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孩子天生爱学习 樊登深度分享对家庭教育的最新思考 摆脱学习焦虑 帮孩子主动学习
0.00     定价 ¥ 6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5757394
  • 作      者:
    樊登,帆书团队
  • 出 版 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23-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 沉淀3年,樊登深度分享对家庭教育的最新思考:最新权威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跨学科分享心理学、教育学、神经脑科学、社会学……让父母更多视角懂孩子 、爱孩子,更成为有办法的养育者。


★ 超6000万书友信赖的领读人,生动讲解众多家教经典,:全面分享教养孩子的重要理论、关键方法 :

让孩子会学习、更会考试

帮孩子科学用脑

唤醒孩子学习自驱力

孩子摆脱学习焦虑

激活孩子记忆潜能

增强孩子学习韧性

给足孩子心理营养

缓解父母对孩子学习的焦虑 


★ 懂孩子的“一线父亲”——樊登,用不费力的方法,让孩子自驱成长、高效学习,保送 重点名校!


一本书让你

洞察孩子学习问题背后的深层根源,

获得开启孩子学习潜能的有效方法。

让樊登陪你放下焦虑,找到办法,帮孩子主动学习!


展开
作者简介

樊登

帆书APP(原樊登读书)创始人、首席内容官。


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著有《樊登讲论语》《读懂孩子的心》《陪孩子终身成长》《读书是一辈子的事》等畅销作品。


展开
精彩书摘

很多父母对如何教养孩子充满了困惑,其实教养孩子的核心问题在于我们是怎么看待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究竟是机械体,还是生命体。

这是完全不同的出发点。在我们的知识中,有一种学问叫作简单的科学,还有一种学问叫作复杂的科学。简单的科学是可以把每一个事物分成部分和步骤,各个部分和步骤之间的因果关系清晰,可追溯,比如造汽车或者造火箭。火箭在人的脑海中是很复杂的,但是造火箭依然是简单体系。因为火箭的每一个模块之间,每一个零件、软件,都是清晰的可追溯的因果关系。

复杂科学是混沌的,因果关系是不明确的。它不能够通过切割成各个部分,把每一个部分做好后拼凑在一起,形成完美结果。比如说天气情况、市场经济、计算机网络,或者一个人的成长和生命。

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更像一个简单的机械体,还是更像一个复杂的生命体?

孩子是复杂的生命体

在你心中,孩子更像一辆汽车,还是更像一座花园?

在简单体系里,如果要打造一辆汽车,所需要用的手段就一定是明确的、有步骤的、复杂的。请注意:简单体系,是需要用复杂的手段来打造的。复杂体系,却需要用简单的规则去驱动。

比如沙丁鱼躲避天敌能力强,当一条大鲨鱼过来咬它们,沙丁鱼会自动完美避开。

计算机专家在模拟沙丁鱼躲避鲨鱼的过程当中发现,给那些小箭头(代表沙丁鱼)输入三条指令,整个沙丁鱼群就有序活动起来了。

第一条指令:紧跟前面的鱼;第二条指令:和旁边的鱼保持等距离;第三条指令:让后面的鱼跟上。

这三条指令被输入沙丁鱼的基因中,它们就会形成梦幻般的鱼群。这就是复杂体系的更迭进步,靠的是简单规则的驱动。

人类一路进化过来,有了今天如此复杂的社会体系,靠的也是三条简单的规则:

第一个规则叫作遗传,父母各自为孩子提供一半的基因。

第二个规则叫作变异,孩子有的特点会和父母不一样。

第三个规则叫作选择,适应这个世界的就留下来了,不适应的慢慢被淘汰。

有人问一名科学家:宇宙的发端到底是什么?

他的回答大意是,他也不知道宇宙的发端到底是什么,但如果有,一定不超过三行代码。

这就是我认为玄妙和有趣的地方。如同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这么复杂的宇宙体系,只是由最早的三行代码不断地迭代至今形成的。

复杂体系靠简单的规则驱动。如果把孩子的成长看成复杂体系,如同一座花园,那么,促进一座花园发展,并不需要像造汽车的工程师那么“使劲”,只要有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你坐下喝杯咖啡欣赏它就可以。花园自己有生机,它不断地生长,最后还可能长成森林。它也许和你最初的想象不一样,但是它有自己的命运,有自己的生命力,这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复杂体系。

