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与林木保护
0.00     定价 ¥ 8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4403154
  • 作      者:
    作者:曾嘉悦//张元华//卜会荣|责编:高千卉
  • 出 版 社 :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精彩书摘
  《现代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与林木保护》:
  二、场地环境与风景园林建筑布局
  (一)山地环境与风景园林建筑
  1.山地环境的特点
  山地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土丘、丘陵、山峦以及小山峰等,是具有动态感和标志性的地形。山地作为一种自然风景类型,是风景园林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地的诸多自然要素中,地形特征占据主要地位,它是决定风景园林建筑与该建筑所处区域环境关系的主要因素。山地的地形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没有规则的形状,根据人们约定俗成的对山体的认知,山体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山顶、山腰、山麓。山顶是山体的顶部,山体上最高的部位,四面均与下坡相连;山腰,也被称作山坡、山躯,是位于山体顶部和底部之间的倾斜地形;山麓也被称为山脚,是山体的基部,周围大部分较为开敞平整,只有一面与山坡连接。
  不同区域、地点、区位都有不同的环境特性和空间属性,山顶、山腰与山麓虽然属于同一山脉,但都有自身的环境特征和空间属性。山顶是整个山体的最高地段,站在山顶可以从全方位的角度观赏景观,空间、视线十分开阔,由于自身形象比较独立,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控制性。山腰是山顶和山麓的连接部分,通常具有一定坡度,地段的一面或两面依托于山体,空间具有半开敞性,坡地也有凹凸之分,凸型往往形成山脊,具有开放感,开敞性较强,山脊地形在风景环境中还有另外一种作用,那就是起到景观的分隔作用,作为各个空间的交叉场所,它把整个风景环境进行分割,山脊地形的存在使观赏者在视线上受到遮挡,景观不能一目了然,因而能激发人不同的空间感受;凹型往往形成山谷,具有围合感和内向性。山麓地带在大多数情况下坡度都较为和缓,且常与水相接,地势呈现平坦,与平原地带相交时,根据地势地貌的不同,有的是小的断崖面,戛然而止,有的坡度较大,有的则是和缓坡地来过渡。山麓地带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往往成为人类栖居和建造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人类对山体改造景大的部位。山麓地带处于山体和平原的交接地带,是两者共同的边缘之处,这一地带往往是视觉的焦点,因而在这一区域进行营建时对风景园林建筑造型需要经过周密的推敲。山体的山脊通常会在山麓地带的交会处形成围合之势的谷地或盆地,两侧被山体所围合,具有隔离的特点,表现出幽深、隐蔽、内向的空间属性。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是一种具有特殊场所感的建筑基地,山地给人的心理感受极其可观,可利用的形式也是独特的。
  2.风景园林建筑与山地的结合方式
  山地环境中的风景园林建筑不同于其他类型风景园林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建造技术上需要克服山地地形的障碍、获取使用空间、营造出供人活动的平地,山地环境中的风景园林建筑与山体的结合方式有几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了风景园林建筑与山体共处的不同态度。具体的结合方式有以下几种。
  (1)平整地面,以山为基
  这是处理山地地形与风景园林建筑关系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对凹凸不平的地形进行平整,使风景园林建筑坐落于平台之上,以山为基。这种做法使风景园林建筑的稳定性增强,适合于坡度较缓、地形本身变化不大的山地环境地段。对地面的平整并非只采用削切的手法,还可以利用地形筑台,将建筑置于人工与自然共同作用下的台基之上,以增强建筑的高耸感与威严感,使建筑体量突出于山体,并且具有稳定的态势。这种高台建筑的形式在中国最早的风景园林建筑中就已经出现,用以表达对自然的崇拜。此外,对地面标高的适应可以在建筑物内部利用台阶、错层、跃层的处理手法达成,使风景园林建筑造型产生错落的层次,丰富风景园林建筑的内部空间。
  (2)架空悬挑、浮于山体
  若想使山地环境中的风景园林建筑依山就势呈现一种险峻的姿态,可使风景园林建筑主体全部或部分脱离地面。浮于山体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底层架空和局部悬挑。底层架空指的是将风景园林建筑底部脱离山体地面,只用柱子、墙体或局部实体支撑,使风景园林建筑体的下部保持视线的通透性,减少建筑实体对自然环境的阻隔,表现出对自然的兼容。这种形式在我国四川、贵州等地的“吊脚楼”中较为常见,这种民居利用支柱斜撑的做法,在较为狭小的山地上争取到更多的使用空间,充分利用了原有地形的高差。
  (3)依山就势,嵌入山体
  风景园林建筑体量嵌入山体最直接的做法是将建筑局部或全部置于原有地面标高以下。根据山地地段形态的不同,具体的处理手法也有不同的变化。具体的处理手法根据山地地形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风景园林建筑依附山体自然凹陷所形成的空间,比如山洞,使建筑体量正好填补山洞的空缺,也有的风景园林建筑在山地的自然坡面上开凿洞穴,并在坡面上为地下的风景园林建筑设置自然采光。如在凹型地段,风景园林建筑背靠环绕凹型地段的上部坡面布置,屋顶覆盖上部地面的凹陷范围并与上部坡面形成一个整体,就是传统风景园林建筑中巧于因借的做法。
  3.山地环境中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方法
  (1)嵌入山体的设计方法
  这种方法是使风景园林建筑的面尽可能多地依靠于山体,如在标高落差较大的坎状地形上,一般是背靠山体,使山体直接充当风景园林建筑的部分墙体,若是有更有利的条件,比如在山体凹陷处,就可以将风景园林建筑最多的面嵌入其中,此时山体不仅可以充当建筑墙面,还可以充当建筑的屋顶,使风景园林建筑看起来像是镶嵌在山体中一样。
  (2)建筑浮空的设计方法
  风景园林建筑浮空的方法可以是建筑底层架空,也可以是建筑局部悬挑。底层架空的风景园林建筑选址可以在较平缓的地段,也可以在较陡峭的地段,但是局部悬挑的风景园林建筑一般要在坡度较陡、比较险峻的地段,悬挑与风景园林建筑主体部分的地面要有一定的高差,如果地势平缓,悬挑的部分就失去了险峻感,没有了意义。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园林概述
第二节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概述
第三节 园林规划设计的形式与特点
第四节 园林的空间、赏景与造景

