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代中国价格结构研究(第二版)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48294
  • 作      者:
    王玉茹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6-01
收藏
精彩书摘

导言
  通过对世界各民族经济发展历史的观察可以看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由传统社会过渡为近代社会的主要标志是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也即依靠习惯或指令分配资源的经济①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化过程的完成。这两个过程是互相联系并同步进行的,但在理论范畴上又处于两个不同层次。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发展,只有后者的实现才真正标志着这一转化过程的完成。本书将对这一历史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上的相对价格变动问题分别加以讨论。
  一、商品形态的普遍化是近代经济的主要特征
  可以说,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不只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的历史上,而且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是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讨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始时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①所以,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近代生产方式的转变,无论是历史还是逻辑的起点,都应当从商品生产开始。它是区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近代生产)和诸种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统生产)的最本质的特征和分水岭。列宁在研究俄国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时,首先注意的是其产品卷入市场经济的过程。他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的副标题就叫作“大工业国内市场的形成”。可见资本主义发展的中心问题就是市场问题。在该书的序言中,列宁自己也说,他这部著作的写作目的,就是研究一个问题,即俄国资本主义国内市场是怎样形成的。他在书中一再强调要以商品经济性质的强弱来看资本主义化程度的高低。农村资产者的特征便是商品生产者阶级,是经营各种形式的商业性农业以及工商企业。他甚至认为占有份地的农村劳动者,只要他们所生产的产品是为了出售,其生产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而不管他们与土地的关系如何。②农村工人并不一定是完全没有土地的自由人。他们之所以成为农村无产者,主要是由他们被纳入商业性农业体系所决定的,他们的经济是商品经济,也即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农村资本主义发展和农业近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封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都有各种不同的形态,是否使用雇佣劳动只是次要的标志。因为雇佣劳动在农业中的使用古已有之,而直到现代在大多数国家的农业生产中并未普遍化。我们不能简单地和机械地把是否大量使用雇工作为区别落后的封建农业与近代资本主义农业的主要标准,而首先应当考察其产品商品化的比率及农民与市场联系的程度。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时期的特征是,劳动力对于劳动者自己,取得他所有的商品形态,他的劳动,也取得工资劳动的形态。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物的商品形态就是从这时起普遍化的。”①依据经典作家的论述,笔者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或更广义地说所谓近代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劳动生产物的商品形态的普遍化,乃至包括劳动者所有的劳动能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也转化为商品,资源的配置由依靠习俗或指令(或者不同程度地兼而有之)转化为依靠市场。
  二、价格结构变动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市场机制是以价格运动为核心的。市场机制对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调节是以各种商品价格所反映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在商品经济中,市场的供求影响市场价格,而市场价格反过来又影响市场供求。“需求按照和价格相反的方向变动,如果价格跌落,需求就增加,相反,价格提高,需求就减少。”这就发挥了调节生产和消费的职能。在市场供求关系中,平衡只是暂时的、相对的状态,不平衡则是经常的状态。因此,价格是不断运动的,它的运动过程就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竞争性的价格体系是参与以货币为媒介的市场交易的所有卖者和买者所必须遵循的交易条件。在健全的市场条件下,价格信号是市场机制的唯一信号。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利益与风险的权衡、成本与收益的比较,都会通过价格的变动反映出来,或者说以价格的变动为依据。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机制的其他组成部分如供求机制、风险机制和竞争机制都要通过价格机制来起作用。价格机制的这种地位是由价格的基本功能决定的。