但如果把孩子视作汽车一样的机器,大人所用的手段一定极其复杂,就像丰田汽车的生产模式一样,要在每一个步骤中不断地拧螺丝。孩子既然是一个机器,以学习为例,大人就会把学习分为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模块,让孩子语文不行补语文,数学不行补数学,英语不行补英语,晚上再下楼去练习跳绳。

最后,孩子语文、数学、英语都可以,跳绳也跳得不错。但是,这样的孩子可能压根不爱学习,他们可能很痛苦,像是被塞到了盒子里长大,后来被扔进了大学。大学毕业以后,他们可能会很颓废,觉得什么都没意思,干什么都没劲。

大人用错了手段,就会把富有生命力的孩子,变成善于考试的机器,这就是用简单体系里对待机械体的方式在对待孩子——把孩子打造成一个听话的机器。结果往往就是大人特别费劲,孩子特别痛苦,亲子关系特别紧张。可很多家庭的现状是,父母们正处于这样的痛苦之中。

《陪孩子终身成长》的核心观点是教养孩子成长是复杂体系,并探究了复杂体系中最重要的三行代码,或者说最重要的三根支柱到底是什么。找到了这三根支柱,孩子丰富了生命力,才能够不断地迭代。毕竟我们替孩子操心再多,又能陪他们到什么时候呢?如果孩子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父母再使劲都没有用。

比如,大量的家长都头疼孩子的作业,在孩子上一年级以后开始紧张,问如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家长就跳出来说:一年级是最重要的时候,一定要盯住孩子,帮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他们学会了写作业就好了。

实际上,从一年级开始盯孩子写作业,就糟了!从此刻开始,就要盯到高三……孩子只要不被盯着,就会放松。

父母“盯”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地学会了什么?他们觉得自己是需要被盯的人,没有人盯,就写不了作业。于是“平常父慈子孝,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一提作业,家长们一股莫名的怒火就从后脑勺冒上来。

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做错了题,或不会做一道数学题,是很让人生气的事吗?问一个孩子2加2等于几?他说等于5。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很萌、很好玩的事,大人不会犯这样的错,只有小孩才会犯这样的错。这才是正常的心态。但问题是别人家的孩子做错了,一些家长就觉得好萌、很好玩,自己的孩子做错了,就觉得太生气了。怎么能这样?!

我问一些父母,生气、发脾气、骂孩子,对孩子做对数学题有帮助吗?大家都回答没帮助。想想看,一个大人在学开车的时候,伴侣坐在旁边天天骂,有助于学会开车吗?只会越开越没信心,最后干脆说,以后不学了。

虽然知道大喊大叫对于孩子写作业没有任何帮助,但是很多父母就是忍不住大喊大叫,为此,还出现过心脏病发作被送到医院的情况。父母能被气成这样的原因在哪儿呢?答案就在潜意识里。父母把对孩子的期望和情绪都不自觉地投射给了孩子,看见孩子作业写成那样,潜意识里对孩子的期待和情绪会不断放大,并投射到孩子身上:你写作业不行=你懒、你笨;你能力差=未来你考不上好大学、没前途、没好工作……因为写作业这一件事情,父母能投射出这么多潜意识的联想和情绪,可以想象,孩子压力会有多大。我们父母要知道,这种投射行为不仅影响着自己,还深深影响着孩子。所以,父母要首先觉察和调整这种投射行为,亲子关系才能修复改善,越来越好。

有很多人质疑:亲子关系对一个人的一生到底有没有决定性的作用?我看过一本书,作者认为一个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不是父母,而是他的伙伴,其次是老师,最后才是父母。但我认为这一观点并没有说服我。

就算我们不说亲子关系对人的一生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至少应该承认,亲子关系对人的一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孩子做错作业,父母生气。因为父母小时候在做作业这件事上,曾经受过打击和委屈。他们莫名其妙的愤怒就是投射,父母把自己当年所受的痛苦、压力,在此刻投射在了当下的孩子身上,潜台词是“我以前遭受过这样的屈辱,今天我可不能再承受了,这不是我的错”。

很多大人骂孩子的时候,最常说的就是这一句:“我有没有跟你说过?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

这句话的背后含意就是:这事不怪我,这事怪你。

大人在跟孩子分清责任。一个大人跟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分清这个责任有什么好处?没有好处,只能证明大人发火的那一刻,他自己也回归一个七八岁小孩的状态。

所以,亲子关系对于我们的行为模式、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体内的激素水平,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如果我们认同孩子是复杂的生命体,就要帮助孩子找到建立孩子内在动力的三根支柱。

找到它们,让孩子成为一个为自己负责的人。它们会让孩子自己成长,自己往前跑。

我分享过很多人物传记,有孔子、爱因斯坦、埃隆·马斯克,还有达·芬奇,等等。有哪个人是靠被逼着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成为一个学霸,最后一步一步成为科学家的?

