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追忆世纪麦翁庄巧生(精)
0.00     定价 ¥ 20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9305274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庄巧生先生胸怀祖国,心系“三农”,一生执着于小麦。他在小麦育种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别是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学风,以及为人正派、处事公允、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赢得了全国同仁的称赞和爱戴;即便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他也从不言过头话、赶浪头语,始终坚守科学家的良知和风范。 在庄先生仙逝一周年之际,在2015年出版的《世纪麦翁——祝贺庄巧生院士百岁华诞》基础上编辑出版这本画册,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他个人成长的历程和不同时期的科研成就,以弘扬他献身科学、服务“三农”的精神,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展开
精彩书摘
庄巧生传略
庄巧生(1916—2022),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毕生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主持育成北京8号、北京10号等10多个优良品种,在华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在探索改进育种方法、推动数量遗传和计算机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改进加工品质和组织全国小麦育种攻关等方面卓有成效。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和主编《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专著,曾任《作物学报》主编和第四届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省部级一等奖四项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寒少年崎岖路
1916年8月5日(农历七月初七),庄巧生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旗山南麓五都村一个清贫农民家庭,4岁时随家迁居南洋荷属苏门答腊群岛北部,就读于当地华侨创办的民德初级小学。因祖母和母亲不懂闽南话,闭守家中,度日如年,1924年夏庄巧生初小毕业后,全家回到福州城内定居。1928年1月,庄巧生以同等学力考入福州私立三民中学,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高二时曾在福州市中学生生物学知识竞赛中获奖。1933年夏,因学校教师闹分裂,庄巧生便随主流教师转入私立三山中学继续就读,并于1934年1月高中毕业。当年夏天,庄巧生以农科第二名的成绩获福建省教育厅第三届清寒学生大学奖学金,1935年1月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就读,主修农艺,辅修植物。 进入大学后,受到校园学习环境和人文气氛的熏陶,他领悟到学海无边,人生有限,唯有兢兢业业、孜孜以求,方可学业有成,学以致用。所修课程几乎门门成绩优异,他的视野日渐开阔,内心萌生了要在农学领域不断进取的志向。“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在淞沪登陆,南京危在旦夕,1937年11月中旬学校决定西迁成都,在教会办的华西大学内落脚。11月下旬庄巧生随校紧急转移,一路上冒着敌机狂轰滥炸的风险,过着流亡学生的生活,同时抓紧时间完成了老师预先布置的自修课程。1938年是庄巧生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年,所剩的必修课和学分不多,除听课外,主要是做毕业论文的准备。由于战乱,没有条件由学生自己做试验,只好用阅读文献、写专题综述代替。庄巧生以“小麦与黑麦属间杂种一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为题,广泛搜集当时在成都能找到的英文文献,摘录其主要做法、结果和观点,加以分析整理,用了整整一年才写完毕业论文。1939年2月,毕业于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获学士学位,并膺选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被授予“金钥匙奖”。
由于学业出色,1938年夏天,农艺系系主任王绶教授便提前推荐庄巧生到中央农业实验所(简称中农所)贵州工作站工作,任技佐。抗日战争期间,中农所把总部从南京迁到重庆,由于没有自己的试验地和实验室,便在后方西南各省农业改进所设立工作站,两班人马,协同工作,以便加强地方科技力量。中农所麦作杂粮研究人员大多都在贵州。1939年3月,庄巧生来到位于贵阳的贵州农业改进所,在中农所技正兼农艺系系主任沈骊英先生的主持下,分管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以及潘氏世界小麦品种观察,区域试验范围涉及长江流域和西南各省。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按照主持人的安排,他将两年田间试验结果和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写成《贵州之小麦》一文,对该省小麦生态环境、生产概况、地方品种类型、参试品种的表现和种植技术等做了系统阐述,经主持人审阅修改,在中央农业实验所专刊第24号发表。此文是有关贵州省小麦的第一篇历史性文献。
1940年8月,后方高校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庄巧生以深造为由请求辞职获准,回到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给刚从英国留学归来的靳自重教授当助教,方向是当时国际热门的细胞遗传学。以庄巧生的工作为基础,在他离开农艺系后,靳先生执笔完成了两篇研究论文:一是“蓝麦杂种后代的细胞学研究”,发表在《印度农业科学》(1943);二是“马卡小麦杂种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刊登在美国《陶莱植物学会会志》(1944)。前者指出四川盆地边缘山区种植的“蓝麦”属埃及圆锥小麦,后者对马卡小麦起源进化问题提出一些疑点。1942年冬,抗战进入最艰难时期,有些同学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庄巧生不想在校园内继续那些“不痛不痒”的研究,何况靳先生又担任农艺系系主任,事务繁多,难以分身搞研究,庄巧生便辞去助教工作。1943年1月应戴松恩先生之邀,到位于恩施的湖北省农业改进所任技师兼鄂北农场场长,但该场远在鄂西北山区的房县,工作有名无实,后又因场内人事磨擦等问题,当年年底只好辞职回恩施,同时也动员戴松恩另谋出路。
1944年10月,经戴松恩推荐,庄巧生又回到位于重庆的中农所麦作杂粮系任技士,从事小麦品种改良工作。这年冬天,在名额很少的情况下,他有幸通过考试院的公开招考,获得到美国实习进修的机会。1945年7月初到达美国后,先后在堪萨斯州立学院制粉工业系和俄亥俄州的联邦软质小麦实验室学习品质鉴定技术,去康奈尔大学补修几门化学课,并到北部春
展开
目录
前言
庄巧生传略
清寒学子
与麦结缘
北上麦区
科技攻关
学术楷模
世纪麦翁
往事追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