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的悲喜人生、复杂人性,折射出文学的艺术、社会的多变。然而,近年来,相对于火热的微型小说文学创作,微型小说理论及评论却形成较大的落差。《中国微型小说评论》填补了微型小说界理论及评论欠缺的空白。本书对中国微型小说进行了系统性理论探讨,是一部有代表性的新时代微型小说评论文集,从而有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微型小说学”的构建。中国好小说系列包括作家系列、作品系列和评论系列,本书为评论系列的开篇之作。
当代华文微型小说的发展特征
- 龙钢华 -
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微篇小说、极短篇等。古已有之,与神话传说、笔记小说一脉相承,古今中外很多小说大师都创作过微型小说。近半个世纪以来,微型小说风靡全球,华人微型小说(尤其是东南亚)来势更旺。我国自 1980 年代以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微型小说迅猛发展,目前全国已有数千家报刊为其提供发表园地。有研究者早在 2001 年就做过统计,2001 年全国 400 多家纯文学期刊的月发行总量为 120 多万册,而微型小说类刊物就占了其中的 60 多万册。[1] 微型小说创作的数量和读者的覆盖面超过了目前任何一种案头阅读的文学作品。中国作协会员中有一个专事微型小说创作的作家群,至于业余作者,多得无以计数。据不完全统计,新时期以来,仅个人微型小说作品集就出版了一千多部(整个中国古代的长篇小说也不过一千部左右)。有人惊呼,中国文学界已出现了微型小说热的神话。所以,有的学者指出,“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小说家族中真正能够参与世界文学对话的,主要是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2] 尤其是微型小说,其创作数量之多,读者范
围之广,受欢迎程度之高,在当今纯文学日益滑坡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种独领风骚的景观。
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崛起于 1980 年代,蔚成风尚,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微型小说。而在东南亚,微型小说创作成为东南亚一带华文文学的主要潮流。事实上,微型小说文体成了展示世界华文文学的恰当而有效的文学样式。自 1994 年以来,每两年一届的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已在八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召开了八届,每届与会人员均有 100 多人,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微型小说作家和学者定期进行切磋交流,不断地推波助澜,促进了微型小说的持续发展,华文微型小说已成为展示华文文学魅力乃至中华文明的一种积极有效的话语表达。它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辩证地看,当代华文微型小说的发展壮大体现了一种科学合理的价值诉求。
文体观察
当代华文微型小说的发展特征/ 龙钢华
微型小说“地理书写”探微/ 徐习军 吴雨含
微篇小说反差艺术的本质与审美特征/ 姚朝文
试论当代文学语境中微型小说的价值/ 刁丽英
专题·宁波微型小说现象
宁波微型小说“现象”扫描/ 南志刚
进入谢志强小小说的几个关键词/ 徐小红
小小说的艺术与文化基底
——评赵淑萍小小说集《永远的紫茉莉》/ 方卫平
洞见
论“小中见大”/ 夏一鸣
微型小说“故事会学派”叙事艺术初探/ 高健
口述史
那一段难忘的记忆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成立的前前后后/ 申弓
文体写作
文学创意的生成与表达
——微型小说创意方法论/ 刘海涛
微型小说创作的三种思维方法/ 王海峰
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论/ 谢志强
评析
聂鑫森的实践与小小说的方向/ 张春 卿爱君
论夏阳小小说的深耕细作/ 雪弟
交流
“老调”如此“新谈”
——论朵拉微型小说爱情叙事内涵与写作策略/ 徐榛
日中微型小说交流史研究的若干补遗/ [ 日] 渡边晴夫
文献
微型小说大事记/ 凌鼎年 整理
微型小说评论篇目/ 张春 整理
微型小说评论著述/ 雪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