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镇地区灾难性滑坡早期识别与评估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4097
  • 作      者:
    王贤敏,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精彩书摘

第一篇城镇地区潜在灾难性滑坡隐患识别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降雨增加、城市扩张和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城镇地区灾难性滑坡和人工边坡失稳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大约80%的灾难性滑坡事先未被发现,给人民生命财产和重要基础设施带来重大损失,严重阻滞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须提前准确发现潜在的滑坡隐患和危险人工边坡,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避免造成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本篇从活动滑坡隐患早期识别和危险人工边坡自动识别两方面,开展广域城镇地区潜在滑坡隐患识别研究,揭示滑坡隐患的形变破坏模式、形变演化特征与成因机制。识别结果已在野外地质调查中得到成功验证,并成功应用于四川茂县、理县薛城,河北宽城、邢台、涉县,西藏察雅等地区。
  第一章城镇地区活动滑坡隐患早期识别
  1.1地表形变特征提取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测量技术通过对
  不同时刻获取的具有相干性的图像进行干涉处理,计算雷达波干涉相位,进而提取地表形变测量值,精度可达毫米级(Zebker et al.,1994;Li et al.,1990)。InSAR技术能够在广域地形陡峭的山区开展同步监测,准确提取地表形变特征,成为滑坡隐患早期识别的重要支撑技术(Mondini et al.,2021)。用于测量地表形变的InSAR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fferential InSAR,D-InSAR)测量技术(Gabriel et al.,1989)、永久散射体干涉合成孔径雷达(persistent scatterer InSAR,PS-InSAR)测量技术(Ferretti et al.,2001)、小基线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small baseline set InSAR,SBAS-InSAR)测量技术(Berardino et al.,2002)、集成时序InSAR技术等(Bekaert et al.,2020;Dong et al.,2018)。
  1.1.1基于PS-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特征提取
  PS-InSAR技术的原理是采用时序雷达影像提取永久散射体点,这些永久散射体点的散射特性不受时间、空间和大气影响,是长时间序列下回波信号稳定的点目标(Ferretti et al.,2001)。根据提取的永久散射体点,建立地面雷达波反射信号相位差分与地表形变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提取雷达视线向地表形变测量值(Farina et al.,2006;Ferretti et al.,2001)。
  采用相干系数阈值方法来选取永久散射体点(Colesanti et al.,2002;Ferretti et al.,2001):
  (1.1)
  式中:M为影像干涉对中主影像的局部像素信息块;S为从影像的局部像素信息块,像素信息为复数,*表示共轭运算;m和n定义局部窗口的尺寸;i和j为像素坐标;γ[0,1]为相干系数,γ的值越接近1,则对应空间点(中心像素)处干涉相位噪声越小,信噪比越高(Colesanti et al.,2002;Ferretti et al.,2001)。将相干系数γ与相干系数阈值T进行比较,若某个像素处的相关系数γ大于相干系数阈值T,则该像素为永久散射体点(Ferretti et al.,2001;Zebker et al.,1992)。
  基于提取的永久散射体点建立德洛奈(Delaunay)三角网,并进行相位解缠,去除线性形变、地形误差、大气相位和噪声,从而获得每个永久散射体点处的地表形变量估计(廖明生等,2014;Ferretti et al.,2001)。其中,采用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去除地形相位的影响和进行地理编码,采用空域低通滤波器和时域高通滤波器去除大气延迟误差(陈强等,2012;祁晓明,2009;Ferretti et al.,2001)。
  1.1.2基于SBAS-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特征提取