没有。

当一个孩子内心当中存着生命力的时候,没有什么能压制他。他会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寻,不断地自己找书去读。这才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发展动力和力量来源。

但是我们今天完全做反了。很多人的想法是:特别希望孩子像一辆汽车一样,有一个开关,一摁就考上大学了。但是孩子自己想去哪儿?他们不知道。孩子没有内在的GPS,没有自己成长的动力,所以,老师和家长都变得无比焦虑。

我们理解并搞清楚了复杂体系和简单体系的区别,也就是知道了生物体和机械体的区别,我们就知道,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当中,如果劲使得特别大,感觉特别累,孩子也特别痛苦,那么一定是因为方法错了。

我们没法把一个孩子拆割成很多不同的零件,硬性地拼凑在一起,让他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学霸。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孩子当作一个人,让他的内在产生动力,让他爱自己、爱社会,让他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遇到了挫折能够自己解决。

这时候父母会发现,他们只需要坐享其成就好了,管好自己就好了。把自己的内心调理得更顺畅,变得更阳光、更健康,这会反过来给孩子带来更良好的人格影响。

在这里,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即便父母的很多管教行为错了,孩子依然有可能慢慢长好,因为一个孩子的生命力是无比强大的。有的孩子在年少时,与家人闹别扭,青春期离家出走,跟家里人吵架,过了30岁以后浪子回头,又回归家庭,又跟自己的父母处得还不错。

为什么呢?因为人是有生命力的,人是具备弹性力量的。

所以,就算父母之前给孩子施加了很多的错误影响,孩子最后可能依然会过上美好的生活。我们要对孩子的成长有信心。

如果父母现在把《陪孩子终身成长》读懂,父母也能过上轻松美好又愉快的生活。

用无条件的爱迎接幸福

一个人成长过程当中的三根支柱,或者说最早的三行代码到底是什么?

我读了很多书,体会了很多生活之后,自己总结出来了三条,它并不是绝对化的标准答案,但在方向上是可靠的。

我们要给孩子的第一个礼物叫作无条件的爱。

一个人内在的能量来自爱。他为什么愿意为社会做事、愿意探索、愿意解决很多的问题、愿意创业,或者愿意从政?原因是他爱生活,想对这个社会尽一份力量。如果一个人开始不爱自己、不爱社会,他不会有动力去创造一些东西。

所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无条件的爱能够带来信任、尊重、安全感。

无条件的爱容易吗?我认为最难的就是它。

每一个父母都认为自己是最爱孩子的人,我很少听说哪个父母恨自己的孩子,当然也有这样的父母,但一定不是多数。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要真的建立无条件的爱,是一个技术活。

无条件的爱需要和两种习性做斗争:一个是交换,另一个是威胁。

有一天,嘟嘟的小伙伴来家里做客,他说:“我妈一旦生起气来,除了头不打,哪儿都打,浑身上下到处拍,还有一次把我推到门外,关起门来,让我在外边待着,说不要我了。”

父母粗暴地说“我不要你”、暴力地打孩子、把孩子推出去,这样对待孩子,孩子哭起来会变得歇斯底里。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旦闹起别扭来,会大喊大叫,出现一种极其疯狂的状况。

这样的孩子在不断地与父母争斗的过程中,体内的部分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已经比其他人高了。他们处在不安全感之中,所以,“天下”太平的时候,他们看起来挺好的,一旦发生矛盾,就能够见“真章”了。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当父母喜欢用威胁的方法对待孩子时,孩子就在不断地跟父母学习。在青春期以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法有多么简单粗暴,父母多么容易搞定孩子,将来,孩子就会经历一个多么残酷的青春期。孩子小时候学到的是:哦,原来处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人推出去,把门一摔,离家出走。等到孩子长大一些,到了青春期,有了这样的能力,他们可能就会把这种威胁用交换的方法全部回馈在父母的身上。

这种方法会让孩子对于本来应该学习和锻炼的事情产生逆反心理。很多父母形成的习惯是,孩子无论要什么,父母都说“你给我考个前十,你给我读三遍英语,你给我做作业,我就……”父母总是用这样交换的方法跟孩子沟通,孩子的心里就会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如果学习不是一件糟糕的事,父母为什么要用自行车跟我换?所以,学习肯定不是一件好事。孩子感受不到学任何一种知识本来的乐趣。

往往爸爸们喜欢交换,妈妈们喜欢威胁。可为什么交换和威胁会有这么大的诱惑?

