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典里的中国(全新修订版)
0.00     定价 ¥ 10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3009142
  • 作      者:
    杨照
  • 出 版 社 :
    海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2-01
收藏
编辑推荐

★ 摆脱生硬译文,跳过烦琐注释,用生动言语讲述古奥典籍,让经典不再艰涩

消除对经典的刻板印象,培养亲近原典的能力,是阅读经典的重要开端。杨照用深入浅出的讲读,带你跨越阅读壁垒,直接感知经典中的“中国气质”。


★ 历史和文学的双重视野:经典,原来可以这样读

经典,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它封存着鲜活温热的人类情感。杨照以“文学式读法”勾连古今,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出走,聆听古老心事,对话智慧先贤;通过“历史式读法”而非强加现代观念的经典新读,还原经典于原初的历史语境,展示两千年前的“最强大脑”面对时代问题的因应之道,欣赏他们千姿百态的独特形象,和其来有自的鲜活性格。

经典折射历史,历史叩问现实。这场重读经典的思想历程,是一趟重返现场的历史旅程,也是一场审视当下生活的历程。

 

★ 用十部经典,带你重回神秘璀璨的古代中国,重读中国古代历史

了解中国历史,方式有很多,如果取径经典,你会看到:《尚书》中昭示政治智慧的演说现场、《诗经》中传唱千年的灵动民歌、《左传》中的“大国崛起”和“诸神黄昏”、《论语》中活泼泼的师生关系、《战国策》中“权力的游戏”;你会认识:会哭爱笑会生气的先师孔子、气势如虹的辩手孟子、“啰嗦”的苦行僧墨子、满腹“悖论”的神秘老子、嘲笑主流价值的隐者庄子、讲求实用的儒学宗师荀子。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与现实贴身肉搏,面对不确定的时局,提出因应之道。

这些生气勃勃的书与人,是中国历史的精彩开场,更是中国文化的古老远源。跟随“经典摆渡人”杨照,重回朝气蓬勃的先民时代,重回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乡”。

 

★ 拨开现代误读,一窥中华文明的基本面貌

对于中国经典,有太多课本没有解释的问题,和太多的现代误读。一部三千年前的民歌集,为何能成为当时贵族的教材?开玩笑的孔子是什么样子?庄子其实比老子早?孟子为什么非要和人辩论?荀子而非孔孟,才是中国儒学主流的真正塑造者?《战国策》里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吗?杨照拨开层叠的“有用”却失真的解读,带你探究中国文化的基底,用经典解答什么是“中国”。            

 

★ 选取特色篇目,折射整部典籍风貌

   经典卷帙浩繁,难以爬梳,杨照精心选取讲读篇目,提供这本“经典花园导游手册”,既呈现具代表性的原文切片,带你探取典籍要领,也呈现挑战常识的异质片段,提供多彩阅读体验。

 

★ 增补五万字,全面修订

收录新讲稿五万字,精心修订,打造更全面、扎实、准确的文本。

展开
作者简介

杨照,作家、评论家、人文经典领读者。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为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社会人类学。现任台湾“诚品讲堂”“敏隆讲堂”经典课程讲师,代表作有《〈史记〉的读法——司马迁的历史世界》《〈资本论〉的读法》《打造新世界——费城会议与〈美国宪法〉》《以平等之名——托克维尔与〈美国的民主〉》《故事照亮未来——通往开放社会的 100 个观念》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今天,我们怎样读中国传统经典(节选)

2007 年到 2011 年,我在“敏隆讲堂”连续开设了十三期共一百三十讲的“重新认识中国历史”课程。那是个通史课程,将中国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到辛亥革命做了一次整理,其基本精神主要是介绍过去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历史研究上许多重大、新鲜的发现与解释,让中国历史不要一直停留在“新史学革命”之前的传统说法上,所以叫作“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这本《经典里的中国》,在基本取径上,仍然是历史的、史学的,等于是换另一种不同的方式重讲一次中国历史,希望降低个人主观的选择判断成分,让读者能够从原典来认识、了解中国历史。

从原典认识、了解中国历史,牵涉一个极其难得的幸运条件。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文字,两千多年之后,我们一般人竟然都能不用透过翻译直接阅读,光靠直觉就能掌握其讯息大概,再多费点功夫多些解释,还可以还原大部分的本意。中国古文 字和我们今天日常使用的这套文字,有着明显、强烈的延续性,现代通用的大部分文字,其起源可以直接追溯到《诗经》《尚书》,小部分甚至还能再上推到甲骨、金文。尽管在文法上有相当差距,尽管字义不完全相同,但古文字和现代文字在运用上,有着容易对照的规律可循。

这是人类文明的奇特状态。世界历史上实在找不到另一个例子,从公元前三千年到现在,同一套文字、同一套符号与意义结合的系统,五千年来没有断裂消失,因而可以直接挪用今天的文字习惯来接近几千年前的文献。具有高度延续性的文字传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明的基本面貌,也让中国社会付出相对的代价……其中一个代价,就是影响中国传统看待历史的态度。没有断裂、一脉相承的文字,使得今人和古人极为亲近,关系密切,因而历史在中国从来都不是一门研究过去发生什么事的独立学问,历史和现实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形成无法切割的连续体。