  市场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表现为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商品供求总汇。市场关系的本质是所有参与其间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的总和。在市场价格体系的连接下,作为供求双方的商品生产者,权衡风险与利益,计算成本与效益,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另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又影响着某种商品、劳务或生产要素的交易条件,从而使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实现利益和分配收入的重要功能。在一个正常运转的市场中,所有的卖者和买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都要根据自己对现期收入和未来收入的预期的约束来决定支出,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努力实现支出的最大收益。马克思说,价格的变动能参与“已有财富的另一次分配,看‘财富的天平’在有关双方之间的摆动”。
  在近代社会中,市场之所以能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或通常所谓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除了靠一系列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条件外,主要依靠价格变动的机制,尤其是相对价格的变动。因此又可以说,相对价格的变动趋势是市场价格机制或价格结构的中心问题。正是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它所提供的信号,也即赢利与亏损的信号,决定了资源流向、产业结构、收入分配、消费倾向等一系列有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即经济学教科书中通常所说的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选择。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和企业成本决定生产者生产什么,而各种要素的价格决定生产者将其如何组合,用便宜的方法进行生产,即使效率尽量达到最大而使成本尽可能地趋向最低。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则决定了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不同所有者之间如何对生产物进行分配,得到不断变动的、多少不等的份额。相对价格调节市场各个主体的经济利益,使商品流通得以顺畅地进行,稀缺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国民经济得到有序的发展。
  三、广义相对价格的概念
  在过去已经出版的经济学著作中,只偶尔见到使用相对价格的概念。因此总的说来,这一概念的使用并不普遍,其含义也不甚明确,甚至所表述的对象完全不同。
  现摘引价格学词典中关于相对价格的说明两则,作为对这一经济学范畴讨论的出发点。在乔荣章、欧阳胜、陈德尊主编的《价格知识大辞典》中,相对价格条目下的说明为:
  相关商品之间价格关系的动态反映,专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于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
  在商品经济活动中,导致商品相对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商品价格总是同市场供求、消费倾向、消费结构、劳动生产率等许多经济关系紧密联系的。甚至价格变化本身也会导致相对价格的变动。这种经济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客观性质决定了商品价格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比较关系。比如,对于一些可以互相替代的商品来说,其中某一商品价格下跌,会降低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
  相对价格与商品比价是不相同的两个经济概念。相对价格形成的基础是供求变化和这种变化的随机性,而商品比价的主要依据是商品成本的比例关系和变动。
  贾秀岩主编的《物价大辞典》认为相对价格是:
  反映商品价格之间比例关系的概念。商品相对价格具有多样性。在任何商品经济形态下,市场上每一种商品和劳务都有价格,如果把它们联系起来对比分析,就会得到一个比例关系的相对概念,这就是相对价格。由于商品的种类繁多,相对价格反映的商品价格间的比例关系,也是多样的,有工业品对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的相对价格、国内外市场商品的相对价格、工业品之间的相对价格等等。商品相对价格还具有多变性。相对价格是商品之间价格比例关系的动态反映,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而市场供求关系又在不断变化,因而,商品相对价格具有多变性。
  从上述两种对“相对价格”一词所做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尽管作者对其形成原因等说法不一致,甚至意见相左,但共同之处(包括国内目前出版的各种价格学原理的教科书中的观点)在于:认为相对价格的讨论范围主要是相关商品之间或相关商品和劳务之间的价格比例关系。这无疑是长期以来国内价格学研究陷于狭义价格体系的结果。
  实际上,近代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形成是以一套完整的价格体系为基础的。这一体系是由产品价格、劳动力价格、资金价格、土地价格、技术价格等组成的广义价格体系。广义价格体系包含所有市场交换对象的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条件,每一种商品、劳务或生产要素都具有明确的比价与差价。不仅在各类商品和劳务


