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一点懂得中国智慧,人生就不会如此艰难!
南怀瑾讲中国智慧系列第二辑:修心篇《人生随处是心安》+健康篇《身体是个小宇宙》。南怀瑾嫡孙暨法定继承人独家授权,南怀瑾文教基金会官方认证,纪念南师逝世十周年特别推出。
◎这一次重读南怀瑾,让你彻底爱上中国文化。
南师学贯百家,融汇中西,一生著作近百本,总字数约千万,内容无不广博而宏大。本系列化繁为简,主题明确,每本书只专门解决一个现代人的核心大问题,在千万字原稿基础上汇编出十余万字精华文章,打磨一年,既保留南师博学通达、生动幽默的原汁原味,又更加好读实用。
◎第二辑修心篇+健康篇,化解困扰无数当代人的身心痛苦。
☆《人生随处是心安》,摆脱内斗内耗,换个自在的活法。
十九世纪威胁人类的是肺病,二十世纪威胁人类的是癌症,二十一世纪威胁人类的一定是精神疾病。
☆《身体是个小宇宙》,重建身体健康,不要再疲于奔命。
我们的身体每分钟都在变化,跟宇宙天地同一个规律,这就是天人合一。
生命无穷与长生久视
古今中外的哲学都在研究宇宙人生的问题,想在其中求得使人类得到永久平安的对策。然而哲学思想,正如宗教信仰一样,都是基于对人生的悲观、对世界的缺憾而发出。虽然哲学与宗教一样,也都为现实人生与现实世界问题而努力,可是它的最终要求与最高目的,大体都是为了研究生死问题。
尤其在宗教思想上,正如一般人所说,都为死的问题做工作,鄙弃人生而否定现实。虽然也在尽力善化人生,美化现实,但它的目的,仍然是把现实人生努力的成果,作为死后灵魂超脱的资本。换言之,宗教与哲学,大致都站在死与灭亡的一边喊话,呼唤灵魂的升华。而只有中国文化,根据《易经》学系的思想,与这种精神,大有不同之处。
因为生与死,存在与灭亡,只是两种互相对峙的现象,等于一根棒的两端;也犹如早晨与夜晚,如果站在日薄崦嵫、黄昏衰草的一方,看到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情景,一切只有过去,没有未来,实在充满了无限凄凉的悲感。然而站在晨朝的东方,“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一面,看到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源头,永远会有明天,永远有无尽的未来,实在能给予人们无比的生气,无穷的远景。
中国文化《易经》学系的思想,便是从生的一端,观看宇宙万有和人生,因此而建立“生生之谓易”的观念。
上古两大文化的主流,道家与儒家,便从这个生命无穷的哲学基础上出发,认为人类生命的价值与人类智慧的功能,对于缺憾的天地,悲苦的人生,生灭的生命,都可以弥补天地物理的缺憾,于是便确立人生的目的与价值,是有“参赞天地之化育”的功能。换言之,人这个生物,有无穷的潜能,如果自己把它发掘出来,就可以弥补天地万有的缺憾。道家的学术思想,基于这种观念而出发,认为人的生命,本来便可与“天地同休(龄),日月同寿(命)”,而且还可以控制天地,操纵物理。
可是为什么不能发挥这种潜能?为什么自己做不到呢?第一,由于人类自己不能认识生命的根源,所以被外物所蒙蔽,被七情六欲所扰乱,自己随时随地制造麻烦,减损寿命。第二,由于不知道延续补充的原理,只知道减少的消耗,不知道增加的妙用。
到了战国时期,因为时衰世乱的刺激,因为自由讲学风气的盛行,因为民间研究学术思想渐为上流社会所重视,于是燕、齐之间,笃信这种思想观念的方士们,有的从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的研究,认为人身生命的规律是与天地运行不息的规律相同的,便建立一套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在这种方法的总则之下,方士们有的做物理、生理的研究,有的做化学药物的研究,有的做锻炼精神、颐养神气的研究,有的做祭祀、祈祷、净化思想信仰的研究,花样百出,各执一端。
可是,这只是举出他们对于人生修养的方术观念而言,他们从这种方术观念出发,至于立身处身,用在对人对事的观点,也各有一套思想和理论,这就构成诸子百家异同的学说了。
我们姑且不管这种绝对而崇高的现实理想是否真能做到。至少,这种对于人生价值与生命具有伟大功能的观念和理论,实在在世界文化思想史中,是史无前例的,只有中国一家,而道家首倡其说。过去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完全由道家这种学术思想而来,因此在魏晋以后,医家不通《易经》《内经》《难经》与道家学术的,便在医理学上大有欠缺了。
