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兽医影像诊断学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0006
  • 作      者:
    周振雷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总论
  兽医影像学是通过各种成像技术,使机体内部组织结构和器官显像而进行视诊的一门科学。影像学诊断是兽医临床的一种特殊诊断方法,由多种影像技术组成,虽然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不同,诊断价值与应用范围各异,但都能显示机体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从而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1895年,伦琴发现了X线。伦琴的发现彻底改变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因此获得了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1896年,“Veterinary Journal”上发表了有关X线在兽医领域应用的报道。1923年,《兽医X线指南》问世。1926年,《兽医X线学教科书》出版。20世纪50年代以后,兽医放射学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多个专著相继出版。美国成立了美国兽医放射学会,主办出版了专业期刊《兽医放射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以X线为基础的影像诊断学逐渐发展成为影像诊断学科。20世纪70年代,超声成像(ultrasonography,USG)技术开始在兽医临床应用,如用A型和D型超声诊断仪进行动物的早期妊娠诊断,用M型超声诊断仪检查心脏。20世纪80年代,B型超声诊断仪在兽医领域被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兽医临床中的研究与应用。2010年后,CT和MRI等先进的影像诊断设备在国内动物医院开始装配,兽医影像学学科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节 X线成像原理及技术
  X线诊断技术在兽医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方便、准确地对疾病做出诊断,对疾病的预防、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X线的产生
  X线是由高速运动的电子流被物质突然阻挡时产生的射线。X线的产生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自由活动的电子群、电子群以高速度向同一方向运行和电子群运行过程中被突然阻止。X线管的阴极电子受阳极高电压的吸引而高速运动,撞击到阳极靶面而受阻时,其大部分能量(约99.8%)转化为热能,仅有约0.2%的能量转变为电磁波辐射,即X线。
  X线机由X线管、变压器和控制器3个基本部分组成,此外,还有立柱、轨道、诊断床等附属机械和辅助装置。
  1.X线管  X线管是X线机最主要的元件。X线是由X线管产生的,它是一个高压真空管,由下面几个部分构成:①阴极,通常是一条长螺旋形钨制灯丝,双焦点X线管装有两条灯丝。它的用途是当通以低压电流使灯丝点燃加热时能发射电子,灯丝装置在阴极集射罩内,使电子成束地射向阳极靶面,因此改善了X线的焦点性能。②阳极,通常是一块钨靶,镶在铜制阳极体上,以阻挡高速运行的电子群撞击而产生X线和大量的热量。电子的撞击面称为焦点面,产生的热借铜柱传导出去。X线管内的阳极端,多连接一个防护的铜质阳极罩,其顶面有椭圆入射孔,使电子束能通过而入射于靶面,其侧面有圆孔,为X线的射出孔。另有特殊用途的X线管靶面由钼等金属制成。钼的原子序数低于钨,能产生较长波长的X线,即所谓的“软射线”,用于乳腺等组织的检查。③管壁,由特种硬质玻璃制成,用以固定阴极和阳极,并维持管内的真空。
  2.变压器  变压器主要由一个铁芯、一组初级线圈和一组次级线圈构成,在初级线圈中通过交流电时,根据两组线圈的圈数比例关系,次级线圈的电压可以有一定的升高或降低。变压器也是X线机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台X线机必定有一或两个X线管灯丝变压器和一个高压变压器,一般还有自耦变压器,有些还有整流管灯丝变压器等。
  3.控制器  又称操纵器,是开动一台X线机的必备装置。控制器通常包括各种按钮或电磁开关、各种仪表、各种调节器、限时器、交换器、保险丝、指示灯等。其基本用途是调节管电流,以控制X线的量;调节管电压,以控制X线的质;调节限时器,以控制X线的照射时间,设置不同部位最佳投照条件,获得符合诊断要求的X线影像。
  二、X线的特性
  X线是一种电磁波,波长极短且以光速传播,其波长为0.0006~50nm。诊断用X线的波长为0.008~0.031nm(相当于40~150kV所产生的X线)。X线的波长介于γ射线与紫外线之间,比可见光的波长短,肉眼不可见。X线除了具有可见光的一般物理性质,如不带电荷,没有质量,以光速和直线进行传播,在磁场不发生偏转,对所有物体都有一定程度的穿透力等,还具有以下特性。