爸爸们常说:“如果你今年考得好,带你去旅游。”等到年底,爸爸拿过成绩单一看,就说:“这成绩还想旅游,我都没脸去,取消。”爸爸说取消旅游的那一刻,孩子立刻意识到“你爱的根本不是我,你想要的是我们班成绩最好的人,你爱的是成绩”。

妈妈们觉得,只要一威胁孩子就会听话。核心原因是,在某些时候,孩子爱我们要远胜过我们爱孩子。你把孩子揍一顿,过20分钟,孩子可能就跟你和好了,还主动过来跟你讲,“妈妈,我错了”。反过来,孩子把大人打一顿,过20分钟,大人会主动原谅孩子吗?

因为孩子不能够离开这个家庭,所以,一旦父母用交换或威胁的手法对待一个孩子时,孩子就老实了,但他内心的爱此时已经被破坏掉了。

这种错误的沟通方式,无法让父母跟孩子之间建立无条件的爱。孩子从来不会觉得自己被无条件地爱着。孩子很清楚,如果不乖、成绩不好,父母就不爱他们。

当父母无法提供无条件的爱时,孩子内心就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会花一辈子的力气去追寻安全感,或为了追寻安全感付出巨大的代价。

也许这时,有父母会问:“无条件的爱,那就是干什么都行?什么我都同意,都不管,能行吗?”这当然不可以,无条件地爱孩子,也是可以批评孩子的。如果孩子干什么父母都不管不问,那就造成了“情感忽视”。

管教孩子的最高境界是温柔但有边界。当孩子做错了事,一定要有人指出和纠正,这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孩子会知道“我的爸妈是关心我的,我如果做错了事,他们会指出来”。

要注意的是,批评孩子之前,先要阐明无条件的爱。例如“因为爸爸妈妈是爱你的,所以,我们要告诉你,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因为爸爸妈妈是最关心你的,所以,我们要坚决制止你做这样的事情”。

讲的时候,态度可以严肃认真,但讲完了之后,还要告诉孩子:“你看,今天爸爸虽然批评了你,但是爸爸妈妈永远是爱你的。”大人得不断地强调无条件的爱,孩子才能够真的了解“原来爸妈向我提意见、批评我,是真的为了我好”。

我在与嘟嘟互动的过程中,积攒了大量这样的经验。我能够明显地体会到,用学习来的正确方法和孩子沟通,是有效的,也根本不费劲。

很多家长会在公共场合纠正孩子的行为,比如,在博物馆里边说“你别动”,孩子立刻顶嘴说“我就动”。为什么大人越纠正,孩子越不听?

实际上,这是孩子在不断地试探底线,他们觉得父母制止他们就是不喜欢他们,那就索性再做得更过分一点,看看父母的反应。直到最后被揍一顿,孩子心想:爸妈真的不爱我了。这是一个不断试探底线,经过失望、难过,被打一顿,再回归正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为了确定父母是不是爱自己,已经消耗了大量的心力。

有一次,我和嘟嘟去逛博物馆的时候,他很兴奋,想要跑起来。我说:“嘘。”我就只做了这么一个动作,他就很认真地看着我,对我点点头,跟着我老老实实逛了几个小时。

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从来没有怀疑过爸爸是否爱他,在他看来,如果爸爸说这事不好,他就一定会考虑,会认真地去思考爸爸的意见。

所以,当你和孩子之间建立了无条件的爱之后,你所说的所有话,在孩子那儿才会有用,才会起效果。否则的话,你们之间是博弈的关系。

很多孩子到了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大量事情上与父母形成了博弈的关系。父母说的话就是不执行,除非被打,或者让父母用别的条件来交换。

无条件的爱被破坏了,这就是管教会变得更加困难的一个原因。如果无条件的爱被破坏了,现在应该怎么解决呢?解决的办法是重新建立无条件的爱。

你得不断地跟孩子阐明亲子关系,说:“我是爱你的,全家人都是爱你的。”讲话的时候,要注意把爱放在前面,说“正因为是爱你的,所以,我们要告诉你这样做为什么不行”。你要把道理跟孩子讲明白,再表明你希望他能够为自己的未来做更多的思考。

