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五年四月初八(1879年5月28日),上海的电气工程师毕晓浦在上海乍浦路一座仓库里,以10马力蒸汽机为动力,带动自激式发电,点燃碳极弧光灯,在神州大地上点燃了第一盏电灯。光绪八年(1882年7月26日),随着英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座发电厂发电,中国电力史自此拉开序幕。据史料记载,这座电厂的出现,比全球率先使用弧光灯的巴黎北火车站电厂晚7年,比伦敦霍尔蓬高架路电厂晚6个月,却比纽约珠街电厂早两个月,比俄国彼得堡电厂早一年,就用电来说,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有电的国家之一。
随着西洋文化的不断传入,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外来的新事物不断地被接受,就连深居皇宫的慈禧太后也用上了从国外买来的发电机。1894年,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的时候,英国人还专门送来一台12.5千瓦、性能更好的发电机组。此时,慈禧太后已经深深感受到了电灯的明亮和方便,便欣然接受,安装在颐和园里。英国人给“老佛爷”送台发电机,可以说是给发电机做了一个很好的广告。此后,电灯便在神州大地上慢慢扩散点亮,不但官府衙门有了电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家也有了电灯。
然而,就在电灯在神州大地上一盏接一盏亮起的时候,坐落在西北黄土高原上,黄河岸边的银川,只有1926年芬兰商人在洪广营(今贺兰县境内)办甘草膏厂时,以柴油机为动力发过电,而柴油机发电只能在厂内使用。这里的人们只听说过电还没有见过电,就连马鸿逵的省政府都没有电。在20世纪30年代,宁夏还是个封闭落后的地方,人们仍然过着点洋蜡、油灯照明的日子,在乡间甚至连洋蜡、煤油都没有,人们用的依然是古老的食用油灯,室外有什么活动,照明用的也是火把。还算热闹的银川城里,每到夜晚,新华街、柳树巷街道和几家大的商号、饭馆、戏园子、马鸿逵公馆等主要繁华地段和重要场所也不明亮,有的地方尽管有路灯,但这些路灯只是挂在十几个两三米高的木杆上,用玻璃罩着的油灯。到了夜晚,有专人给灯加油、点灯,两三个时辰过后,油干而灯灭,大街小巷就会陷入黑暗,后半夜出行,还得打着灯笼照明,其他地方更是漆黑一片。那时,除了个别富商到北平、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做生意,见过大城市夜晚街道流光溢彩、商家店铺的霓虹闪烁外,好多官府之人,没出过门的有钱人,连电灯是什么样子都没有见过,只听别人比划和形容过电灯如何明亮,如何方便。吃不着葡萄只能说葡萄酸。有人还说,要那玩意儿干啥,点几根洋蜡照样亮,还不费钱。再说,电灯还容易烧坏,烧坏了谁会维修呀?电工可是请不起!还是洋蜡、洋油好,抽烟的时候,凑过去一点就能着……
个别人说风凉话,并不影响见过世面的人和有钱人转变观念。不久之后,银川城里的几个富商就聚在一起商议,准备集资入股,办个发电公司,改变一下宁夏省城无电的现状,也借此好好赚钱。
1934年的冬天,就在富商们蠢蠢欲动的时候,宁夏省主席马鸿逵也有了想法,他意识到自己太落后了,并觉得没有用上电灯,不是自己没有别人钱多,也不是买不到发电机,而是自己之前压根就没有用电的意识,没有想过买发电机。于是,他让第十五路军副官处处长柴兰亭携带上他的亲笔信,到北平找永增铁工厂老板封宣周,请他帮助购置发电机组。
封宣周在北洋军阀时期,曾包揽了宁夏护军使马福祥所属部队的装备采购,如军衣、军锅之类。马鸿逵继其父马福祥统治宁夏后,仍与封宣周有交往。封宣周见马鸿逵的亲笔信后,几经托人,便打听到天津碎铁局有几台准备砸铁的旧发电机组。
柴兰亭从封宣周那里得到消息后,立即去天津碎铁局了解情况,那里确实有几台旧发电机,这些机组虽然是被淘汰下来的,但修理一下还能使用。其中就有当年英国人送给慈禧太后的那台,辛亥革命后,这台发电机流入民间,后来因为功率太小,无人再用,被天津碎铁局当作废铁收购准备砸碎炼铁。柴兰亭立即向马鸿逵汇报,马鸿逵听说这是清宫遗物,是慈禧太后用过的东西,立即同意买下。当然,马鸿逵之所以买这台旧发电机,一是他想省点钱;二是当年八国联军进京后西太后逃到西安时,曾为年幼的马鸿逵梳理过头发,马鸿逵对慈禧太后所用之物情有独钟。于是,柴兰亭用很低的价格买下了这台功率为12.5千瓦的发电机组及另外两台功率为18马力和25马力的旧蒸汽发电机组。次年春天,柴兰亭带人从天津乘火车把机器运到包头,然后又改乘4条大木船,沿黄河逆流而上运回银川,安装在银川南门里二道巷,离马鸿逵大公馆不远处。这些机器安装发电后,专为马鸿逵的大公馆及其领导的宁夏省政府四大厅八大处供电。之后,马鸿逵与商会合作,再次购买两台发电机组,于1935年10月官商合办成立了“宁夏电灯股份有限公司”。
新成立的电灯公司机房内装有大、小型发电机各一台,容量分别为75千瓦和25千瓦,并装有总电能表一台。大型发电机组所带负荷,以每盏灯15瓦计算,最多能点亮3500盏电灯,只能供银川城内有钱人照明。小型发电机组便增加到了马鸿逵公馆专供电源行列之中。
“宁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