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大型油气田是指*终可采储量合计达到5×108bbl(1bbl=0.159m3)的油气田(李春荣等,2007),据白国平(2006)的统计,在全世界已勘探发现的877个大型油气田中,以碳酸盐岩作为储集体的油气田有283个,尽管碳酸盐岩大型油气田的数量相对碎屑岩较少,但石油和天然气的可采储量分别占总可采储量的48.66%和45.26%。据IHS公司统计,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量约占全球油气资源量的70%,探明可采储量约占50%,产量约占60%(李阳等,2018;宋芊和金之钧,2000)。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也十分丰富,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渤海湾盆地等都在碳酸盐岩层系中获得突破,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可采储量分别占全国的5.5%和33%(李阳等,2018;谢锦龙等,2009)。与北美、中东等地区的碳酸盐岩储层相比,中国的油气藏表现出地质时代老、埋藏深等特点,因此勘探和开发的难度更大(李阳等,2018)。国内大部分碳酸盐岩油气藏都是以裂缝-溶洞-溶孔型为主,在纵向上和横向上非均质性非常强,基本上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及压力系统,因此已不能沿用储层的概念来描述这些油气藏,它们在空间上的叠置关系呈现出独立的储集空间集合体特征。碳酸盐岩储集体的分类方案较多,如罗平等(2008)将碳酸盐岩储集体分为礁滩、台内滩、岩溶和白云岩四大类;赵宗举等(2008,2007)则根据储层成岩类型将碳酸盐岩储集体分为古风化壳岩溶、礁滩和白云岩三大类;赵文智等(2012)则按照石油工业的预测评价将碳酸盐岩储集体分为沉积型、成岩型和改造型三大类。本书综合上述分类,将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储集体类型按沉积和成因类型分为生物礁、颗粒滩、白云岩、岩溶及断控-热液改造5种。
第一节 碳酸盐岩储集体研究现状
一、石灰岩储集体
(一)生物礁储集体
对生物礁进行系统、科学的地质学、生物学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赵邦六等,2009;钟建华等,2005;Lyell,1841),之后,学者从生物堆积、生长特征、抗风浪性、生长位置、生物礁分类、生物礁成岩过程等方面对生物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范嘉松,1996;Dunham,1970)。
生物礁是油气资源的有利富集场所,因其格架孔、裂缝和溶洞发育,而利于形成良好的生物礁储集体。此外,据吕俏凤(2012)的统计,世界上绝大多数生物礁储集体距烃源岩位置近,生储盖条件匹配良好,因此,生物礁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引起了石油地质学家的巨大兴趣。生物礁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始于20世纪初的北美地区(王才良,2000),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生物礁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高峰期,在北美、中东等地区发现和识别出多个生物礁油气藏,据董治斌(2015)统计,全世界173个沉积盆地中,探明了约1000个生物礁油田;生物礁油气田的储量占世界油气田储量的10%(张兵,2010)。生物礁油气田往往体量巨大,如20世纪初在墨西哥发现的阿尔苏4号井日产原油可达3300t,20世纪90年代在里海北部发现的卡萨冈生物礁油田储量达到70×108t(李梅,2012)。部分生物礁储层的孔隙在早成岩阶段损失非常严重,Prezbindowski(1985)估计美国墨西哥湾生物礁储层的原生孔隙在埋藏达到100m之前就因为海相胶结作用损失了21%,而其后的成岩作用仅损失了9%;Walls和Burrowes(1985)也发现放射状方解石(往往是海相成因)是影响西加盆地中-上志留统生物礁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
近20年国外学者对生物礁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国内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于研究区礁滩相储集体,主要研究了如图1-1所示的几个方面。