这是父母要对孩子从小到大做的功课,最容易的时候是孩子3岁以前,3岁以前是帮孩子建立价值观、建立行为习惯、建立情感关系最重要的阶段,如果这一步做对了,最终就能实现温柔但有边界的目标。因为边界也代表爱,温柔更是代表爱。

这个目标实现之后,到了孩子青春期,即便出现一些摩擦和不同的意见,你们的心也永远都是在一起的。不会相互怀疑,不会相互欺负,不会刻意地做话语权的争夺。

有的家庭会产生亲子关系的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孩子会用一生的错误来证明父母的错。

我就见过一个女孩,因为家里让她结婚,于是她就和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了,最后生活变得越来越糟。只要夫妻一吵架,她就把这事拿出来对父母讲——当初是你们让我结婚的,是你们让我嫁给他的。

明明她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糟糕,可为什么不改变呢?她想证明父母错了。

这就是父母跟孩子之间产生强烈博弈关系的恶果。

父母跟孩子不应该相互博弈,而应该是相互爱着的关系。好好爱孩子,给他们建立一个行为的边界。获得了无条件的爱的孩子,往往举止更得体,更有行为的边界,更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就是家庭教养的表现。

这种教养的表现,绝不来自父母的呵斥。我见过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表现得举止文雅,就瞪孩子、呵斥孩子、大声喊。父母这样表现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孩子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举止文雅。

我们常常看孩子的状态,基本上就能够猜测到父母的状态。我有一次在一个寺庙里,看到一个妈妈冲孩子发脾气,看得我真心疼。她大声地骂孩子:“你给我出去,站在门口。”她发现孩子站在门口依然在玩,便追出来在门口接着骂。

这个妈妈希望自己在所有人面前表现得像是一个对孩子有家教,对孩子负责,能够让孩子举止得体的妈妈,但问题是她自己的举止本身就很不得体。

在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可以检视自己,是否给了孩子无条件的爱。

价值感创造终身成就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有这样一个观点: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归属感与价值感。

无条件的爱可以带来归属感,会让孩子知道,自己属于这个家。那么,价值感如何建立?

这就是养育孩子的第二根支柱,需要父母为孩子建立。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他们是有价值和能力的,他们自己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也只有自主解决问题,孩子的自尊水平才会高。

要想理解价值感建立的核心,可以看看《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里讲到的一个叫情感引导的方法。情感引导就是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价值感,通过情感引导,父母可以学到很多。比如,明白塑造一个孩子的行为最有效的时机,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而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

很多父母对孩子都会进行习惯性打击。无论孩子表现得好还是不好,父母都要打击。表现得好,说“翘尾巴”;表现得不好,说“你看你,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太多了”。

只要父母出现,就永远不允许孩子得意,不允许孩子高兴,不允许孩子骄傲。这种习惯性的打击导致的结果是:孩子的自尊水平时刻都在被降低。

父母得知道,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决定了他的自律性。自尊水平高的人自律性就强,自尊水平低的人,就可能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自律性也会变差,比如会一有空就看手机,一有空就看电视,甚至晚上不睡觉,开着电视一直看……

要想提高自律性,减轻拖延症,减少各种各样的问题,就要想办法去做一些小事情,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比如说,好好打扫房间,当房间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时,一天的工作效率都会比以往高。因为人的自尊水平提高了。

同样的道理,在一个孩子身上也是如此。大量的孩子拿起手机就停不下来,直到父母把它抢走。这样的孩子,自尊水平极低,他们的父母可能整天对他们说“你管不住自己”。孩子会逐渐地长成父母嘴里描述的样子,也就是,父母说什么样,孩子慢慢地就长成什么样。

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孩子相信父母说的话,如果父母天天说一个孩子是笨蛋,天天说他没有自律性,说他未来没前途……这个孩子就可能真的变成这样了。

要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父母就应该在孩子做对事的时候,立刻站出来告诉孩子:你刚刚这件事情做得对,并且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孩子不仅做了一件正确的事,还学会了一辈子坚持和强化好的品质。

嘟嘟4岁的时候,有一天早上,我发现他一个人在弹钢琴。

我没有表扬他爱钢琴,或者弹得多好听。我说:“嘟嘟,你知道吗,你今天早上的这个行为,爸爸很高兴。”只要父母说高兴,孩子就开心,嘟嘟就问:“为什么高兴?”我说:“你今天这个行为叫作自律。”他问:“什么叫自律?”我说:“自律就是自己能够管住自己。一个人自己能够管住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有了这个能力,你学什么东西几乎都能够学会,遇到什么困难你都能够坚持下去,特别棒。”

