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通过对世界各民族经济发展历史的观察可以看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由传统社会过渡为近代社会的主要标志是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也即依靠习惯或指令分配资源的经济①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化过程的完成。这两个过程是互相联系并同步进行的,但在理论范畴上又处于两个不同层次。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发展,只有后者的实现才真正标志着这一转化过程的完成。本书将对这一历史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上的相对价格变动问题分别加以讨论。
一、商品形态的普遍化是近代经济的主要特征
可以说,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不只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的历史上,而且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是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讨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始时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①所以,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近代生产方式的转变,无论是历史还是逻辑的起点,都应当从商品生产开始。它是区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近代生产)和诸种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统生产)的最本质的特征和分水岭。列宁在研究俄国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时,首先注意的是其产品卷入市场经济的过程。他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的副标题就叫作“大工业国内市场的形成”。可见资本主义发展的中心问题就是市场问题。在该书的序言中,列宁自己也说,他这部著作的写作目的,就是研究一个问题,即俄国资本主义国内市场是怎样形成的。他在书中一再强调要以商品经济性质的强弱来看资本主义化程度的高低。农村资产者的特征便是商品生产者阶级,是经营各种形式的商业性农业以及工商企业。他甚至认为占有份地的农村劳动者,只要他们所生产的产品是为了出售,其生产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而不管他们与土地的关系如何。②农村工人并不一定是完全没有土地的自由人。他们之所以成为农村无产者,主要是由他们被纳入商业性农业体系所决定的,他们的经济是商品经济,也即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农村资本主义发展和农业近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封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都有各种不同的形态,是否使用雇佣劳动只是次要的标志。因为雇佣劳动在农业中的使用古已有之,而直到现代在大多数国家的农业生产中并未普遍化。我们不能简单地和机械地把是否大量使用雇工作为区别落后的封建农业与近代资本主义农业的主要标准,而首先应当考察其产品商品化的比率及农民与市场联系的程度。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时期的特征是,劳动力对于劳动者自己,取得他所有的商品形态,他的劳动,也取得工资劳动的形态。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物的商品形态就是从这时起普遍化的。”①依据经典作家的论述,笔者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或更广义地说所谓近代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劳动生产物的商品形态的普遍化,乃至包括劳动者所有的劳动能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也转化为商品,资源的配置由依靠习俗或指令(或者不同程度地兼而有之)转化为依靠市场。
二、价格结构变动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市场机制是以价格运动为核心的。市场机制对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调节是以各种商品价格所反映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在商品经济中,市场的供求影响市场价格,而市场价格反过来又影响市场供求。“需求按照和价格相反的方向变动,如果价格跌落,需求就增加,相反,价格提高,需求就减少。”这就发挥了调节生产和消费的职能。在市场供求关系中,平衡只是暂时的、相对的状态,不平衡则是经常的状态。因此,价格是不断运动的,它的运动过程就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竞争性的价格体系是参与以货币为媒介的市场交易的所有卖者和买者所必须遵循的交易条件。在健全的市场条件下,价格信号是市场机制的唯一信号。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利益与风险的权衡、成本与收益的比较,都会通过价格的变动反映出来,或者说以价格的变动为依据。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机制的其他组成部分如供求机制、风险机制和竞争机制都要通过价格机制来起作用。价格机制的这种地位是由价格的基本功能决定的。
市场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表现为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商品供求总汇。市场关系的本质是所有参与其间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的总和。在市场价格体系的连接下,作为供求双方的商品生产者,权衡风险与利益,计算成本与效益,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另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又影响着某种商品、劳务或生产要素的交易条件,从而使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实现利益和分配收入的重要功能。在一个正常运转的市场中,所有的卖者和买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都要根据自己对现期收入和未来收入的预期的约束来决定支出,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努力实现支出的最大收益。马克思说,价格的变动能参与“已有财富的另一次分配,看‘财富的天平’在有关双方之间的摆动”。
在近代社会中,市场之所以能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或通常所谓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除了靠一系列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条件外,主要依靠价格变动的机制,尤其是相对价格的变动。因此又可以说,相对价格的变动趋势是市场价格机制或价格结构的中心问题。正是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它所提供的信号,也即赢利与亏损的信号,决定了资源流向、产业结构、收入分配、消费倾向等一系列有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即经济学教科书中通常所说的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选择。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和企业成本决定生产者生产什么,而各种要素的价格决定生产者将其如何组合,用便宜的方法进行生产,即使效率尽量达到最大而使成本尽可能地趋向最低。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则决定了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不同所有者之间如何对生产物进行分配,得到不断变动的、多少不等的份额。相对价格调节市场各个主体的经济利益,使商品流通得以顺畅地进行,稀缺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国民经济得到有序的发展。
三、广义相对价格的概念
在过去已经出版的经济学著作中,只偶尔见到使用相对价格的概念。因此总的说来,这一概念的使用并不普遍,其含义也不甚明确,甚至所表述的对象完全不同。
现摘引价格学词典中关于相对价格的说明两则,作为对这一经济学范畴讨论的出发点。在乔荣章、欧阳胜、陈德尊主编的《价格知识大辞典》中,相对价格条目下的说明为:
相关商品之间价格关系的动态反映,专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于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
在商品经济活动中,导致商品相对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商品价格总是同市场供求、消费倾向、消费结构、劳动生产率等许多经济关系紧密联系的。甚至价格变化本身也会导致相对价格的变动。这种经济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客观性质决定了商品价格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比较关系。比如,对于一些可以互相替代的商品来说,其中某一商品价格下跌,会降低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
相对价格与商品比价是不相同的两个经济概念。相对价格形成的基础是供求变化和这种变化的随机性,而商品比价的主要依据是商品成本的比例关系和变动。
贾秀岩主编的《物价大辞典》认为相对价格是:
反映商品价格之间比例关系的概念。商品相对价格具有多样性。在任何商品经济形态下,市场上每一种商品和劳务都有价格,如果把它们联系起来对比分析,就会得到一个比例关系的相对概念,这就是相对价格。由于商品的种类繁多,相对价格反映的商品价格间的比例关系,也是多样的,有工业品对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的相对价格、国内外市场商品的相对价格、工业品之间的相对价格等等。商品相对价格还具有多变性。相对价格是商品之间价格比例关系的动态反映,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而市场供求关系又在不断变化,因而,商品相对价格具有多变性。
从上述两种对“相对价格”一词所做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尽管作者对其形成原因等说法不一致,甚至意见相左,但共同之处(包括国内目前出版的各种价格学原理的教科书中的观点)在于:认为相对价格的讨论范围主要是相关商品之间或相关商品和劳务之间的价格比例关系。这无疑是长期以来国内价格学研究陷于狭义价格体系的结果。
实际上,近代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形成是以一套完整的价格体系为基础的。这一体系是由产品价格、劳动力价格、资金价格、土地价格、技术价格等组成的广义价格体系。广义价格体系包含所有市场交换对象的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条件,每一种商品、劳务或生产要素都具有明确的比价与差价。不仅在各类商品和劳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