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镇地区潜在灾难性滑坡隐患识别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降雨增加、城市扩张和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城镇地区灾难性滑坡和人工边坡失稳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大约80%的灾难性滑坡事先未被发现,给人民生命财产和重要基础设施带来重大损失,严重阻滞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须提前准确发现潜在的滑坡隐患和危险人工边坡,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避免造成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本篇从活动滑坡隐患早期识别和危险人工边坡自动识别两方面,开展广域城镇地区潜在滑坡隐患识别研究,揭示滑坡隐患的形变破坏模式、形变演化特征与成因机制。识别结果已在野外地质调查中得到成功验证,并成功应用于四川茂县、理县薛城,河北宽城、邢台、涉县,西藏察雅等地区。
第一章城镇地区活动滑坡隐患早期识别
1.1地表形变特征提取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测量技术通过对
不同时刻获取的具有相干性的图像进行干涉处理,计算雷达波干涉相位,进而提取地表形变测量值,精度可达毫米级(Zebker et al.,1994;Li et al.,1990)。InSAR技术能够在广域地形陡峭的山区开展同步监测,准确提取地表形变特征,成为滑坡隐患早期识别的重要支撑技术(Mondini et al.,2021)。用于测量地表形变的InSAR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fferential InSAR,D-InSAR)测量技术(Gabriel et al.,1989)、永久散射体干涉合成孔径雷达(persistent scatterer InSAR,PS-InSAR)测量技术(Ferretti et al.,2001)、小基线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small baseline set InSAR,SBAS-InSAR)测量技术(Berardino et al.,2002)、集成时序InSAR技术等(Bekaert et al.,2020;Dong et al.,2018)。
1.1.1基于PS-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特征提取
PS-InSAR技术的原理是采用时序雷达影像提取永久散射体点,这些永久散射体点的散射特性不受时间、空间和大气影响,是长时间序列下回波信号稳定的点目标(Ferretti et al.,2001)。根据提取的永久散射体点,建立地面雷达波反射信号相位差分与地表形变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提取雷达视线向地表形变测量值(Farina et al.,2006;Ferretti et al.,2001)。
采用相干系数阈值方法来选取永久散射体点(Colesanti et al.,2002;Ferretti et al.,2001):
(1.1)
式中:M为影像干涉对中主影像的局部像素信息块;S为从影像的局部像素信息块,像素信息为复数,*表示共轭运算;m和n定义局部窗口的尺寸;i和j为像素坐标;γ[0,1]为相干系数,γ的值越接近1,则对应空间点(中心像素)处干涉相位噪声越小,信噪比越高(Colesanti et al.,2002;Ferretti et al.,2001)。将相干系数γ与相干系数阈值T进行比较,若某个像素处的相关系数γ大于相干系数阈值T,则该像素为永久散射体点(Ferretti et al.,2001;Zebker et al.,1992)。
基于提取的永久散射体点建立德洛奈(Delaunay)三角网,并进行相位解缠,去除线性形变、地形误差、大气相位和噪声,从而获得每个永久散射体点处的地表形变量估计(廖明生等,2014;Ferretti et al.,2001)。其中,采用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去除地形相位的影响和进行地理编码,采用空域低通滤波器和时域高通滤波器去除大气延迟误差(陈强等,2012;祁晓明,2009;Ferretti et al.,2001)。
1.1.2基于SBAS-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特征提取
SBAS-InSAR技术连接独立的时序雷达影像,生成一系列短基线的影像集合,每个影像集合均具有短的时间基线和空间基线(Berardino et al.,2002)。SBAS-InSAR技术在每个影像集合中进行干涉处理,生成差分干涉图,能够有效解决空间失相干问题和长时间基线导致的失相干问题,最小化大气相位延迟误差;根据最小范数准则,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连接各影像集合,计算地表形变(Berardino et al.,2002)。SBAS-InSAR技术通过小基线集,即短基线,能够提升时序雷达影像的时间采样率,保证差分干涉影像对的相干性,提高相干点的空间密度,从而实现连续准确的地表形变测量(Berardino et al.,2002)。
SBAS-InSAR技术的主要步骤简述如下。假设在N+1个时间节点t0,t1, ,tN分别拍摄N+1景雷达影像,设置时间基线与空间基线阈值,使每景SAR影像与至少1景SAR影像构成干涉影像对,并生成差分干涉图,因此干涉影像对的数量M满足(Berardino et al.,2002)。
第j个差分干涉图的差分干涉相位(廖明生等,2014;Mora et al.,2003;Berardino et al.,2002)为
(1.2)