《老子》中说的“长生久视”,又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几千年来讨论纷争、解决不了的道家问题。例如“祛病”是道家的工夫,起码少病或无病,绝对健康,“延年”是活得更长久。而道家标榜的“长生不死”,这个不死的观念有问题。死是要死,可以活得长久一点,或者活上千把年也许可能。
但正统的道家,像老子,很少说“不死”这两个字。老子曾经说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生死的机会相等,两者都是十分之三,是平等的,不生不死也是十分之三的机会,要看各人自己的修养。他并没有提出不死的道理来,他只说可以长生、活得久。但久到什么程度?后来的道家则说可以“与天地同休,与日月同寿”。
世界上很多宗教,许多哲学、科学,也都追求生命的根源,但所有的宗教、哲学与科学,都不敢说现有的生命可以延续不死。所有的宗教都劝人不怕死,早一点脱离这痛苦的人世,到那个宗教的天堂去;人要在死后才可以得永生。
只有中国文化的道家提出一个口号,不需要经过死亡这个阶段,现有的生命即可“长生久视”。不管能不能成为事实,只有中华民族的口号有如此大胆,敢说现在自己的生命,自己可以把握,自己的生命可经由自己维持长久。所以叫做“长生不老”之道,或“长生不老”之术。
而老子的讲法,为“长生久视之道”。要注意“久视”两个字,我们的眼睛是不能久视的,每个人的眼睛也许看了一两秒钟,就要眨两三次,不能久视。真修道的人,眼睛的神光不变不退,就可以久视,乃至可以透视,这时对于维持自己的生命,就有点可能了。
根据道家的思想学说,比老子更早的黄帝所著的《阴符经》上说:“天性,人也;人心,机也。”又说:“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姑且以自然科学的物理现象来解说,一个人的心近似发电厂,而要用电时,则必须有插座,人的眼目则等于是插座。佛家的《楞严经》所说的明心见性,其中提到“见”,由眼睛的“见”,说到理性的“见”,“见”是一个实际的东西。人到夜里疲倦想睡,眼睛就先闭上,先要眼睛入睡,脑筋才能入睡,如果眼睛不先入睡,脑筋就无法入睡。人死也是眼光先落地看不见,眼神先散,瞳孔放大在先。
所谓“长生久视之道”,从来道家对“久视”的解释就是内视,等于佛家修行的观想,道家叫做“内照形躯”。所以“长生久视之道”就是精神永远明亮,就是见道。久了以后,因功力到了“深根固柢”的境界,便能神光返照,内脏活动甚至血液流动的情形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这时,他就会知道身体什么地方出了毛病,乃至知道生病的程度;自己克服不了,也能知道大约什么时间可以结束,到时候就丢了这个身体走了。
因此就要知道,在工夫上如何达到“久视”才能长生,能够长生,才能到达“深根固柢”的境界,这个生命就在自己手中控制了。
生死如昼夜
《易经·系传》上说:“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动静是《易经》在物理世界的法则,而刚柔则是物质世界的法则。不过这里的刚与柔,是代表白天和夜里的。又说:“明乎昼夜之道则知。”这是中国文化特殊的地方。我们知道,全世界的宗教,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佛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都是追求人生——宇宙间生与死的问题,而在我们中国的儒家、道家,素来不把这个问题当作问题,这都是根据《易经》来的。
《易经》认为生死不是问题,我们如果在这句话上加两个字:“明乎昼夜之道则知生死。”就是说,人活着的时候,像白天一样,太阳出来了、天亮了;人死了,就是休息了,像太阳下山一样,天黑了。不过有一点,他们却承认生命的延续,等于印度佛教的轮回之说。人活一辈子,终于死了,但并不是生命的结束,只是休息一个阶段,等于天黑了,明天又要天亮的,一个白天,一个夜晚而已。