理解历史是为了在现实中使用,于是就让后来的观念、想法,持续不断渗透进中国人对历史的叙述中。说得严重一点,中国的传统态度,是一直在针对现实所需,以现实来改写历史。后世不同的现实考量,一层层叠在历史上,尤其是叠在对传统经典的解释上。因而,我们不得不做的努力,是想办法将这些后来叠上去的解释,倒过来一层一层拨开,看看能不能露出相对纯粹的原始讯息。如此我们才有把握说,从《诗经》中,我们了解了两千年前至两千五百年前中国的某种社会或心理状况;或是尽量放在周初的政治结构下来呈现《尚书》所表达的周人的封建设计,而不至于错置秦汉以降皇帝制度的价值来扭曲《尚书》的原意。

意思是,我不会提供“传统”的读法,照搬传统上对这些文本的解释。许多传统上视之为理所当然的说法,特别需要被仔细检验,看看那究竟是源自经典原文的意思,还是后来不同时代因应其不同现实需求所给予的“有用”却失真的解读。

将经典文本放回其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中,在那个特定背景下,而非从一种忽略时代的普遍角度出发来读这些传统经典,这是关键的前提,也是“历史式读法”的操作性定义。

在“历史式读法”的基础上,接着才会有“文学式读法”。先确认了这些经典不是为我们而写的,它们产生于很不一样的时代,由过着和我们很不一样的生活的先人们所记录下来。于是我们就能排除傲慢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培养并动用我们的同理心,想象进入他们那样异质的生活世界中,去接近他们的心灵遗产。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得以拓展自己的感性与知性能力,不仅了解了原本无法了解的异质情境,更重要的是,还收获了原本从来不晓得自己身体里会有、可以有的丰富感受。现实生活不可能提供的、只存在于古远时空中的经验,借文字跨越了时空,对我们说话,给我们以新鲜、强烈的刺激。

正因为承认了经典产生于很不一样的时空环境中,当我们对经典内容产生感应、感动时,我们有把握,那不是来自现实的考量,断章取义地去“appropriate”(套用)经典,而是这里面真的有一种普遍的人间条件贯穿着、联结着,让我们对人性与人情有更广大更精细的认识。

我的做法,是找出重要的传统经典,从中间撷取部分段落,进行仔细解读,同时以这些段落为例,试图呈现这部经典的基本面貌,并说明文本与其产生时代之间的关系。

传留下来的中国经典规模庞大,要将每一本全文读完,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些文本中有很大一部分,和我们今天的经验有很大的差距,读了并无助于理解现实,却能让我们心中产生异质的好奇感。因而我选择的策略是,一方面从原典中选出一部分现代读者比较容易有共感的内容,另一方面则选出一部分可以传递出高度异质讯息的,让大家获得一种跨越时空的新鲜、奇特的刺激。前者带来的效果应该是 :“啊,他说得太有道理了!”后者期待在大家心中产生的想法则是 :“哇,竟然有人会这样想!”

解读的过程中,会设定几个基本的问题。在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环境中,产生了这样的作品?当时的读者如何阅读、接受这部作品?为什么承载如此内容的作品会成为经典,长期传留下来,没有被淘汰?这样一部作品,发挥了什么作用,使得后来的其他什么样的典籍或什么样的事件、思想成为可能?前面的经典和后面的经典,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几个问题,多少决定了应该找什么样的经典来读。选择的第一条标准,是尽量选择具有原创性、开创性的作品。在重视、强调历史和先例的文化价值的观照下,许多中国书籍是具有衍生性的。去看看《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其中光是解释《论语》的,就有超过一百本。不能说这些书里没有重要的、有趣的内容,然而它们毕竟都是依附在《论语》这部书上的衍生产物。因而我们就知道,优先该选、该读的,不是这里面的任何一本解释《论语》的书,而是《论语》本身,《论语》当然比解释《论语》的衍生书,具备更高的原创性、开创性。

但是,这条标准会有例外。王弼注的《老子》,郭象注的《庄子》,因为它们都大量援引了佛教观念来扩张原典的说法,进而改变了魏晋以下中国人对老、庄的基本认识,所以它们虽然在形式上是衍生的,但实质上却有着高度的开创性,因而也就应该被选进来认真阅读。


展开
目录

今天,我们怎样读中国经典

 

《尚书》:追寻永恒的天命

中国古代知识系统的形成 03

三千年前的政治启蒙 020

传说与神灵的时代 035

 

《诗经》:唱了三千年的民歌

三千年的民歌 047

贵族的基本教材 088

 

《左传》:封建秩序的黄昏

以传解经 115

封建秩序崩坏史128

最后的礼教秩序 141

实力比名分更重要 155

霸业形成 170

 

《论语》:所有人的孔老师

《论语》的身世 189

作为老师的孔子 198

孔子不是真理发言机 221

还原真实的孔子 243

老师没有标准答案 259

 

《墨子》:庶民社会的主张

特立独行的思想家 275

兼爱真的很简单 292

挑战周文化 309

 

《庄子》:开阔混同的精神世界

连续的世界观 321

从相对开始 338

以绝对超越相对 358

观点就是偏见 373

 

《孟子》:雄辩时代的斗士

为儒家信念而战 419

通向王业的大道 441

暗夜里的火炬 464

 

《老子》:乱世里的南方智慧

老子庄子不一样 499

南方的隐者智慧 505

知道与行道 513

大道无私 522

苦难乱世里生成的哲学 533

返璞归真的理想 541

 

《荀子》:儒学主流的真正塑造者

还给荀子公正的评价 567

儒者的变貌 583

儒家有什么用 601

不学无以成君子 627

 

《战国策》:超越国界与阶级的计谋全书

异于道统的奇书 637

开创与沦丧的时代 644

怎样游说才有效 667

机锋百变 681

全新的效忠模式 70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