对于塔里木盆地的生物礁,经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明确了塔中地区生物礁演化的定位,确定了造礁生物的组成,并以各门类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对其进行了分类和总结。
(2)通过钻井岩性特征、测井响应、古生物和地震资料等对礁滩型储集体进行识别,并系统地归纳了其在各项资料上的反映特征。
(3)对比了礁滩型储集体中不同亚相储集体物性的差别。
(4)建立浅水高能滩亚相储集体和礁亚相储集体的成岩-孔隙演化模式。
(5)总结了多种因素共同控制礁滩型储集体的发育,包括有利的岩石组合、沉积作用、溶蚀作用(大气淡水溶蚀作用、表生期不整合岩溶、埋藏溶蚀)、多期的油气运移、构造作用等。
(6)建立礁滩型储集体地质-地球物理的识别模型,并投入实际勘探中应用,用以预测有利储集体的分布。
(二)颗粒滩储集体
颗粒滩储集体在碳酸盐岩油气藏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全世界范围的油气勘探工作揭示,有相当规模和数量的油气藏以滩相碳酸盐岩作为主要的储层,如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阿联酋和卡塔尔的上侏罗统阿拉伯组油气田、美国海湾地区的侏罗系碳酸盐岩油气田、四川盆地的普光气田等(聂杞连,2016)。
国内外学者对颗粒滩的形成环境、岩相古地理及颗粒滩的成岩演化控制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颗粒滩可以形成于台缘斜坡、台地内部、缓坡(内缓坡和中缓坡)等水动力条件较高的环境下(文晓涛,2014;刘宝和,2008),颗粒滩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古地貌、古气候、海平面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谭秀成等,2011;王兴志,2002)。古地貌决定了不同构造位置的水动力条件,从而控制了发育于高能碳酸盐岩颗粒滩储层的形成位置,经过强水动力条件的冲刷,颗粒滩相灰泥含量极少,容易形成良好的原生粒间孔。干旱或潮湿的气候下碳酸盐岩台地中大气淡水的注入有显著的差别,潮湿环境中,大量的大气淡水注入有利于准同生溶蚀作用的发生,在滩相沉积物中形成大量的铸模孔(Ehrenberg et al.,2008)。
(三)岩溶储集体
岩溶储集体在全球的油气勘探中有重要的地位,有相当数量的油气田以岩溶储层为主(张春林,2013),如美国阿纳达科油田、阿联酋布哈萨油田、我国的塔河油田等(刘存革等,2008)。岩溶储集体的储集空间一般为超出岩心和薄片大小的孔洞缝体系,具有非常强烈的非均质性(沈安江等,2016a)。国内外学者在碳酸盐岩沉积学和成岩作用的基础上,对古岩溶的识别标志及其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将现代岩溶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引入古岩溶储层的研究中,对古岩溶作用的形成机理和大气水的成岩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傅恒等,2017;钱一雄等,2007;Loucks,1999;Longman,1980)。此外,地震技术被用于岩溶储层的识别和预测,碳氧锶同位素、微量元素、流体包裹体等地球化学手段也被用于研究古老大气淡水的流体性质(白晓亮,2012;吴茂炳等,2007;刘存革等,2007)。
岩溶是指碳酸盐岩岩体暴露于大气淡水成岩环境中,由对碳酸盐岩不饱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淋滤、侵蚀、搬运和沉积等一系列地质作用的综合(白晓亮,2012)。大气淡水活动相关的岩溶作用按照活动的成岩阶段主要为(准)同生岩溶和表生岩溶。准同生岩溶发生于准同生成岩环境中,受沉积旋回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的控制,潮坪、颗粒滩等浅水沉积物在海退沉积序列中,露出海面或处于大气淡水透镜体内,受到大气淡水的淋滤和溶蚀,形成各类孔隙,常见铸模孔等组构选择性孔隙。表生岩溶发生于表生成岩环境中,主要是指受海平面升降和构造运动的抬升影响,已经固结成岩的碳酸盐岩抬升至地表,接受大气淡水的淋滤和溶蚀,常形成大规模的溶洞。Loucks(1999)建立了相应的岩溶模式(图1-2),并根据洞穴深度,纵向上较老的地层发育*新的洞穴,较新的地层发育*老的洞穴,由下至上地对洞穴的充填物及潜流带-被动潜水面-渗流带的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与讨论。