因此我们中国人讲生死问题,像禹王的思想:“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后来形成道家的思想,人活着是个人,是在这里作客人,活了一百年,也只是在这皮包骨的血肉之躯中寄放了一百年,等到死了就回去了。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这句话是说《易经》的学问包括了天地宇宙的“化”,中国文化认为天地宇宙一切万有都是“化”成的。生命是由变化而来,所以有道家的名词“造化”,后来变成运气不好为造化不好。实际上“造化”的“造”,如宗教家说的主宰。“化”,宇宙间的生命没有不变化的,所以我们中国人把生死看得很平淡。人死了叫做“物化”,生死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物理的变化。有生自然有衰老,有衰老自然有死亡,死亡以后再来,物化而已。
《易经》的道理,循环往复,在佛教解释为轮回,在文学上描述为“羽化而登仙”,等于化成飞鸟。如我们古籍中的沙鹿,道家古书上说它是海边的鲨鱼化的,现代的自然科学对这事不承认。我相信现代科学,也喜爱我国古代的文化。像道家谭峭著的《化书》就是这样说的,比如香菇,他说是化生的,树烂了种子下到土里去,另外出一个生命,是化生。细菌培养的是化生,万物都是细菌化生,但把化生这个名词翻过来说成生化,大家相信了,认为是科学。这个“化”字包括了很多意义,包括了现代化学、物理的各种科学。
《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中国哲学里常用到“造物”“造化”“阴阳”“大块”等词。大块,就是我们这个天地,天地“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这是生老病死。这里有个比较,过去佛家的哲学,对于人生的生老病死四个阶段非常看重,整个的印度哲学也都看重。印度哲学提出来的四个阶段很明显,中国本来也有;印度哲学是要从这四个问题跳出来,要脱离,要人如何解脱生老病死,因而创立了佛学的哲学系统,也就是佛教的基本宗教哲学。
如果拿掉了宗教的外衣,只拿文化精神来比较,庄子在这里的说法,代表了中国上古文化对于生老病死的看法,轻松得很!不像其他宗教看得那么严重。庄子说,这个大块天地“载我以形”,注意这个“载”字,我们上次也提到过,是说这个身体像车子一样,把“我”装在里面,就是“载我以形”的意思。所以说,身体不是我,我也不是身体,可是身体现在属于我用的,等于我的一部车子。有了形体,活着时“劳我以生”,活着忙忙碌碌;“佚我以老”,老了给我一个退休安详;“息我以死”,死了是让我休息。“故善吾生者,乃善吾死也”,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才能够真正懂得死亡,生既不足以喜,死也不足以怕,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阶段。
第一章 生命在自己手中
生命无穷与长生久视
生死如昼夜
《易经》与医理
阴阳思维
五行思维
天干地支的道理
心物一元
第二章 身体是个小宇宙
八卦与医理
人体与天地的对应
从《易经》看生命变化的规律
生命科学离不开数理
十二辟卦与生命的时节
经脉、阴阳与天时
一天中的阴阳
看脉与思乡病
水火交感背后的健康道理
五色、五味与五脏
情绪与五脏健康
补药不能随便乱吃
第三章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西医学各有所长
中医发展简史
医者意也
望闻问切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
气脉与穴道
养生观念为何一直流行
“迷信”背后的科学
针灸方法中的疑问
第四章 身心性命的药方
《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书
《黄帝内经》应该怎么读
四气调神
六气是什么
寿命的根本
风与气脉
万病之首的风
五脏的分工
小心四季邪气
梦与病
第五章 精气神的动与静
奇经八脉是什么
道家的活子时
如何借花修我
抗衰抗老的秘诀
水火与人体
水火二用必归土
生命的能量来自宁静
第六章 人的本源和奥秘
佛学中的生命观
生命的开始与知性
人体的五大
风与气
三脉七轮
过午不食的道理
什么是中阴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