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纯粹·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58375
  • 作      者:
    刘雪枫,纯粹pura出品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卖点

  作者刘雪枫以轻松、幽默、自然、知性的语言评述音乐家及其作品,并结合音乐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将作品内涵、特色等娓娓道来,帮助观众更透彻地理解领悟、聆赏音乐作品。可以说本书亦是西方音乐发烧友的导游图、解说词,对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大有裨益。


编辑推荐

本书为乐评家刘雪枫的一部音乐随笔集。其间对一场演出、一张唱片、一部作品的版本取舍以及对一位音乐家或演奏家的评论,既客观中肯又论点鲜明,叙述方式浅显易懂、娓娓动听,将音乐评论写出了散文的韵味和成色,不仅将古典音乐的魅力展现于眼前,更以渊博的音乐知识和开阔的人生视野为热爱生活、喜爱音乐的人开启了艺术审美的大门。



展开
作者简介

刘雪枫,音乐评论家、文化学者,曾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爱乐》主编、《人民音乐·留声机》主编、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文化顾问、中国国际合唱节艺术委员会主席兼艺术总监等,现任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特聘教授及兼职研究员。著有《给孩子的音乐》《贴近浪漫时代》《音符上的奥地利》《隐秘的肖邦》等音乐文化论著 20 余种,主编《瓦格纳戏剧全集》、“京师爱乐丛书”等。


展开
精彩书摘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我是因为一部影片的名字而想方设法去看的这部电影,并且我明知道这个名字中文的意义大于外文的意义。“日出时让悲伤终结”,虽然译法未必贴切,但我想不出比这更好的名字。影片的原文片名来自小说中的一个句子,直译过来是 “世界上一切早晨不再回来”(Tous Les Matins du Monde),它也可以转译为“每天只有一次日出”。这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要珍惜每一个早晨或每一次日出?怎样珍惜?那就让“悲伤终结”吧!这样一个充满意境的译名显然是在看过电影之后才能起得出来的,我深信这一点。

我知道这部电影是因为我听过一张唱片,这是所谓“电影原声”,所有的音乐都来自马莱斯、圣·科隆贝、库普林和吕利,一次路易十四时代的宫廷音乐盛宴,演奏者为约尔迪·萨瓦尔和他的民族合奏团。一些古色古香的音乐为何要冠之如此令人深思的名字?这部电影到底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显然并不是我一个人在关心这个问题。我在网络上结识的一些爱乐者喜欢这张唱片的大有人在,有一天他们告诉我,中央电视台的电影频道将要播出这部电影,于是我平生第一次一整天都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并提前半个小时打开了电视。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的主人公与其说是马林·马莱斯,不如说是他的老师圣·科隆贝。这两位音乐历史上最著名的低音维奥尔琴演奏家之间到底有多少联系,显然至今还是一个谜。影片改编自帕斯卡尔·奎格纳德的同名小说,他的写作动机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迷上了低音维奥尔琴的声音,或者说是在听了西班牙著名低音维奥尔琴演奏大师约尔迪·萨瓦尔的演奏之后,便决心写一部这样题材的小说。他选中了萨瓦尔经常演奏其作品的法国作曲家马莱斯和圣·科隆贝,据说他们两人有师承关系。但是文献中关于两人的记载非常少,所以小说的虚构成分毫无疑问占据了主要地位。比如根据马莱斯“可以适当进出老师的房子”这句话便推演出马莱斯与老师女儿的恋情故事,而且始乱终弃,酿成女方悬梁自尽的悲剧。因为圣·科隆贝留下的作品有一首名为《悔恨的坟墓》,便虚构出圣·科隆贝的妻子早逝,他整日沉浸在对妻子的思念当中,把自己独自关在房间里对着妻子的画像一遍遍地拉奏《悔恨的坟墓》,这差不多也是影片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故事情节”。

