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环境监测与生态环境保护
0.00     定价 ¥ 4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3979097
  • 作      者:
    李向东
  • 出 版 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向东,生于1974年2月,内蒙古赤峰市人。毕业于内蒙古林学院,现任职于赤峰市生态环境局,副高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信息化。工作以来,参与并主持多项课题,如“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珍稀鸟类栖息环境——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赤峰市农村面源环境污染防治研究”等,并荣获奖项。
展开
精彩书摘
  《环境监测与生态环境保护》:
  (2)资源的循环性
  水资源是不断流动循环的,并且在循环中形成一种动态资源。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之间通过水的这种循环,永无止境地进行着互相转化,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水循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天然水资源系统,由于水资源这一不断循环、不断流动的特性,从而可以再生和恢复,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3)可更新性
  自然界中的水处于不断流动、不断循环的过程之中,使得水资源得以不断地更新,这就是水资源的可更新性,也称可再生性。
  水资源的可更新性是水资源可供永续开发利用的本质特性,其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水资源在水量上损失(如蒸发、流失、取用等)后,通过大气降水可以得到恢复。
  第二,水体被污染后,可以通过水体自净(或其他途径)得以更新。
  不同水体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如大气水平均每8天可更新一次,而极地冰川的更新速度则更为缓慢,更替周期可长达万年。
  (4)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水资源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性。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全球水资源的分布表现为极不均匀性,最高的和最低的相差可达数十倍。
  我国水资源在区域上分布不均匀这一特性也特别明显。由于受地形及季风气候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为东南多,西北少;沿海多,内陆少;山区多,平原少。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分布差异性很大,一般夏多冬少。
  (5)多态性
  自然界的水资源呈现出液态、气态和固态等不同的形态。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形成水循环的过程,也使得水出现了多种存在形式,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最终在地表形成了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水圈。
  (6)环境资源属性
  自然界中的水并不是化学上的纯水,而是含有很多溶解性物质和非溶解性物质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实质上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使得水不仅可以满足生物生存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很多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环境资源。
  2.水资源的社会属性
  (1)利用的多样性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在工农业、生活,及发电、水运、水产、旅游和环境改造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用水目的不同,对水质的要求也表现出差异,使得水资源表现出一水多用的特征。
  现如今,人们对水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增强,也越来越发现其用途的多样性。特别是在缺水地区,人们因为水而发生矛盾或冲突也不是稀奇的事情。对水资源一定要充分地开发利用,尽量减少浪费,既满足人类对水资源的各种需求,又不会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影响。
  (2)公共性
  水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一种宝贵资源,它不是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或个人的,而是属于全人类的。水资源养活了人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获得水的权利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表现出水资源具有的公共性。
  (3)利、害的两重性
  水资源具有两重性,它既可造福于人类,又可危害人类生存。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水是一把双刃剑,比金珍贵,又凶猛于虎。
  关于水资源给人类带来的利益这里不再多说,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就是最好的证明。下面说说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受到的危害,如垮坝事故、土壤次生盐碱化、洪水泛滥、干旱等。这些人们并不陌生,正是水资源利用开发不当造成的。它们可以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既然知道水的利、害两重性,在利用的过程中就要多加注意。要注意适量开采地下水,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反之,如果无节制、不合理地抽取地下水,往往引起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水量减少、地面沉降,不仅会影响生产发展,还会严重威胁人类生存。
  (4)商品性
  长久以来,人们都错误地认为水是无穷无尽的,从而大肆地开采浪费。但是,人口的增多,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水对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渐显露出来。水成了一种商品,人们在使用时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水资源在一定情况下表现出了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如生产用水),具有私人商品的特性。但是当水资源作为水源地、生态用水时,具有公共商品的特点,所以它是一种混合商品。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特点与发展历程
第三节 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
第四节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发展措施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第一节 水资源与水污染
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第三节 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第三章 大气和废气监测
第一节 大气与大气污染
第二节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第三节 大气样品的采集

第四章 土壤与固体废物的监测
第一节 土壤组成与土壤污染
第二节 土壤环境监测方案的制订
第三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第四节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第五节 固体废物有害特性监测

第五章 自动监测
第一节 环境自动监测
第二节 污染源自动监测

第六章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
第一节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
第二节 生态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生态环境监测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第七章 环境监测未来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节 环境监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