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区“微改造”规划指南——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的武汉探索与实践
0.00     定价 ¥ 14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12290550
  • 作      者:
    黄经南,汪勰...[等]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黄经南,1973年出生,河南南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国家注册规划师,武汉市十三、十四、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可持续亚洲城市中心任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城市空间演变、信息技术(遥感与GIS)城乡规划应用、社区与国土空间规划等。自工作以来,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国际项目3项、各类工程实践类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规划期刊发表文章7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5部。获得国家及省部级设计与研究奖项10余项。
展开
目录

前言
上篇 一览社区概貌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解读
1.1.1 存量视角下的城市更新
1.1.2 人民城市理论
1.2 社区改造发展历程解读
1.2.1 从社区建设到社区治理
1.2.2 从试点城市到全面推广
1.2.3 从地方行动到全国高度
1.2.4 从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多方参与
1.2.5 从粗放改造到细化分类“微改造”
第2章 社区与社区“微改造”
2.1 社区与老旧社区
2.1.1 社区
2.1.2 老旧社区
2.2 社区规划
2.2.1 概念
2.2.2 内容
2.2.3 当前我国社区规划的转型
2.3 我国社区规划的发展与实践
2.3.1 计划经济时期(1950—1970年代)
2.3.2 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1970年代末—1990年代初)
2.3.3 市场经济时期(1990年代中后期至今)
2.4 我国社区规划研究的趋势与不足
2.4.1 研究趋势
2.4.2 研究的不足
2.5 当前社区规划面临的主要挑战
2.5.1 当前社区存在的普遍问题
2.5.2 实际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阻碍
2.5.3 规划部门管理衔接不足
2.6 社区“微改造”规划
第3章 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
3.1 社区“微改造”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3.1.1 社区理论基础
3.1.2 英国与中国上海的对比
3.1.3 启示
3.2 社区“微改造”规划的工作机制——组织架构
3.2.1 美国
3.2.2 中国台北
3.2.3 中国上海
3.2.4 启示
3.3 社区“微改造”规划的工作机制——工作流程
3.3.1 英国
3.3.2 中国上海
3.3.3 启示
3.4 社区“微改造”规划的内容及要点
3.4.1 英国
3.4.2 中国上海
3.4.3 中国济南
3.4.4 中国杭州
3.4.5 中国成都
3.4.6 中国武汉
3.4.7 启示
中篇 聚焦武汉探索
第4章 武汉市社区“微改造”初探
4.1 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背景
4.1.1 规划建设方式发生转变
4.1.2 社区空间和社会问题已不容忽视
4.2 武汉市社区发展脉络及分类
4.2.1 发展脉络
4.2.2 武汉市老旧社区分类及特征
4.3 武汉市社区问题评估
4.3.1 明确评价对象
4.3.2 建立社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3.3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4 武汉市老旧社区现状特征
4.4.1 特征一——“老”
4.4.2 特征二——“堵”
4.4.3 特征三——“少”
4.4.4 特征四——“密”
4.4.5 小结
4.5 武汉市社区“微改造”目标
4.6 全生命周期理论
4.6.1 起源
4.6.2 内涵与发展
4.6.3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社区规划工作内容
4.6.4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武汉市社区规划实践
4.6.5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社区规划要点
4.7 首个项目实践——武昌区戈甲营社区“微改造”规划
4.7.1 规划缘起
4.7.2 规划思路与方法
4.7.3 总体规划方案
4.7.4 建立长效机制
4.7.5 项目经验总结
下篇 凝练武汉经验
第5章 武汉市社区“微改造”共筑平台
5.1 搭建武汉市社区“微改造”共筑平台
5.1.1 统筹对接阶段
5.1.2 培育孵化阶段
5.1.3 交流粘合
5.1.4 后规划实施
5.2 全市试点社区案例精选
5.2.1 劝业场社区
5.2.2 青翠苑社区
5.2.3 循礼社区
第6章 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导则
6.1 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
6.1.1 适用对象
6.1.2 适用范围
6.2 工作机制及工作方法导引
6.2.1 工作机制
6.2.2 工作方法导引
6.3 规划准则和技术引导
6.3.1 导引说明
6.3.2 宜居——安全舒适的住宅建筑
6.3.3 宜行——绿色、便捷的社区交通
6.3.4 宜游——丰富、开放的公共空间
6.3.5 宜享——健康、完善的服务设施
6.3.6 宜业——活力多元的社区产业
第7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