展开
目录
目录
再版序/i
初版序(吴承明)/vii
导言/1
第一章 物价总水平的变动趋势/12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物价的变动及其特点/12
第二节 中国近代物价总水平的变动趋势/19
第三节 中国近代物价变动的特点及其因素分析/23
第二章 货币比价的变动/38
第一节 银价下跌及其因素分析/38
第二节 汇率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48
第三节 银钱比价问题/58
第三章 商品的比价和差价/63
第一节 进出口商品比价/63
第二节 工业品和农产品的比价/73
第三节 各类工业品之间和各类农产品之间的比价/90
第四节 商品的差价/98
第四章 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112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资源配置和市场机制的作用/113
第二节 利率的变动/118
第三节 工资率的变动/129
第四节 土地价格的变动/149
第五节 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对近代中国经济模式的影响/155
结论/178
参考文献/185
附录一 王玉茹近代中国物价和市场拓展研究主要成果目录/194
附录二 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和中长周期波动/196
附录三 城市批发物价变动与近代中国经济增长/237
附录四 近代中国农村物价指数变动趋势分析/253
初版后记/267
再版后记/269
图目录
图1-1 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变动趋势(1867—1937年) 22
图1-2 中国近代批发物价总指数的周期性波动(1868—1935年) 26
图1-3 日本国民收入和批发物价指数变动趋势(1868—1936年) 29
图1-4 英国国民收入和批发物价指数变动趋势(1868—1936年) 29
图1-5 1867—1936年中英批发物价指数比较图 32
图1-6 1867—1936年中美批发物价指数比较图 33
图1-7 1867—1936年中法批发物价指数比较图 33
图1-8 1867—1936年中德批发物价指数比较图 34
图1-9 1867—1936年中日批发物价指数比较图 34
图2-1 1867—1936年银价、金价和批发物价指数变动趋势 44
图2-2 中国银价与英国、美国批发物价指数变动趋势 44
图2-3 1867—1936年中国、英国、美国银购买力变动趋势 46
图2-4 1868—1936年中国银价与英国、美国汇价变动趋势比较 51
图2-5 银钱比价变动趋势(1798—1911年) 61
图3-1 银价、进出口物价、批发物价变动的相互关系(1867—1935年) 67
图3-2 价格作用传导机制的理想模式 68
图3-3 1867—1936年中国进口物价和出口物价变动趋势 70
图3-4 中国近代进口物价指数和出口物价指数的周期波动 (1868—1935年) 71
图3-5 中国近代工业品和农产品批发物价变动趋势(1867—1937年) 80
图3-6 中国近代工业品批发物价的周期性波动(1868—1935年) 82
图3-7 中国近代农产品批发物价的周期性波动(1868—1935年) 82
图4-1 农产品等产量曲线 117
图4-2 上海银拆平均市价的变动趋势(1873—1936年) 124
图4-3 农业边际收益率曲线 165
附图2-1 中国近代经济周期波动趋势图 219
附图2-2 中国近代部分行业与部门生产和投资波动趋势图 221
附图3-1 天津、上海、广州批发物价指数(生产品)变动趋势(1912—1941年) 245
附图3-2 天津、上海、广州批发物价指数(消费品)变动趋势(1912—1941年) 245
附图3-3 中国近代城市批发物价变动趋势图(1913—1941年) 247
附图3-4 中国主要工业部门生产指数变动趋势(1912—1941年) 251
附图3-5 主要工业部门生产指数与批发物价指数变动趋势比较(1912—1941年) 251
附图4-1 中国近代农村物价指数的变动趋势(1894—1939年) 259
表目录
表1-1 清代米价的变动(1641—1840年) 17
表1-2 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1867—1937年) 21
表1-3 上海、天津的批发物价指数(1937—1948年) 22
表1-4 中国近代批发物价总指数的周期波动及标准单位周期偏差(1868—1935年) 25
表1-5 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批发物价指数(1867—1936年) 30
表1-6 经济周期与物价上涨 36
表2-1 100年来金银比价变动(1836—1935年) 40
表2-2 银价、金价和批发物价指数(1867—1936年) 43
表2-3 中国、英国、美国银购买力指数(1867—1936年) 45
表2-4 中国外汇指数(1868—193年) 50
表2-5 中国各年进口货物分类统计(1873—1936年) 56
表2-6 银钱比价指数(1798—1911年) 59
表2-7 天津地区银元与铜元兑换率(1902—1937年) 62
表3-1 中国进出口物价综合指数(1867—1931年) 66
表3-2 中国进口物价指数和出口物价指数(1867—1936年) 69
表3-3 中国近代进口物价指数和出口物价指数的周期波动及标准单位周期偏差(1868—1935年) 70
表3-4 河北省宁津县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零售物价指数(1800—1850年) 75
表3-5 矿产品价格的变动(1887—1933年) 77
表3-6 纺织品价格的变动(1887—1933年) 77
表3-7 农产品价格的变动(1887—1933年) 77
表3-8 中国近代工业品和农产品批发物价指数及农产品购买力指数(1867—1937年) 78
表3-9 中国近代工业品和农产品批发物价指数的周期波动及标准单位周期偏差(1868—1935年) 81
表3-10 中日两国米价购买力指数(1881/1890—1931/1936年) 86