  SBAS-InSAR技术连接独立的时序雷达影像,生成一系列短基线的影像集合,每个影像集合均具有短的时间基线和空间基线(Berardino et al.,2002)。SBAS-InSAR技术在每个影像集合中进行干涉处理,生成差分干涉图,能够有效解决空间失相干问题和长时间基线导致的失相干问题,最小化大气相位延迟误差;根据最小范数准则,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连接各影像集合,计算地表形变(Berardino et al.,2002)。SBAS-InSAR技术通过小基线集,即短基线,能够提升时序雷达影像的时间采样率,保证差分干涉影像对的相干性,提高相干点的空间密度,从而实现连续准确的地表形变测量(Berardino et al.,2002)。
  SBAS-InSAR技术的主要步骤简述如下。假设在N+1个时间节点t0,t1, ,tN分别拍摄N+1景雷达影像,设置时间基线与空间基线阈值,使每景SAR影像与至少1景SAR影像构成干涉影像对,并生成差分干涉图,因此干涉影像对的数量M满足(Berardino et al.,2002)。
  第j个差分干涉图的差分干涉相位(廖明生等,2014;Mora et al.,2003;Berardino et al.,2002)为
  (1.2)
  式中:和分别为tB和tA时刻的相位;dtB和dtA分别为tB和tA时刻相对于初始时刻t0的雷达视线向累积形变位移量;λ为雷达中心波长;分别为大气延迟相位、地形相位和相干噪声相位。
  对差分干涉图进行相位解缠,并采用地面控制点进行轨道精炼和平地效应去除,解缠后的差分干涉相位Δ.j(廖明生等,2014;Mora et al.,2003;Berardino et al.,2002)为
  (1.3)
  式中:VL为tL时刻的形变速率。所有解缠后的相位构成了一个M×N的矩阵,采用奇异值分解算法求解形变速率最小范数意义上的最小二乘解,进而求解形变速率在时间上的积分,得到地表形变位移量(Schmidt et al.,2003;Berardino et al.,2002)。最后,采用空域低通滤波和时域高通滤波去除大气相位,并进行地理编码,获得最终的地表形变测量值(廖明生等,2014;Berardino et al.,2002)。
  1.2滑坡隐患识别判据
  InSAR技术能够有效监测和提取地表形变特征,然而由于存在几何畸变、一维视线向测量敏感性、相位混叠效应等局限性(Mondini et al.,2021;许强等,2019),InSAR技术在滑坡隐患识别和调查方面存在局限性和挑战性。此外,InSAR产品存在大量噪声和信息干扰,且除活动滑坡以外,还有许多因素可产生地表形变,包括地面沉降、采矿活动、地下水开采、基坑开挖、地壳运动等。
  目前活动滑坡隐患识别主要依据:①地表形变特征(Rehman et al.,2020;Wang et al.,2019;Dong et al.,2018;Xie et al.,2016);②地表形变与地形特征(Guo et al.,2021;Liu et al.,2018;Zhao et al.,2012);③地表形变、地形与地貌特征(Dun et al.,2021;Zhang et al.,2020;Zhao et al.,2018a,2018b);④地表形变与地质特征(Solari et al.,2020)。可见目前研究通常采用地表形变、地形、地貌特征来识别活动滑坡隐患。然而,滑坡灾害是一个复杂的演化系统,受到地质、地形、环境等孕灾因素控制,受到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地震等致灾因素诱发,表现出地表形变和灾害微地貌特征。滑坡灾害的发育发生是孕灾环境和致灾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研究采用的滑坡隐患识别判据忽略了关键的致灾机制,导致较低的识别精度和较高的虚警率,从而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野外调查验证虚假的滑坡隐患。因此,需要建立综合地表形变、表观特征、孕灾机制和致灾机制的活动滑坡隐患识别判据,建立涵盖滑坡产生、发展、失稳全过程的隐患识别判据,从而有效提高隐患识别的准确性,降低虚警率。
  本节提出集成地表形变、地表覆被变化、工程岩组、地形、微地貌、环境、断层构造、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特征的隐患识别综合判据,该判据集成了滑坡运动特征、表观特征、孕灾特征和致灾特征,贯穿滑坡发育、发展和运动全过程,为滑坡隐患识别的通用判据,可用于滑坡隐患盲识别,即无须先验知识便可开展活动滑坡隐患识别。建立的综合判据如图1.1所示。
  当斜坡满足以下7条判据时,该边坡被认为是活动的滑坡隐患。
  1.地表形变特征判据
  (1)斜坡雷达视线向的形变速率VLOS大于雷达视线向形变速率标准偏差σ的2倍,即(Bekaert et al.,2020;Solari et al.,2020)。标准偏差σ反映了形变速率值的不确定性(Bekaert et al.,2020),因此当斜坡的形变速率超过2σ时,可以确定斜坡在发生运动形变。
  (2)斜坡的地表形变具有空间连续性,当斜坡区域内至少2×2个相邻像素的速率超过2σ时,认为形变具有空间连续性。刻画圆形对象至少需要2×2个相邻像素,描述细长形状对象的宽度至少需要2个像素(Paulin et al.,2010;Hengl,2006),反映局部形变特征至少需要3个像素(Bekaert et al.,2020),因此采用至少2×2个相邻像素刻画连续形变的运动区域。
  2.地层岩性判据
