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文本解读
0.00     定价 ¥ 9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513966
  • 作      者:
    程广丽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程广丽,女,河南唐河人,河海大学法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学术研究》《武汉大学学报》《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学习与探索》《理论探讨》《理论探索》《福建论坛》《贵州社会科学》《北方论丛》《新视野》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和“学习强国”平台全文转载。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文本解读》:
  黑格尔认为,这正是家庭与市民社会的价值所在。此时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也是抱着批判态度的,他努力借助国家和法来对市民社会进行批判。马克思指责黑格尔把观念的东西变成了主体的东西,显然,马克思在此抓住了黑格尔第三篇《国家章》将黑格尔批判了一番。殊不知,此时年轻的马克思无法看到,黑格尔所言的“观念”就是一种“国家精神”,现实生活中的那个经验的、利己的国家黑格尔早就讨论过了。因此,马克思与黑格尔不是在一个层面上讨论国家、市民社会与家庭等概念的。我们不能将唯心主义放在经验/知识的层面上来认识,而必须放在智慧/哲学的层面上来解读。缺少反思精神就会易于接受经验性的东西,会停留于事物的表象而放弃追问事物的本质。黑格尔所讲的国家不是外部意义或外在于公民之外的国家,毋宁说,它主要指向一种“国家精神”或“国家意志”。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与黑格尔生活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统治着普鲁士,对外称霸欧洲,对内镇压新兴工人运动。这个现实让黑格尔看到,他所期待的那个国家理念,并没有给德国带来良好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开始关注新兴的市民阶层,认为他们更能代表德国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向。因此,当1843年年底马克思到达巴黎之后,还携带着他的《论犹太人问题》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青年马克思非常清楚地写道:“犹太教的世俗基础是什么呢?实际需要,自私自利。犹太教的世俗基础是什么呢?做生意。他们的世俗的神是什么呢?金钱。”青年马克思此时已经看到,经济力量的内在操纵正成为社会普遍化的主导,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犹太人的生活方式,正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的普遍存在方式。那种小市民的金钱逻辑,也正成为可能统治一切的内在力量。国家、家庭、伦理、法律等上层建筑,都是这个经济架构下的产物。显然,此时青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已经很明显了,只不过,因为受制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概念的框架束缚,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清晰的阐释。也正因为此,黑格尔的思辨体系总是成为青年马克思不断批判的对象。
  第二,社会历史的发展导致了国家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分离。如上所述,青年马克思此刻正是狂热的费尔巴哈分子,因此,他经常会用费尔巴哈批评黑格尔的方式来批评黑格尔。我们知道,在黑格尔那里,曾经在中世纪时处于同一地位的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生活却在现代国家产生了分离,而且,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生活还在客观上形成了对立。马克思首先肯定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生活之间的矛盾的观点,但是对他找不到正确的解决矛盾的方法很是不满。因为黑格尔将自由意志的国家理念的实现过程视为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然而在马克思看来,在客观的现实关系中,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矛盾是思辨唯物主义哲学无法解决的;从根本上看,一定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导致了二者的分离。马克思认为,中世纪的社会等级其实就是政治等级,然而自从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市民社会与政治生活逐渐开始分离开来,曾经固定的客观共同体逐步发展为一个个流动的个体的集团;在现实的市民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平等关系,然而在国家政治生活层面又呈现出作为国家的组成成员以及作为“人”的平等的特性。以马克思的观点看,在这种情况下,黑格尔坚持将自由理念的国家的实现作为解决二者分离问题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黑格尔的观点是非历史的思辨观,它脱离了现实的客观关系而倒向了唯心主义。于是,青年马克思用一种犀利的语气对德国思想现状进行了批判,认为不能围绕着宗教批判进行,而应该将哲学关注的眼光从关注宗教转向关注人本身:“宗教批判摘取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是不是要人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着自身旋转以前,它总是围绕着人而旋转。”放弃对宗教的批判而转向关注德国人的生存状态,才是哲学的崇高使命。并且,在此时青年马克思的心里,发生在德国的革命与以往的革命有很大的不同,绝不仅仅是“头脑中的革命”,而是一场“给敌人以打击”的肉身的革命。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主体性“自我意识”逻辑的初步建构:青年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想导读
一、“自我意识”哲学维度的凸显:以主观形式解读希腊哲学的重要性
二、“感性直观”之于经验实证的优越:主体自我心灵自由的获得
三、“原子”个别性特征的显现:“偶然性”对“必然性”的打破
四、主体建构逻辑的不足:历史唯物主义的缺席及其理论后果

第二章 一般唯物主义理论的初步建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的深层解读
一、“苦恼的疑问”与阅读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方法论批判的理论基础
二、对黑格尔思辨思维的批判:法权唯物主义思想的集中表现
三、“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本学唯物主义理论的初步建构
四、一般唯物主义理论建构后需要深入推进的问题

第三章 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逻辑建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深层解读
一、有利有弊:从国民经济学出发来思考私有财产的双重逻辑后果
二、异化劳动:以经济学概念来注释人本主义思路的现实指向
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与物(私有财产)的关系异化的实质
四、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形成:从人性的角度完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第四章 从劳动异化到社会关系的异化:《穆勒评注》的文本解读
一、劳动异化依然是《穆勒评注》的核心话语
二、对货币的本质问题的探究
三、交往异化的根本问题在于私有制的出现
四、从劳动异化走向社会关系的异化
……

第五章 一般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建构:《神圣家族》的文本解读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的前夜:《评李斯特》的思想解读
第七章 实践、社会关系与革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导读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