式中:和分别为tB和tA时刻的相位;dtB和dtA分别为tB和tA时刻相对于初始时刻t0的雷达视线向累积形变位移量;λ为雷达中心波长;分别为大气延迟相位、地形相位和相干噪声相位。
对差分干涉图进行相位解缠,并采用地面控制点进行轨道精炼和平地效应去除,解缠后的差分干涉相位Δ.j(廖明生等,2014;Mora et al.,2003;Berardino et al.,2002)为
(1.3)
式中:VL为tL时刻的形变速率。所有解缠后的相位构成了一个M×N的矩阵,采用奇异值分解算法求解形变速率最小范数意义上的最小二乘解,进而求解形变速率在时间上的积分,得到地表形变位移量(Schmidt et al.,2003;Berardino et al.,2002)。最后,采用空域低通滤波和时域高通滤波去除大气相位,并进行地理编码,获得最终的地表形变测量值(廖明生等,2014;Berardino et al.,2002)。
1.2滑坡隐患识别判据
InSAR技术能够有效监测和提取地表形变特征,然而由于存在几何畸变、一维视线向测量敏感性、相位混叠效应等局限性(Mondini et al.,2021;许强等,2019),InSAR技术在滑坡隐患识别和调查方面存在局限性和挑战性。此外,InSAR产品存在大量噪声和信息干扰,且除活动滑坡以外,还有许多因素可产生地表形变,包括地面沉降、采矿活动、地下水开采、基坑开挖、地壳运动等。
目前活动滑坡隐患识别主要依据:①地表形变特征(Rehman et al.,2020;Wang et al.,2019;Dong et al.,2018;Xie et al.,2016);②地表形变与地形特征(Guo et al.,2021;Liu et al.,2018;Zhao et al.,2012);③地表形变、地形与地貌特征(Dun et al.,2021;Zhang et al.,2020;Zhao et al.,2018a,2018b);④地表形变与地质特征(Solari et al.,2020)。可见目前研究通常采用地表形变、地形、地貌特征来识别活动滑坡隐患。然而,滑坡灾害是一个复杂的演化系统,受到地质、地形、环境等孕灾因素控制,受到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地震等致灾因素诱发,表现出地表形变和灾害微地貌特征。滑坡灾害的发育发生是孕灾环境和致灾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研究采用的滑坡隐患识别判据忽略了关键的致灾机制,导致较低的识别精度和较高的虚警率,从而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野外调查验证虚假的滑坡隐患。因此,需要建立综合地表形变、表观特征、孕灾机制和致灾机制的活动滑坡隐患识别判据,建立涵盖滑坡产生、发展、失稳全过程的隐患识别判据,从而有效提高隐患识别的准确性,降低虚警率。
本节提出集成地表形变、地表覆被变化、工程岩组、地形、微地貌、环境、断层构造、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特征的隐患识别综合判据,该判据集成了滑坡运动特征、表观特征、孕灾特征和致灾特征,贯穿滑坡发育、发展和运动全过程,为滑坡隐患识别的通用判据,可用于滑坡隐患盲识别,即无须先验知识便可开展活动滑坡隐患识别。建立的综合判据如图1.1所示。
当斜坡满足以下7条判据时,该边坡被认为是活动的滑坡隐患。
1.地表形变特征判据
(1)斜坡雷达视线向的形变速率VLOS大于雷达视线向形变速率标准偏差σ的2倍,即(Bekaert et al.,2020;Solari et al.,2020)。标准偏差σ反映了形变速率值的不确定性(Bekaert et al.,2020),因此当斜坡的形变速率超过2σ时,可以确定斜坡在发生运动形变。
(2)斜坡的地表形变具有空间连续性,当斜坡区域内至少2×2个相邻像素的速率超过2σ时,认为形变具有空间连续性。刻画圆形对象至少需要2×2个相邻像素,描述细长形状对象的宽度至少需要2个像素(Paulin et al.,2010;Hengl,2006),反映局部形变特征至少需要3个像素(Bekaert et al.,2020),因此采用至少2×2个相邻像素刻画连续形变的运动区域。
2.地层岩性判据
位于易滑地层的斜坡更容易发展成滑坡隐患,发生蠕动形变。大部分滑坡发育在软质岩、软硬相间的岩组或者风化破碎的硬质岩,较少滑坡发生在未风化的硬质岩地区(Fedotova et al.,2018;Liu et al.,2008),即滑坡主要发育发生在软质岩、软硬相间岩组或者风化破碎硬质岩构成的易滑地层(Li et al.,2017)。这些类型的工程岩组具有低抗剪强度、弱抗风化能力、较差的工程地质性质,遇水易软化、泥化(王志荣,2005),因此这类岩组在流水侵蚀、构造运动和人类工程活动作用下,易形成软弱夹层和滑动面,从而降低斜坡的稳定性(Guzzetti et al.,2008)。
3.微地貌判据
斜坡具有滑坡微地貌特征,如下错台坎、滑坡阶地、裂缝、冲沟、前缘临空面、坍塌、破碎的岩石物质、后缘封闭洼地等。形变运动的滑坡隐患一般具有明显的宏观形变迹象,即灾害微地貌特征。前缘临空是岩土体重力卸荷和斜坡失稳的前提条件。滑坡微地貌特征通过三维高分辨率光学影像进行判识,如从谷歌影像、天地图影像和Mapbox影像进行识别。
4.地形判据
斜坡坡度不小于10°。滑坡隐患通常发育在坡度不小于10°的陡峭山坡上(Kohv et al.,2009),但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地区坡度阈值存在差异,如对于高山峡谷地区,坡度阈值可设置为15°,而对于近水平滑坡发育地区,坡度阈值可设置为5°。
5.环境判据
(1)地表覆被变化判据:斜坡地表存在植被破坏或者裸地扩张。岩土体形变运移会导致坡面植被歪斜倾倒,裸地面积增加,出现马刀树和醉汉林。
(2)水系分布判据:河流水系500m以内区域容易发育滑坡隐患。靠近水系的斜坡,前缘受到流水侵蚀,产生陡峭临空面。此外,岩土体物质在河水浸泡、地下水波动影响下,在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作用下,易于滑动失稳、发育隐患、发生滑坡(邓时强等,2020;Kohv,2009;Yalcinkaya et al.,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