。李老临床如遇脘腹冷痛,肠鸣腹泻,腰酸腰痛,舌苔薄白,脉弦为主症者,则辨为脾肾两虚偏于肾虚,擅用四神丸加味处理。但本案中患者此时已存在虚实相兼、寒热错杂之象,无论桃花汤还是四神丸均为治疗脾肾阳虚所致下利之常用方剂,实非所宜。
患者之后又使用过乌梅丸治疗。由《伤寒论》第338条可知,乌梅丸可治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病在厥阴之“久利”。然而,患者服用20余剂仍未取效。看来,病机方向分析正确后,也未必一定可以处以和病机完全对应之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