  1.穿透性  X线的波长很短,光子的能量很大,对物质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穿透一般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质如动物体等。X线穿透的程度与被穿透物质的原子序数及厚度有关,原子序数高或厚度大的物质则穿透的程度弱,反之则穿透的程度强。穿透程度又与X线的波长有关,X线的波长愈短,则穿透力愈强,反之则弱。波长的长短由管电压决定,管电压愈高则波长愈短。X线的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效应  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如铂氰化钡、硫化锌镉和钨酸钙等,使之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这是X线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感光效应  X线能使涂有溴化银的胶片感光,产生潜影,经显影、定影剂处理后显影。感光的溴化银中的银离子被还原为金属银,沉淀于胶片的胶膜内,呈黑色;未感光部分的溴化银在胶片中被洗脱掉,显示出胶片的透明本色。依感光强弱不同,产生金属银沉淀的量也不同,便产生黑白对比的影像。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效应  物质受X线照射时,都会产生电离作用,分解为正、负离子。空气电离程度与空气所吸收的X线的量成正比,因而通过测量空气电离的程度可测出X线的量。X线的电离作用,又是引起生物学作用的开端。
  5.生物效应  X线照射到机体产生电离效应,可引起生物学方面的改变,即生物效应。这既与细胞内重要分子受到激发和电离的直接作用有关,也与细胞周围化学改变的间接作用有关。X线的生物效应使组织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损害以至生理功能破坏。其被损害的程度,与X线量成正比,微量照射,可不产生明显影响,但达到一定剂量,将可引起明显改变,过量照射可导致不能恢复的损害。不同的组织细胞,对X线的敏感性也不同,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如生殖细胞、造血干细胞,对X线最为敏感;分化程度高的细胞如骨细胞等,则对X线的敏感性较差。生物效应是放射防护学和放射治疗学的基础。
  三、X线成像原理
  X线能使机体组织结构在荧光屏或胶片上形成影像,首先是由于X线具有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等特性。其次是由于动物组织本身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X线穿透各种不同的组织结构时,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到达荧光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有差异。这样,在荧光屏或X线片上就形成不同灰度的影像。在术语中,通常用密度的高与低来表达影像的黑与白。例如,用高密度、中等密度、低密度或不透明、半透明、透明等术语表示物质的密度。动物体组织密度发生改变时,则用影像的密度增高或密度降低来表达。由此可见,物质的密度和其影像密度是一致的。但是,X线片上的黑影和白影,还与被照器官和组织的厚度有关,即影像密度也受厚度的影响。
  动物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与厚度的差别是产生影像黑白对比的基础。动物体不同组织间天然存在的密度差别而形成的对比称为天然对比。动物体组织结构按其密度高低即比重大小,可概括分为骨骼、软组织(含液体)、脂肪和存在于体内的气体。骨密度高,X线吸收多,X线片上呈白影;肺组织含气体,密度低,X线吸收少,呈黑影;心脏大血管为软组织密度,但因厚度大,也呈白影。当有病理改变时,组织的密度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相应的病理X线影像。就厚度而言,动物体组织结构及器官形态不同,厚度也不一致,在X线片上则产生灰度差异的影像。
  四、X线检查技术
  1.普通检查  主要应用于动物体组织结构中有较好的天然对比部位的检查,包括透视和摄影。
  2.透视检查  主要应用于:①观察组织器官的形态和运动情况,如膈肌的运动、心脏大血管的搏动、胃肠道的蠕动排空等。②帮助和指导外科手术,如骨折整复、异物定位或取出等。③寻找病变部位、范围,为摄影检查作先期定位。其优点是简单、方便,可多方位观察,直接观察器官的运动功能,并能立即得出结论;缺点是荧光屏上所显示阴影的亮度不够强,影像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差,早期病变或细致的结构不易显示,细微病变易漏诊,较厚或过于密实的部位也难以显示清楚。此外,对病变不能留有永久记录,不便于病变复查、对比等。透视检查时,应预先了解透视目的或临床初步意见,在被检动物确实保定后,将透视屏贴近被检部位,并与X线中心线相垂直,减小影像的放大和失真程度。透视检查时,先对被检部位作一全面观察,大体了解有无异常。当发现可疑病变时,则缩小光门进行重点深入观察,并与对称部位比较。透视用管电压为50~90kV,管电流为5mA左右。每个病例透视时间不超过5min,以间断曝光形式进行。透视检查必须十分注意防护设备的应用,必须遵守操作规定,如穿戴铅橡皮围裙与手套,使用防护椅等。在正确诊断的前提下,缩短透视时间,不作无必要的曝光观察。患病动物须作适当保定,以确保人员、动物和设备的安全。