表3-11 上海棉花、棉纱的批发价格(1920—1936年) 87
表3-12 上海面粉和小麦的批发价格(1912—1936年) 88
表3-13 进口外米指数(1867—1933年) 89
表3-14 上海批发物价指数(1921—1940年,按加工程度分类) 91
表3-15 天津批发物价指数(1921—1940年,按加工程度分类) 91
表3-16 上海批发物价指数(1921—1940年,按用途分类) 93
表3-17 天津批发物价指数(1921—1940年,按用途分类) 93
表3-18 纺织品和金属品的生产指数(1912—1949年) 94
表3-19 天津农产品批发物价(1913—1936年) 95
表3-20 粮、油、棉的种植面积(1914—1937年) 97
表3-21 稻、麦、杂粮产量及所占百分比(1914—1937年) 97
表3-22 几座主要城市的粮价比较(1920年) 99
表3-23 陕西省各县零售价格表(1935年12月) 100
表3-24 福建省各县食盐零售价格表(1912—1935年) 102
表3-25 上海市场米的批零差价变化(1926—1938年) 104
表3-26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发物价指数(1913—1936年) 105
表3-27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零售物价(生活费)指数(1913—1936年) 106
表3-28 天津批发物价与零售物价(生活费)年指数比较(1926—1942年) 106
表3-29 各地米价的季节变动指数 109
表3-30 江苏武进农民所得农产品价格的季节变化(1896年、1931年、1932年) 109
表4-1 金城银行历年各种放款成分比例表(1917—1936年) 120
表4-2 上海银行存放款的增长(1926—1936年) 121
表4-3 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1910—1936年) 122
表4-4 上海银拆平均市价(1873—1936年) 123
表4-5 上海银拆平均市价(1873—1936年,十年平均) 125
表4-6 天津各银行放款利率(月息)统计(1892—1937年) 125
表4-7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贴现率(1913—1936年) 127
表4-8 东三省日本人工厂工人籍贯百分比表131
表4-9 内地人民移入东三省之估计(1923—1929年) 133
表4-10 抚顺煤工主要原籍历年人数比较表(1914—1921年) 133
表4-11 开滦矿区工人月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904—1937年) 136
表4-12 开滦井下煤工月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887—1936年) 137
表4-13 开滦井上机匠月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887—1936年) 137
表4-14 中兴煤矿历年工资率和实际所得(1917—1931年) 139
表4-15 广九铁路工人工资指数表(1912—1926年) 140
表4-16 广三铁路工人工资指数(1912—1926年) 140
表4-17 广州工人实际工资指数(1913—1926年) 141
表4-18 上海纺织工人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910—1937年) 142
表4-19 北京瓦木工匠每日工资指数(1862—1925年) 143
表4-20 广东台山县工资指数表(1912—1925年) 144
表4-21 江苏武进农工工资的变动情况(1908—1932年) 145
表4-22 中国农业工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指数(1906—1933年) 145
表4-23 中国农地价格之变迁(1912—1936年) 151
表4-24 中国农地价格指数(1906—1933年) 151
表4-25 江苏武进农地价格的变动(1912—1932年) 152
表4-26 昆山等县地价增长指数(1905—1924年) 153
表4-27 梨树县裴家油房屯各等田地每年地价的变动(1855—1927年) 153
表4-28 梨树县平均每垧地价变迁表(1927—1936年) 154
表4-29 20 世纪 30年代中国主要城市平均地价比较表155
表4-30 中国近代资本集成和产业资本的增加(1894—1936年) 157
表4-31 中国近代方向的固定资本投资(1903—1936年) 158
表4-32 申新一厂、八厂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情况 160
表4-33 全国华商纱厂每万纱锭和每百台布机雇佣工人数 161
表4-34 中国工业部门结构的变化 162
表4-35 中国农业生产、人均和边际劳动生产率(1870—1930年低估值) 165
表4-36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状况(1933年) 169
表4-37 开滦煤矿的销煤利润和矿区工人工资(1904—1936年) 170
表4-38 中国农民所得与所付价格的变化(1906—1933年) 173
表4-39 中国和日本产业结构变化的比较(1887年、1936年) 175
附表2-1 中国人口增长(1850—1949年) 201
附表2-2 中国国民收入(1850—1949年) 203
附表2-3 中国人均国民收入(1850—1949年) 204
附表2-4 中国近代产业结构的变动(1887年、1936年) 204
附表2-5 中国近代生产与传统生产的增长及比重变化(1887—1936年) 204
附表2-6 近代中国物价和对外贸易变动状况(19 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210
附表2-7 中国近代部分行业、部门生产和投资变动状况 212
附表2-8 中国近代批发物价总指数等经济数列的周期波动离差序列(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217
附表2-9 中国近代部分行业与部门生产和投资波动离差序列(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