(四)断裂-热液储集体
与构造运动、断裂活动相关的热液进入碳酸盐岩储层后,可能发生的改造包括白云石化、萤石化、硅化及热液淋滤(Ramaker et al.,2014;Cai et al.,2008;Jin et al.,2006;Packard et al.,2001;Rogers and Longman,2001;Qing and Mountjoy,1992,1994),沉积盆地中,Machel 和Lonnee(2002)沿用了White(1957)的定义,将热液定义为温度高于环境温度的流体,因此,热液仅仅是一个描述流体温度状态的名词,热液进入储层与碳酸盐岩发生的水岩反应取决于流体性质,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自20世纪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在碳酸盐岩储层内识别出了大量与断裂-热液活动有关的储集体,Lu X等(2017)也提出了断溶体的概念用以描述这类储集体。
关于断裂-热液储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断裂-流体活动发生的时间、流体来源、流体规模等问题上,然而,受限于沉积盆地定年难度较大、示踪手段有限及沉积成岩因素的多期叠加改造,这些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例如:①伴随着断裂活动,热液的来源可能有很多种,如深循环的大气淡水(Qing and Mountjoy,1992)、下伏碎屑岩中的孔隙水(Davies and Smith,2006)、与岩浆活动相关的流体(Jiang et al.,2015;Zhu et al.,2015)等,这些流体对原碳酸盐岩的饱和度并不明确,能否形成新的次生孔隙在各个地区有显著的不同;②部分学者则认为地下流体对碳酸盐岩的不饱和度非常低(约1000ppm),因此溶解碳酸盐矿物并形成新的次生孔隙需要非常大的流体通量,如不饱和度以100ppm计算的话,在单位体积灰岩中溶蚀形成1%的孔隙度需要270倍的流体与灰岩充分发生反应(Ehrenberg et al.,2012),而埋藏环境中往往难以解释相应的水动力学机制,因此,这些学者认为断裂-热液活动相关的储层中断裂的增容作用是形成储层的主要机制(Ehrenberg et al.,2016,2012,2009;Bjrlykke and Jahren,2012)。
二、白云岩储集体
灰岩的白云石化是碳酸钙被碳酸镁钙交代的过程,实质上是文石/方解石的溶蚀和白云石的沉淀过程(Putnis,2015)。一方面,白云石化的碳酸盐岩储集体会很大程度上继承原始灰岩储集体(颗粒滩、生物礁、岩溶、断控储集体)的特征;另一方面,大规模的白云石化(交代作用)需要大量的流体对镁离子和钙离子进行搬运,与大气淡水的活动相似,这类长期的、大规模的流体活动可能改变储层的储集空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白云岩被认为具有比灰岩更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Blatt et al.,1972),因此白云岩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此后的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白云岩都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例如,Schmoker和Halley(1982)通过对南佛罗里达的新生代白云岩(埋藏深度小于1km)的研究发现,白云岩的孔隙度与临近的灰岩的孔隙度相近,甚至更低;同时,也有一些未经历显著埋藏的、年轻的白云岩非常致密(Lucia and Major,1994)。这些例子说明,白云岩并不天然具有比灰岩更好的储集性能,因此,在石油勘探过程中,地质学家需要预测的不是白云岩发育在哪些(构造、层序)位置,而是要预测优质白云岩储层发育在哪些位置(Sun,1995)。
白云岩油气藏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上文所述的生物礁、颗粒滩和岩溶油气藏的特点。除此之外,灰岩的白云石化过程会对储集体有以下几点重要的改造。
(1)等摩尔交代。1mol的白云石交代1mol的方解石时,原始灰岩的体积会减小大约13%(Van Tuyl,1914),即灰岩被白云岩等摩尔交代时,孔隙度能够增加约13%(如原岩的孔隙度可以从40%增加到45%)。尽管这种模式过于理想化,并且很难证明在实际情况下白云石化是等摩尔交代形成的(Machel,2004),一些未经历显著埋藏却非常致密的白云岩也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