这并不是表扬他主动弹钢琴这一件小事,而是表扬他在这件事背后所体现的品质,这也是我作为父亲所能够看到的孩子的自主能力。

从那次早起弹钢琴之后,嘟嘟就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自律性的人。他在其他的事情上,也愿意把自己的自律性调动出来。

嘟嘟很小的时候就有手机。他给自己设定了手机上网的时间,设置时间提醒,到时间就停。他设置用的软件,我也不了解,我尊重他的自主性。我也不用陪他写作业,不检查他的作业,不用问他考试怎么样,完全不需要。因为他自己从一年级开始,就慢慢地学会了自己管自己。他知道自己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决定一个人最后成为谁的,是他自己,而不是爸爸妈妈。

有很多人会问我:“樊老师,你将来希望孩子去国外读书,还是留在国内读书?”我说:“这事不归我管,这是他的事。”我的责任就是让他看一看国外的环境,给他创造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教育方式。他自己有了方向,一定会自己去选择。

我们提升了孩子的价值感,他们的自尊水平就能提高,然后自律性才能够提高,从而为自己负责。

我希望父母们能改变自己的教育思路,在生活当中,要不断地把目光集中在孩子做对的事情上。即便有很多事看起来是孩子做得不对,背后也可能存在一个对的动机,这是父母需要为孩子去发掘的。

为什么很多父母特别喜欢看孩子做错事情?这来自人类原始的本能。人类从原始社会一直发展到今天,焦虑一直在发挥作用。人必须得有一定的焦虑感,适当的焦虑保护了人类从原始社会一直发展到今天。

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过分警惕老虎和其他的洪水猛兽,那些带来焦虑感的外在的生命威胁变少了以后,人体内的焦虑情绪无处安放,导致的结果是自己关心谁,就在谁身上安放焦虑感,于是我们对老人焦虑、对孩子焦虑、对爱人焦虑。

我们要提醒自己,焦虑感只是一种本能。如果一个人仅凭本能做事,就只能适应农业时代的生活。当时的社会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所有人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认识字没关系,会种地就行,既不需要带领一支团队,也不需要教育很多孩子去读书,顺应本能就够了。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而教育的作用,恰好与人内在的原始本能是相反的,“克己复礼为仁”都在研究人如何跟自己的原始本能对抗,我们要异于禽兽,并且越来越脱离。


展开
目录

上篇 父母的自我修养 

第1章 陪孩子终身成长:成为有生命力的森林 

孩子是复杂的生命体 

用无条件的爱迎接幸福 

价值感创造终身成就 

终身成长才能有韧性、不焦虑 

第2章 原生家庭:跳出问题,成长自己 

直面有问题的父母 

看破6种病态模式的父母

受伤后学会这样应对 

最后一步:与父母对峙 

第3章 被忽视的孩子:找回情感的力量 

有一种隐痛叫得不到回应

情感忽视的12种类型

为什么情感忽视难以避免 

四步走出阴影,重建自尊 

第4章 解码青春期:这样建立安全感

青春期的孩子想要什么 

从传统父母到教练的转型之路

青春期的分阶段特点

常见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第5章 不管教的勇气:“少”的智慧

父母正在把痛苦遗传给孩子 

表扬与批评一样危险

不管教,孩子也能爱学习 

赋予孩子真正的勇气 

第6章 帮孩子摆脱焦虑

识别孩子是否陷入焦虑 

治疗焦虑常备的工具箱

不助长焦虑,学会智慧对话 

制订“暴露计划”和实施 

下篇 孩子的学习之道 

第7章 父母的语言: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3000万词汇,拉开孩子人生的差距 

用“3T原则”来与孩子对话 

父母的语言全方位影响孩子 

家庭氛围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第8章 儿童自然法则:不破坏孩子的学习天性 

滋养大脑的14条法则 

毫无困难地带领孩子 

关键期培养核心能力 

用爱支持孩子的社交意愿 

第9章 考试脑科学:会学习还要会考试 

骗得过海马体,你就赢了 

好奇+激动=记忆魔法 

打造超强大脑的方法 

帮孩子打开记忆的窍门 

第10章 准备:拥有人生的主动权 

看到每个人的天赋

让孩子拥有知识 

让孩子拥有合作 

找到真正好的准备 

第11章 自驱型成长:唤醒孩子的内在力量 

家庭教育的4个误区 

让孩子与压力成为朋友 

焦虑的父母就有焦虑的孩子 

帮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