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表演与舞蹈艺术文化研究》:
二、舞蹈表演想象的练习
舞蹈表演的想象可以通过听音乐来进行练习。为了使听觉感知能按照音乐的规律进行,下面对音乐的基本常识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主导动机,又叫“主导主题”,是由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创用的名词,它是指在大型音乐作品如舞剧、歌剧和标题音乐中,用以象征某一特定境界、人物、概念等的音乐主题或动机。主导动机的含义与所谓的固定乐思、贯穿音调相仿。也就是当某一人物再现或某一事件将要发生时,寓意其人或物的主导动机也会反复出现,有时会在音程或节奏上稍加改变一下。
主题是乐曲中具有一定特性的并处于显著地位的音调。主题表现的是一个完整的乐思,个性鲜明,独立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由于主题具备以上诸多特征,所以它往往又是乐曲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主题一般出现在乐曲的开头,有时也随着整个作品不断展开而显示出全貌,有的作品只有一个主题,有的作品则有若干个主题。
乐段是音乐作品中的一种结构单位,是由若干个乐句组成并具有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性质的段落。一般分为二句式和四句式两种,也有不易划分句子一气呵成的乐段。
音型是乐曲中比较固定的、反复出现的某种节奏型与乐音运动的形态,一般都具有明显的特征,是为了表达作品中某种特定的情绪或意境的,如舒伯特的歌曲《纺车旁的葛丽卿》中伴奏部分所用的音型就形成了一种纺车回转的气氛。
二段式是音乐作品的一种基本形式,由两个明显的段落组成,两段之间或互相对称或对比,常用的图式为A+B。
三段式是音乐作品的一种基本形式,由三个段落组成,其中第三段可以不加改变地重复第一段,也可稍加改变地重复,第二段具有对比的性质,常用的图式为A+B+A。
复三段式也是音乐作品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三段式曲体的复杂化形式。在三段的基础上,其中的一段再由二段体或三段体构成,如A+B(a+b)+A式等。该类曲式在器乐作品中比较常见。
变奏曲式也叫“主题与变奏”,是乐曲的一种形式。先奏出一个自成段落的主题,继而又出现系列的主题变形,也就是变奏,使得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变奏的方式可以通过变换和声、改变旋律、变换节奏、调式、调性及织体等手法。变奏曲式可以用于大型乐曲中,如某些奏鸣曲的慢乐章,也可以独立成曲。
奏鸣曲式是在大型器乐体裁中最为常见的曲式,它是在三部曲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曲式。起始于17世纪的意大利序曲和法国序曲,通常作为古典音乐奏鸣曲中主要乐章(第一乐章)的结构。
回旋曲式也是一种乐曲形式。它起源于欧洲民间的轮舞曲,是以一个反复的基本主题(三次以上)与若干不同的插部交替出现的形式,这一曲式适用于表现活跃欢腾的场景。因此,协奏曲、奏鸣曲、交响曲等大型乐曲常在其末尾乐章处采用回旋曲式。
回旋奏鸣曲式是奏鸣曲式与回旋曲式结合的一种曲式,是奏鸣曲的变体,与奏鸣曲的主要区别在于展开部,在这部分中,有主调中的主部与新调中新的部分出现。回旋奏鸣曲式主要用于奏鸣曲、交响曲、重奏曲等大型乐曲的末尾乐章,有时也自成独立的作品。
引子指位于乐曲开始的、主题呈现前的乐句或乐段。它的作用在于导引出主题或呈示部的出现,或烘托某一特定气氛或酝酿某种情绪等。
尾声指位于乐曲结束部分的段落。其作用在于完成或加强乐曲的未尽之意,在一些大型乐曲的快板乐章的尾声中,常形成曲终的高潮。
我国著名作曲家吕其明的交响音乐《红旗颂》是非常动人的,而且具有非常鲜明的舞蹈形象。我们在无数遍地聆听《红旗颂》时,心里会得到一个心理图像。这种在聆听音乐时得到的心理图像,就是从听觉感知到心中视像感知的心理活动的感知转换。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在我国的《乐记》中就已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①的观点,并且还记述了音乐是如何以不同的声音来表达喜心、怒心、哀心、乐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人的不同心情。在西方,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②中也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他认为只有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领域的特殊情感,灵魂中一切深浅不同的喜悦、欢乐、轻浮、谐趣、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烦恼、忧愁、焦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崇拜、敬畏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
情感性是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对舞蹈表演来说也同样重要。音乐与舞蹈都同属于表现性艺术,再加之这两者之间有相同的动力结构,因此,我们可以在音乐中想象出舞蹈的视像来。
相比其他艺术创作与表演,舞蹈创作表演更需要想象。这是因为舞蹈创作在现实中找不到模本,舞蹈编导与舞蹈演员要在现实与舞蹈之间建立联系,只能依靠想象作为中介。想象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为想象者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未曾存在过的事物形象。想象活动对舞蹈表演起着重要的作用。舞蹈表演想象中的人物不只是一个自然人的身躯,而是一个富有思想、富有感情和富有精神力量的特殊的艺术形象。舞蹈表演想象中的生活情景也不只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而是深含着审美意味的艺术的规定情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