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关注是以一个观察为出发点,即早期儒家思想家有显著的实践关注。他们基本的关注,一方面是按照他们所提倡的方式来生活,经具体体现其观念、培养所需要的品质而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教化与参与政治来转换或引导其他人也如此生活。所以,他们所主要关注的,并非将生活方式视作学理探讨的对象,即并非通过细致的分析来理解,或者通过详尽的辩论来论证其正当性。而且,由于他们显著的实践关注,他们没有太大兴趣去清楚地系统地表达其观念。在与他人对话时,他们的基本目标是引发听众对其提倡的生活方式形成个体的感受,并激发听众以这种方式生活。由于面对的是特定的听众,所以采取无论何种表达,只要能达到此目标,他们都努力加以促成。而由于伦理生活的许多方面不能用语言充分地加以描述,早期儒家思想家有时会诉诸自相矛盾的表达,作为激发听众产生适当观念的方式。
尽管以上笼统的勾勒可能需要以某些方式来加以限定,例如,为了照顾到孟子与荀子所展开的话语类型的不同。但是,作为对早期儒家思想的某些特色的粗略表述,上述勾勒确乎可信。早期儒家思想家主要为实践关注所推动的说法,可以从他们在政治上的努力和致力于本人与其门徒的个人修养中看出来,而我们所读到的关于他们学说的记录,往往也不够清晰和系统。然而,正如许多作者所指出的,这种观察与认为他们有一致的、连贯的观念体系,是可以兼容的,以此确保这些观念及其相互联结能作一个研究对象。实际上,被实践关注所促动的个人,仍然可以对他们试图在话语中传达出来的相关主题保有反思性的见解。尽管他们的实践关注也许会导致非体系性地表达其观念,但并不排除在这些观念之间可能存在着有趣的联结。因此,主导早期儒家思想家的实践关注本身,并不会使得集中于这些观念及其联结的研究失去合法性。
实践关注的观察至少以三种思路与此研究的合法性结论相联系。第一种思路认为,由于儒家思想家主要为实践关注所激发,他们并无兴趣或可能毫无耐心去演绎一套一致而有趣的观念体系。他们并不在乎甚至可能还会反对维系他们所表达的观念的一致性,或者反对在这些观念之间建立联系。要是这样,我们就不能合法地使得这些个别观念获得一致性与连贯性,更进一步讲,任何集中于这些观念及其相互联结的研究,都是误入歧途。
总 序
中文版序言
致 谢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书论题
第二节 方法论问题
第二章 背景
第一节 从孔子之前的思想到孔子
第二节 墨家的挑战
第三节 “性”与杨朱学派的思想
第三章 伦理理想
第一节 仁与礼
第二节 义
第三节 智
第四节 不动心
第五节 对命的态度
第四章 义(propriety)与心(heart/mind)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孟子与告子关于性的争论
第三节 孟子与告子关于义的争论
第四节 孟子对告子格言的反驳
第五节 孟子对墨者夷之的批评
第五章 修身
第一节 心的伦理禀赋
第二节 自我反思与修身
第三节 自我教化与政治秩序
第四节 伦理的失败
第六章 性
第一节 人性
第二节 心,性,天
第三节 性善
第四节 孟子和荀子论性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