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何泽慧:小何才露尖尖角
我所希望于你们的是打好数理化的基础,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锻炼身体,培养文学音乐美术方面的兴趣,使自己成为思想活跃,有干劲,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对女同学我还要说几句话:不要怕社会上的习惯势力,只要自己坚持奋斗,不断努力,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科学发展做出贡献的。
——何泽慧
一、院士家族星火相承
核物理学家何泽慧1914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籍贯山西灵石。她的家族是中国最大的院士家族,家族成员中有何泽慧、钱三强、葛庭燧、王守武、王守觉、陆学善六位院士。外祖父王颂蔚曾任教于同文馆,是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的恩师。大舅王季烈最早将“物理”作为physics的中译。同辈中的何怡贞、王守竞、王淑贞、王明贞等人也在科研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1920年,何泽慧入读祖母王谢长达创办、三姨王季玉担任校长的苏州振华女校,在那里学习了12年。在这12年中,她深受家族家风熏陶。
何泽慧在振华女校就读期间全面发展。她参加了校女子排球队,球队获1931年江苏省运会女排比赛冠军。
二、投身物理兵工救国
何泽慧成长之时,正是民族危亡的时代。1931年日本侵略军登陆上海后,何泽慧在校刊中撰文表示,“静默地想办法救国、救同胞,才是现在中国人应有的态度”。这种科学救国理念贯穿于何泽慧的整个学术生涯。她曾在追忆周培源的手稿中,回忆了在清华大学接受的“抓紧时间念好书才能救国”这样的思想。
她在1934年给大姐何怡贞的信中提出,只拿一张文凭“既不能报诸父母,又不能与社会国家以丝毫之功”;到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学习后,1937年9月3日,何泽慧又在给大姐何怡贞的信中说:“我学的弹道学,也许兵工署就要来电报请我回去服务,不是中国兵发炮发不准吗?其实只要我一算,一定百发百中!他们不早些请我,不然日本兵早已退还三岛了。”表达出她用所学知识反抗侵略、报效国家的决心和对自己弹道学水平的信心。
三、科学伴侣琴瑟和鸣
何泽慧的另一个标签是“女科学家”,特别是成长于民国时期的女科学家。1932年,她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时,时任系主任叶企孙不收女生,在何泽慧等人的据理力争下才妥协。她成为这一届学生中最终坚持到毕业的三位女生之一,其他同学还包括三位中科院首批学部委员:钱三强、王大珩、于光远(哲学社会科学学部)。
1936年,何泽慧赴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就读弹道学专业,后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1943年,何泽慧到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后发现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
何泽慧和钱三强“夫妻院士”的美谈享誉中外。两人毕业后在国外时重建了联系,何泽慧从德国来到法国,加入钱三强所在的约里奥-居里夫妇实验室。两人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科学上的合作伙伴,1946年共同发现了首例铀原子核四分裂径迹。
1948年,何泽慧回国参与组建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
从1950年起,何泽慧先后在中科院物理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研制成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
1980年,何泽慧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P4-1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