  3.摄影检查  为最广泛应用的检查方法,可用于检查动物体各部位,常需照正、侧位片。其优点是成像清晰,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好,可观察到较细小的变化;X线片可长期保存,作客观记录,便于复查时对比,以观察病情演变。其缺点是不能直接观察器官的运动功能,费时较长,成本也高。常用的摄影检查位置的名词术语见表1-1。
  表1-1 常用的摄影检查位置的名词术语
  X线摄影检查时首先应确定检查部位和投照体位,X线编号登记、被检部测厚等。然后根据摄片曝光条件表选择并设定管电压(kV)、管电流(mA)、曝光时间(s)及焦点胶片距等。清理被检动物检查部位,尽可能去除覆盖的衣物、附着的药物和绷带等。选择大小合适的胶片并正确无误地准备暗盒上的铅号码,暗盒的放置要正确,X线中心线束要对准胶片中心,并调整缩光器使照射野不超过暗盒大小,并以恰好能覆盖被检部位为宜,以减少不必要的曝射。若投照动物狭长的部位,X线管长轴应与被检肢体或胶片长轴垂直;但投照长而宽的部位时,X线管的长轴应与胶片长轴平行,以减少阳极效应(X线量的分布在阴极端较密集而在阳极端较稀少)带来的负面影响,使胶片曝光均匀。曝光时应在动物呼吸间歇或安静的瞬间进行,以免动物发生移动。
  4.造影检查  在动物体组织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不具备良好的天然对比条件,普通检查不能很好地显示。这时需将对比剂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组织,产生密度差异,即用人工对比的方法使之显示。被引入的对比剂也称造影剂。对比剂可使动物体多数的结构和器官显影,从而大大地扩展了X线检查的范围。理想的对比剂应符合下列要求:①无毒性,不引起不良反应;②对比度强,显影清楚;③使用方便,价格低廉;④易于吸收和排泄;⑤理化性能稳定,久储不变质。但目前所用的对比剂不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
  造影前,患病动物禁食12~24h,使胃肠道排空,必要时进行灌肠。轻泻剂和灌肠常会使胃肠道产生气体。为了减少造影中胃肠道气体量,应在造影前4~12h给缓泻药。灌肠后1h内不应进行X线造影检查。使用温水和生理盐水灌肠。不使用肥皂水灌肠,因其对大肠黏膜有刺激性。许多X线造影检查需要对动物进行镇静或麻醉。麻醉应慎用,以免影响检查结果。胃肠道X线造影时禁忌全身麻醉,因为麻醉会引起胃肠道蠕动变慢。必须镇静时,使用吩噻嗪类镇静药。吩噻嗪类药物对胃肠道运动的影响较小。
  (1)对比剂
  1)高密度对比剂:不易透过X线,也称阳性对比剂。常用的有钡剂和碘剂。钡剂为医用硫酸钡粉末,加水和胶(常用羟甲基纤维素)配制成钡糊和混悬液。通常以质量/体积(m/V)来表示浓度。钡糊(稠钡剂)的黏稠度高,含硫酸钡约70%(m/V),用于食道与胃的黏膜造影。硫酸钡混悬液(稀钡剂)含硫酸钡约50%(m/V),用于胃肠道造影(包括钡灌肠检查)。钡剂也可与产气剂、消沫剂共用,进行胃肠道双重对比造影,以提高诊断质量。当怀疑有食道穿孔、食道瘘、胃肠道穿孔、急性胃及小肠出血、肠梗阻等时,应禁用钡剂造影,改用刺激性较小的水溶性碘制剂。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总论1
第一节X线成像原理及技术1
第二节计算机X线摄影成像系统9
第三节超声成像原理和技术10
第四节计算机体层成像20
第五节磁共振成像27
第六节放射性核素检查33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7
第一节颅脑检查方法37
第二节颅脑正常影像解剖39
第三节颅脑肿瘤44
第四节颅内感染48
第五节脑血管疾病52
第六节非感染性炎性脑病53
第七节颅脑外伤54
第八节脑先天畸形、发育障碍56
第九节其他脑病58
第十节脊髓疾病59
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77
第一节检查方法77
第二节正常影像解剖92
第三节先天性心脏病99
第四节获得性心脏病105
第四章呼吸系统疾病112
第一节检查方法112
第二节正常影像解剖115
第三节气管和支气管疾病121
第四节肺部疾病126
第五节纵隔疾病136
第六节胸膜疾病139
第五章消化系统疾病143
第一节检查方法143
第二节正常影像解剖148
第三节食道疾病165
第四节胃疾病171
第五节肠道疾病178
第六节肝与胆囊疾病191
第七节胰腺疾病202
第八节脾疾病205
第九节肠系膜、腹膜疾病209
第十节腹壁疾病212
第六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216
第一节检查方法216
第二节正常影像解剖222
第三节肾上腺肿瘤和增生228
第四节肾疾病229
第五节输尿管疾病235
第六节膀胱疾病239
第七节尿道疾病244
第八节前列腺疾病246
第九节子宫、卵巢、妊娠期疾病247
第十节阴茎、睾丸疾病250
第七章头颈部疾病251
第一节检查方法251
第二节正常影像解剖256
第三节眼部疾病269
第四节口腔疾病272
第五节鼻疾病275
第六节耳部炎症278
第七节颞、颌疾病281
第八节淋巴结疾病282
第九节唾液腺疾病283
第十节甲状腺疾病286
第八章骨和关节疾病288
第一节检查方法288
第二节正常影像解剖291
第三节骨骼疾病294
第四节关节病变299
第五节软组织基本病变303
第六节骨与关节的创伤304
第七节关节病变316
第八节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318
第九节骨髓炎321
第十节软组织病变324
主要参考文献32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