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珠江三角洲河网概况
第一节 水系
一、地理位置
珠江流域位于北纬21°31′~26°49′、东经102°14′~115°53′,流经我国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湖南省、江西省以及越南东北部。流域面积45.37万km2。珠江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云南、贵州区域为高原,*高海拔高度为2853 m。珠江流域多为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4.5%;平原面积小而分散,仅占5.5%,其中比较大的是珠江三角洲平原。
二、珠江水系构成
珠江是我国南方*大的河系,位列我国第二大河流。珠江水系由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等组成,三江水流汇入珠江三角洲河网后,分别从八大口门—虎门、蕉门、洪奇门(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注入南海,构成“三江汇集,八口出海”的水系格局。
(一)西江水系
西江为珠江的主干流,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内的马雄山,从上游往下游分为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及西江等段,主要支流有北盘江、柳江、郁江、桂江及贺江等,在广东省珠海市的磨刀门注入南海,干流全长2214 km。梧州站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199亿m3,占西江思贤滘以上年径流量2300亿m3的95.6%。*大年径流量3470亿m3(1915年),是*小年径流量1070亿m3(1963年)的3.2倍。5~10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81.2%,5~8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4.2%。
(二)北江水系
北江是珠江第二大水系,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油山镇大茅坑,自源头流入广东省南雄市境后称浈江,在韶关市区与武水汇合后称北江,至三水思贤滘与珠江干流西江相汇后,流入珠江三角洲河网区,主流由沙湾河道注入狮子洋,经虎门出南海。北江干流至三水思贤滘段长468 km(广东省境内长458 km),流域面积4.67万km2,其中广东省境内流域面积达4.29万km2,其余位于湖南、江西等省境内;该段河道平均比降0.26‰,流域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北部分水岭有广东省*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 m。北江平均年径流量510亿m3,平均年径流深1091.8 mm。
北江水系的主要支流有武水、滃江、连江、潖江、滨江和绥江等。
(三)东江水系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山,干流上游称寻乌水,至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与定南水汇合后称东江,至东莞市石龙镇进入珠江三角洲,于黄埔区穗东联围东南汇入狮子洋。东江干流长520 km,流域面积2.70 万km2。东江河道平均比降0.39‰,流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分水岭*高海拔1101.9 m。东江平均年径流量257亿m3,平均年径流深950.4 mm。
东江水系的主要支流有定南水、新丰江、西枝江等。
(四)珠江三角洲河网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濒临南海,北纬21°31′~23°10′,东经112°45′~113°50′,是由珠江水系带来的泥沙在珠江河口湾内堆积而成的复合型三角洲,内有1/5的面积为星罗棋布的丘陵、台地和残丘。西部、北部和东部则是丘陵山地环绕,形成天然屏障。珠江三角洲流域面积26 820 km2,占珠江流域面积的5.91%。
珠江三角洲是世界上复杂的三角洲之一。珠江三角洲河网包括西、北江水道思贤滘以下、东江石龙以下河网水系和注入三角洲诸河,河网区面积9750 km2,河网密布,相互贯通,河网密度达0.8 km/km2,主要水道近100条,总长达1600 km。
珠江三角洲平原平均海拔50 m左右,这里河网纵横,孤丘散布。东江在三角洲内的河口段自石龙经东江北干流至黄埔区穗东联围鱼肠沙汇入狮子洋后经虎门出海,河长42 km。北江在三角洲的河口段从思贤滘北滘口至佛山市禅城区紫洞,称北江干流水道,长25 km;从紫洞至广州市南沙区张松村上河,称顺德水道,长48 km;从张松村上河至广州市南沙区小虎山淹尾,称沙湾水道,长32 km。三条水道全长105 km。西江在三角洲的河口段从思贤滘西滘口起,向南偏东流至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天河顶,全长57.5 km,称西江干流水道;从天河顶至新会区大鳌镇百顷头,长27.5 km,称西海水道;从百顷头至珠海市洪湾企人石,长54.0 km,称磨刀门水道。三条水道全长139.0 km,统称为西江河口段。
(五)珠江河口
珠江河口是珠江流域入海口的统称,包括八大口门区和河口延伸区。珠江河口不仅涉及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江门6市,而且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之一。
珠江河口具有泄洪纳潮、水资源利用、航运交通、水生态环境保护、岸线滩涂资源储备等多种功能。
第二节 珠江三角洲环境特征
一、气候
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南亚热带,属于热带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该区域年日照时数达1900~2200 h,四季分布比较均匀。年平均气温20~22℃。此外,每年都会遭受多次台风的袭击,年平均降雨量1600~2300 mm,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量集中在4~9月。冬季盛行偏北风,天气干燥。夏季盛行西南风和东南风,高温多雨。由于东南季风带来的热带海洋气流受山脉抬升,珠江三角洲河网区的降雨量少于外围山区的降雨量。
二、水文特征