第二章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法
第一节 园林艺术与美学
第二节 景与造景艺术手法
第三节 园林空间形式及构图
第四节 园林色彩艺术构图

第三章 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第一节 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的形成
第三节 景观物质空间营造方法与风格

第四章 城市园林景观组景规划设计手法
第一节 园林景观组景手法综述
第二节 传统山石组景手法
第三节 传统园林景观植物组景手法
第四节 传统建筑、小品、水面组景

第五章 城市景观植物的配置与造景
第一节 植物造景原则与手法
第二节 园林植物的景观特性
第三节 景观植物的意境
第四节 园林植物造景

第六章 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技术应用
第一节 GIS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
第二节 VR技术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
第三节 计算机辅助园林规划与设计

第七章 城市园林设计的原则与布局
第一节 园林设计基本原则
第二节 园林设计中的立意
第三节 园林布局

第八章 城市园林风景布局规律
第一节 园林风景的规划布局结构
第二节 地形地貌的利用和改造
第三节 园林建筑及设施的设计原则

第九章 城市园林绿化系统
第一节 城市园林绿化系统规划原则
第二节 城市园林绿地类型
第三节 城市园林绿地定额
第四节 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管理

第十章 景观与园林设计创新发展
第一节 景观与园林设计创新趋势
第二节 园林景观人文与人性化元素
第三节 文化传承与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第四节 走向现代艺术的西方园林景观设计

第十一章 风景园林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
第一节 风景园林建筑场地设计的内容与特点
第二节 风景园林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风景园林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的具体方法

第十二章 风景园林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
第一节 风景园林建筑空间的分类与相关因素
第二节 风景园林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 风景园林建筑的空间组合与设计

第十三章 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现代林业与生态环境文明
第二节 现代林业与生态物质文明
……

第十四章 林业工程项目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
第十五章 伐区木材生产作业与森林环境保护
第十六章 现代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管理
第十七章 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