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溪画谈》:
1958年夏,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南迁广州,易名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教师队伍又陆续增加卢振寰、赵崇正、麦华三等几位岭南名家及留校任教的教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是一段十分不平静的时期,随着“大跃进”至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系统的教学没有了,“劳动与创作”是这几年的主调。至六十年代初开始,文化界及艺术教育界才透过气来。作为中南地区中国画教学的重要基地,中国画系在较宽松的氛围下,采取了一系列充实、调整教学体系的措施,利用这一好时机,把教学质量和创作水平放在首位,使中国画系初步走上正轨。
1958年中国画系改学制为四年,1959年改学制为五年,1961年开始从三年级起分科学习,设人物画、山水画两科。这个时期的实践,奠定了中国画系教学的基本模式,形成了较规范的教学程序及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置身于风云多变的时代之中的这一群艺术家们,尽管受到各种情势的左右,但对于美术教育事业及中国画艺术创作的使命感,使他们不敢有半点怠慢,他们以一片真诚,滋润着这块坎坷的艺术园地。
中国画艺术的教学与创作,从来都有一些历史的话题:如何继承,如何借鉴,如何创新,如何“当随时代”,如何建立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如何使之作为一个教学实体,连续几十年接力式地在为社会不断培养人才方面有所作为,如何使之作为一个艺术创作群体,连续几十年长期地形成一种自己的艺术风范,等等。这些驱使几代人为之而奋斗。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国画系的教师们边教学,边摸索,同时编写了大量新教材,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不断得到充实和改进。其中黎雄才先生的教材《山水画基础课徒稿》即后来编辑成的《黎雄才山水画谱》,被誉为继《芥子园画传》之后山水画谱编著方面的一件大事,既是中国画山水画教学方面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重要范本,又是纳写生于教材,信手拈来、天趣盎然的艺术品。关山月先生撰写的《关于中国画基本训练的几个问题》、杨之光先生撰写的《扭在一起锻炼》两篇重要文章,系统地总结了教学中有关观念与方法、观察与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等的关系,是较早总结的一套教学上完整的结论,成为日后教学的基本训练原则。
六十年代初的几年,中国画系在教学实践与理论建设方面,基本形成了一套自己较完整的体系,为中国画系的建设与中国画系教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教师们以自己成功的艺术实践及教育实践,起到了表率的作用,为中国画学科岭南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美术界及艺术教育界培养了大批人才,是中国画系教学、创作发展得极好的时期之一。
不久,“文革”开始,中国画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领导关山月先生调离,曾为中国画系的建设做过重大贡献的老一辈艺术家卢振寰先生、何磊先生等相继去世,赵崇正先生被迫自尽,一批中青年教学骨干也被折腾得元气大伤。“文革”后期,广州美术学院并入广东人民艺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教学只占极少的课程,变为可有可无的状态。
如果说五十年代是中国画系的起步,六十年代粗具规模,七十年代是调整期的话,八十年代以后则是中国画系的发展期及成熟期。经过“文革”磨难的中国画系的教师们,乘着拨乱反正的春风,由七十年代末进入八十年代。1978年,广州美术学院复办,同时恢复了中国画系,副院长黎雄才兼系主任,招收四年制本科生,恢复了人物画教研室、山水画教研室、花鸟画教研室。同年起招收研究生,迅速调回了一批卓有成绩的中年教师,充实和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1982年,杨之光出任中国画系主任。1983年,国务院批准中国画系为全国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三个中国画专业之一,广东省高等教育局批准为省重点学科。接着恢复分科教学,两年基础教学,两年分科教学。1985年,中国画系成立岭南画派研究室。杨之光任主任,于风、梁世雄、陈金章任副主任,重点研究岭南画派的历史变革及其发展,开始出版《岭南画派研究》文集。1986年,梁世雄出任中国画系主任。1987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中国画系正式招收外国留学生。后又增设了书法篆刻教研室、壁画教研室。至此,新的教学架构得到充实和完善。在全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迅速成为全国有影响的中国画专业之一。
中国画系的教学,无疑以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的优秀传统为宗旨,以循序渐进的法则、严谨扎实的学风为基本规范。重视传统的造型方法和艺术技巧的学习,重视体验生活实践,认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重视吸收国外艺术的有益营养及多方面的素养,重视“四写”方法的综合训练,重视岭南地域性的文化背景与新的文化走向的研究。进入发展期的中国画系,教学规范日益明晰完善,教学体制日益健全。一批批研究生毕业充实了教师队伍,成为目前教学的主干力量,形成衔接合理的教学梯队,使中国画系充满了生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