  位于易滑地层的斜坡更容易发展成滑坡隐患,发生蠕动形变。大部分滑坡发育在软质岩、软硬相间的岩组或者风化破碎的硬质岩,较少滑坡发生在未风化的硬质岩地区(Fedotova et al.,2018;Liu et al.,2008),即滑坡主要发育发生在软质岩、软硬相间岩组或者风化破碎硬质岩构成的易滑地层(Li et al.,2017)。这些类型的工程岩组具有低抗剪强度、弱抗风化能力、较差的工程地质性质,遇水易软化、泥化(王志荣,2005),因此这类岩组在流水侵蚀、构造运动和人类工程活动作用下,易形成软弱夹层和滑动面,从而降低斜坡的稳定性(Guzzetti et al.,2008)。
  3.微地貌判据
  斜坡具有滑坡微地貌特征,如下错台坎、滑坡阶地、裂缝、冲沟、前缘临空面、坍塌、破碎的岩石物质、后缘封闭洼地等。形变运动的滑坡隐患一般具有明显的宏观形变迹象,即灾害微地貌特征。前缘临空是岩土体重力卸荷和斜坡失稳的前提条件。滑坡微地貌特征通过三维高分辨率光学影像进行判识,如从谷歌影像、天地图影像和Mapbox影像进行识别。
  4.地形判据
  斜坡坡度不小于10°。滑坡隐患通常发育在坡度不小于10°的陡峭山坡上(Kohv et al.,2009),但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地区坡度阈值存在差异,如对于高山峡谷地区,坡度阈值可设置为15°,而对于近水平滑坡发育地区,坡度阈值可设置为5°。
  5.环境判据
  (1)地表覆被变化判据:斜坡地表存在植被破坏或者裸地扩张。岩土体形变运移会导致坡面植被歪斜倾倒,裸地面积增加,出现马刀树和醉汉林。
  (2)水系分布判据:河流水系500m以内区域容易发育滑坡隐患。靠近水系的斜坡,前缘受到流水侵蚀,产生陡峭临空面。此外,岩土体物质在河水浸泡、地下水波动影响下,在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作用下,易于滑动失稳、发育隐患、发生滑坡(邓时强等,2020;Kohv,2009;Yalcinkaya et al.,2003)。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篇城镇地区潜在灾难性滑坡隐患识别
第1章城镇地区活动滑坡隐患早期识别2
1.1地表形变特征提取2
1.1.1基于PS-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特征提取2
1.1.2基于SBAS-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特征提取3
1.2滑坡隐患识别判据4
1.3薛城地区活动滑坡隐患盲识别7
1.3.1薛城地区工程地质特征7
1.3.2薛城地区多源数据9
1.3.3薛城地区孕灾与致灾因素建立10
1.3.4薛城地区活动滑坡隐患识别12
1.3.5薛城地区活动滑坡隐患分布特征与成因特征20
1.3.6薛城地区滑坡隐患野外调查验证25
1.3.7薛城地区特大滑坡隐患形变模式与规律29
1.4茂县地区高位滑坡隐患识别37
1.4.1高位滑坡隐患含义37
1.4.2茂县地区工程地质特征39
1.4.3茂县地区多源数据40
1.4.4茂县地区孕灾与致灾因素建立42
1.4.5茂县地区高位滑坡隐患识别42
1.4.6茂县地区高位滑坡隐患孕灾与致灾特征50
第2章城镇地区危险人工边坡自动识别59
2.1河北省三地区工程地质特征59
2.1.1涉县地区工程地质特征59
2.1.2邢台地区工程地质特征60
2.1.3宽城地区工程地质特征61
2.2河北省三地区危险人工边坡自动识别63
2.2.1地表覆被自动变化检测63
2.2.2人类工程活动区域识别65
2.2.3危险人工边坡自动识别方法66
2.3危险人工边坡自动识别系统73
2.3.1总体架构73
2.3.2功能模块75
第二篇城镇大范围区域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
第3章基于隐患识别和集成学习的城镇地区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82
3.1察雅研究区工程地质特征82
3.2察雅研究区历史滑坡灾害发育特征84
3.3察雅研究区滑坡隐患识别86
3.3.1察雅研究区多源时空数据86
3.3.2察雅研究区孕灾与致灾因素构建87
3.3.3察雅研究区潜在滑坡隐患识别88
3.4察雅研究区滑坡易发性评价102
3.4.1滑坡易发性综合评价102
3.4.2察雅研究区滑坡高易发成因机制110
第4章城镇地区滑坡易发性动态评价与演化特征113
4.1三峡库区秭归—巴东段工程地质特征113
4.2三峡库区秭归—巴东段滑坡易发性评价116
4.2.1三峡库区秭归—巴东段多源时空数据116
4.2.2三峡库区秭归—巴东段孕灾与致灾因素构建117
4.2.3三峡库区秭归—巴东段斜坡单元分割123
4.2.4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滑坡易发性评价算法125
4.2.5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126
4.2.6不同模型滑坡易发性评价比较130
4.3三峡库区秭归—巴东段滑坡易发性演化特征与动态响应机制135
4.3.1三峡库区秭归—巴东段影响滑坡易发性的关键因素135
4.3.2三峡库区秭归—巴东段滑坡易发性动态演化特征136
4.3.3三峡库区秭归—巴东段滑坡易发性动态响应机制140
参考文献14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