影片从年老的马莱斯指导宫廷乐队排练开始,他像吕利那样挥动着手杖,既志得意满又寂寞惆怅。排练过程中,马莱斯向乐手们讲解着音乐的真谛,就像他的老师圣·科隆贝曾经教诲的那样。排练间隙,使命完成、行将就木的马莱斯回忆起自己的过去,也就是他向圣·科隆贝学习的过程。但是当镜头摇向几十年前时,圣·科隆贝却成了影片的主人公。这位当时法国最伟大的低音维奥尔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因为妻子的早逝而心灰意冷,他既不肯应国王之召,又不思创作教学。他在林间有一个盖在空中的小屋,他经常在那里拉琴,马莱斯和圣·科隆贝的女儿则藏在小屋底下偷听。圣·科隆贝一直对马莱斯有所保留,他既觉察到他年轻的学生日后必吃宫廷饭,又顾忌马莱斯的过人才华,认为他将来的成就一定会超过自己,而马莱斯将无人再能超越。但是,圣·科隆贝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大女儿玛德伦娜不可避免地爱上了年轻英俊的马莱斯,她主动担任起马莱斯的老师,将父亲传给她的技艺倾囊转授。接着,圣·科隆贝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马莱斯果然应国王之召成为宫廷乐师,而且一走不再回头。他不仅背叛了老师,而且残忍地抛弃了终日思念他的恋人。圣·科隆贝在追思亡妻的日渐虚弱当中,再遭丧女之痛,终于郁郁而终。马莱斯在取得日益辉煌的成就之后,内心的谴责与自伤也随之加剧。他也像他的老师那样,以饱含情感地演奏低音维奥尔琴来寄托自己的情怀,他的表情与周围环境,似乎都是圣·科隆贝的再现,那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低音维奥尔琴的歌唱此时成为无可替代的发乎内在的音乐。除了老年马莱斯的讲解与叙述之外,影片几乎没有什么台词。几位主要角色如圣·科隆贝、他的女儿和马莱斯之间的交流都用演奏音乐的形式来进行,所以,影片的核心元素正是音乐,就像小说作者与电影导演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初衷一样,这也是影片的原声唱片发行至今仍热销不衰并不断突破古典音乐唱片销售纪录的原因。

当代最出色的低音维奥尔琴大师约尔迪·萨瓦尔与他最尊崇的“祖师爷”马林·马莱斯有着相同的音乐经历,他们都曾经是教堂唱诗班成员,在嗓子变声之后,不约而同地将声音“转移”到低音维奥尔琴上,这是对另一种“人声”的热爱。除了这部电影的原声唱片之外,萨瓦尔还录制了六张马莱斯的低音维奥尔琴作品唱片,虽然非常好听,但离开了电影所虚构的故事和营造的温暖色彩氛围,它不会给听者留下更深的印象,倒是以特殊的音色做书房里的背景音乐非常舒适。我在听萨瓦尔演奏圣·科隆贝的唱片时,感觉也是一样。因为电影,因为这样一个富于诗意与哲理的名字,我才爱上了电影中的音乐,这音乐需要有与之匹配的画面,我尤其喜欢听画面“淡出”时音乐的渐渐消失,所有的恩怨情仇都随之远去。这世界的每一个早晨,都会有温暖明亮的日出,而悲伤,但愿就此终结。

看过电影之后,正好小说的中文版本也出版了,是余中先翻译的。看小说远不如看电影或听音乐有感觉,因为小说的核心便是音乐,是低音维奥尔琴,是萨瓦尔,是马莱斯和圣·科隆贝,甚至还有吕利,这些都是需要用耳朵来听的。我想小说作者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肯定离不开这些音乐的聆听。

法国巴洛克的全盛时期正是以吕利和马莱斯为代表。然而他们权势熏天的同时,却都不是品德高尚、行为高贵的艺术家。他们受宠于国王,同时代的其他音乐家无不受到他们的打压,这是法国作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时期在社会文化方面的一个侧影。它通过这部电影得以再现,也促使我开始关注这个时期的其他作曲家,比如夏蓬蒂埃和库普林,比如布洛萨尔德和戴斯马莱斯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