珠江水系年径流量大,八大口门出海河川总径流量为3260亿m3,其中西江(马口站)2380亿m3,北江(三水站)395亿m3,东江(博罗站)229亿m3,珠江三角洲诸河256亿m3。径流量的年内分配与降雨量相似,4~9月汛期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74%~84%,而10月至次年3月枯水期只占16%~26%。径流集中,在年径流过程线上有明显的两个峰,第一个峰出现在5月或6月,由锋面雨形成,是年内*高峰;第二个峰出现在8月或9月,由台风雨形成。径流量年内分配的这个特性,是洪季的洪涝灾害和枯季供水不足的主要原因。河道水流相互灌注,相互调节。根据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资料,虎门年径流量为603亿m3,占出海水量的18.5%;蕉门565亿m3,占17.3%;洪奇门(沥)209亿m3,占6.4%;横门365亿m3,占11.2%;磨刀门923亿m3,占28.3%;鸡啼门197亿m3,占6.1%;虎跳门202亿m3,占6.2%;崖门196亿m3,占6.0%。
三、泥沙含量
珠江三角洲不仅承纳了上游水量,也承纳了全部泥沙。根据赵焕庭(1982)和《中国河湖大典》编纂委员会(2013),珠江水系的悬移质含沙量为0.1~0.3 kg/m3,平均值为0.283 kg/m3。其含沙量虽少,但因径流量大,年输沙量达8872万t,其中由西江输入的占82.8%,北江占7.5%,东江占3.5%,其余各河所占甚微,这些泥沙除20%左右停积在河网区外,绝大部分由各口门输出,其中虎门658万t,占年入海泥沙总量7098万t的9.3%;蕉门1289万t,占18.1%;洪奇门(沥)517万t,占7.3%;横门925万t,占13.0%;磨刀门2341万t,占33.0%;鸡啼门496万t,占7.0%;虎跳门509万t,占7.2%;崖门363万t,占5.1%。由此可见,磨刀门和伶仃洋的3个口门(蕉门、横门、虎门)的年输沙量较多,合计达5213万t,占年入海泥沙总量的73.4%,这是磨刀门浅滩和伶仃洋西滩迅速发育的主要原因。泥沙的年内分配集中在洪季,以马口站为例,洪季平均含沙量达0.385 kg/m3,沙峰一般出现在7~8月,与洪峰基本一致;枯季平均含沙量仅为0.074 kg/m3,*低值出现在1~2月。洪季的输沙量占全年的95%,而枯季仅占5%。
四、潮汐
珠江河口的潮汐属于不规则半日潮。珠江河口每逢朔、望时,太阳潮和太阴潮复合形成了朔望大潮,在上弦和下弦、太阳潮和太阴潮互相抵消一部分后形成上、下弦小潮。珠江平均每年从各口门涨潮流入量为3762亿m3,多年平均落潮流出量为7022亿m3,相应净泄入海径流量为3260亿m3,其中虎门占18.5%,蕉门占17.3%,洪奇门(沥)占6.4%,横门占11.2%,磨刀门占28.3%,鸡啼门占6.1%,虎跳门占6.2%,崖门占6.0%。
径流量和台风对潮位有很大影响。*高潮位出现在汛期,以7月为*高,3月为*低。高、低潮年际变化不大。珠江河口属弱潮型河口,东部沿海岸的潮差一般比西部的大。虎门口附近潮差*大,在东莞太平达3.66 m,多年平均值达1.70 m;其次是崖门口,在黄冲*大值为2.63 m,多年平均值为1.24 m;磨刀门口潮差*小,在灯笼山*大值只有2.04 m,多年平均值只有0.86 m。
历年各站*高值与*低值的水位变幅,在珠江三角洲顶端可达10 m左右。各口门潮位站虎门为4.26 m,蕉门为3.88 m,洪奇门(沥)为3.66 m,横门为3.47 m,磨刀门为3.23 m,鸡啼门为3.52 m,虎跳门为3.87 m,崖门为4.01 m。在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潮差总的趋势是向上游递减,东部快于西部:多年平均*大潮差,西江水系从磨刀门灯笼山的2.04 m至马口递减为0.74 m;北江水系从横门的2.25 m和南沙蕉门的2.65 m至三水递减为0.74 m;东江水系则从东江口泗盛围的3.12 m和大盛的2.90 m至石龙很快递减到只有0.90 m。
珠江河口区涨落潮历时均不相等,除珠江河口担杆列岛和外伶仃岛附近海区的涨潮历时略长于落潮历时外,一般是落潮历时长于涨潮历时。落潮平均历时各口门为7 h,沿河上溯,逐渐递增,以东江递增*快,到河网区顶端的马口(西江)、三水(北江)和石龙(东江),落潮历时长达9 h。涨潮平均历时各口门为5 h 30 min,沿河上溯,逐渐递减,以东江递减*快,到河网区顶端的西江与北江的汇合点(马口、三水)和石龙分别减为4 h 30 min和4 h。
五、人类活动
珠江三角洲既是地理区域,也是经济区域。“珠江三角洲”概念的首次正式提出是在1994年,狭义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共9个城市,地区的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80亿美元急升至2012 年的7669.9亿美元。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研发基地,也是世界知名的加工制造和出口基地,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家电等为主的企业群和产业群。2015年珠江三角洲各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如表1-1所示,201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达8.69万亿元。
表1-1 2015年珠江三角洲各城市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2015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珠江三角洲超越日本东京,成为世界人口和面积*大的城市群。据统计,2018年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的常住人口总共6300.99万(表1-2)。
表1-2 2018年珠江三角洲各城市常住人口 (单位:万)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河网生态环境
一、河床形态演变
过去的20年间,珠江河口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大规模的建设用砂需求引发了对河道的大量采砂活动,采砂成为河床形态变异的重要因素。大量的河道采砂直接造成河床大幅度下切、河道容积增加和河宽减小等变异。另外,河口大量的航道与河道整治工程也会引起河床形态的变化。河道河床形态的变异,改变了河口的自然演变规律。
二、河口滩涂面积演变
近20年来,珠江河口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发展加快,大规模的农业垦殖、工业开发区和港口码头等基本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加快,加上一些无序的滩涂围垦的影响,河口管理和治理工作相对滞后,引发了滩涂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和滩涂湿地保护不协调的矛盾,导致大量滩涂湿地面积减小甚至消失。
三、河网系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