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春秋公羊夷夏论(修订本)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13226105
  • 作      者:
    余治平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余治平,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董仲舒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会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学术委员、常务理事,上海领军人才。复旦大学哲学博士(200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后(2005),香港中文大学、德国柏林一勃兰登堡科学院(BBAW)、柏林自由大学(FUB)、日本北九州岛大学访问学者。已出版《唯天为大》、《董子春秋义法辞考论》、《董学四贴》(中文版、日文版)、《春秋公羊夷夏论——儒家以文明教化为本位的一种天下秩序设计》、《周公酒诰训》《忠恕而仁》、《哲学的锁钥》、《中国的气质》、《万集乡下这些年》等专著。

展开
精彩书摘

  孔子修《春秋》,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唠叨或主张“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不与夷狄之获中国”,目的只在于,首先,守护住夏商周三代,特别是殷、周二朝所传承下来的礼乐文明,使其永远保持足够的先进性、前瞻性、可识别性和不可取代性,而免遭破坏、毁灭之灾难。对于三代相传的礼乐文明,孔子并不是为保存而保存,而是的确发现了它的好处,因为它能够告诉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最终,怎样让人成其为人;也因为它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充满关爱、有礼有节、日用适当、公平公正的未来发展道路。孔子总结三代文明,就是在为我们的民族构建一个认同基础。其次,按照孔子的要求,诸夏越处于生存危机的关头,越是受到外来族群的挑战,每一个被三代文明所哺育、所熏陶过的中国人都应该认清自己的民族身份、文化身份和礼义优势,不能迷失自我,更不能认贼作父,而必须使自己的身上始终能够留存着不丧失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那些本质规定和内在基底。这样,孔子之所为则完全是在文化上塑建着我们的族群,凝聚我们的族群,或者,身处春秋乱世的孔子担心我们的族群就这样稀里哗啦散掉了,便寄托于《春秋》,用心良苦,深谋远虑,为中国人打造精神家园,使全体中国人的灵魂都能够有所归属。
  然而,遗憾的是,孔子一生所面对和遭遇的现实都非常残酷。一方面,他所深深寄予复兴希望的诸夏不断堕落,礼崩乐坏,两百年都没熬出头,难以乐观;另一方面,被他所鄙夷的夷狄,特别是吴、楚之国却日益强盛,已经从最初觊觎、骚扰、侵犯诸夏,发展到后来蚕食、吞灭诸夏,试图称霸中原的地步。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上苍弄人,于心何忍!从传闻世,到所闻世,再到所见世,诸夏中国的处境日显艰难,足以使人心灰意冷,绝灭希望,而没有一天能让人欢欣鼓舞。然而,徒有悲情和感叹也绝不能把诸夏中国从礼崩乐坏的坏死局面中解救出来,作为冷静而理性的知识分子,孔门儒家只有借《春秋》一经,通过微言大义的书写手法,唤醒诸夏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可以掌控一国一邦命运的诸侯君王,必须施行仁义,提升万众自信,拯救三代文明,保我种族,护我中国文化。在那个人类文明滥觞、起步、塑形的时代,孔子率先为我们的民族树立了一种经得起后来历史检验和考虑的理想,即仁道主义。尽管这只是一面旗帜,但它是一面不倒的旗帜,鲜艳夺目而不乏无限魅力。尽管眼下的现实离它还很遥远,甚至几乎不可企及,但是,通过努力,还有希望。而恰恰就是这个希望,又能够非常真实地支撑着我们的民族蹬过五千年历史长河,不断经历灾难洗礼与生死涅槃。孔子最早给予我们民族以希望,为我们民族总结、整合并描绘出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认同感,并且告诉我们,现实还有很大距离,努力为之,确有可能。孔子第一次明确规定了我们族群和文明的正义属性,明确把我们与夷狄之属区别开来,使我们的族群第一次获得了一种身份上和文化上的双重认同,在那个礼崩乐坏、霸道横行的乱局中,把我们引向王化正义的坦途,而不是打打杀杀、强夺掳掠的死胡同,避免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迷失方向,误人歧途。即便再糟糕,我们都会觉得有路可走,还有实现仁道主义的希望。没有这个希望,我们就活不下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不容易!我们应该好好感谢孔子才对!
  在孔子看来,保护抽象形态的中国文化远比保护现实形态的王朝社稷困难,因而也显得更为重要,甚至,异族统治也并不可怕,短期的屈服、暂时的俯首称臣也并不要紧,只要我们的人种还在就行,只要我们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就行。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以牺牲族群生命为代价,而换取当时以为十分值得的任何东西,这是中国之为中国的底线。
  ……

展开
目录

修订本自序
引言
甲编  夷夏古论
卷一  夷与夏
一、夷之为字
二、九夷
三、夷与尸
四、蹲踞
五、尸方
六、中国、华夏
卷二  诸夏、夷狄之内、外
一、“内其国”而王鲁
二、内大恶讳、小恶书
三、为亲者、尊者、贤者讳
四、内外异辞
五、外诸夏
六、内诸夏
七、外夷狄
卷三  夷夏大防
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二、夷狄猾夏
三、不与夷狄之主中国
四、不与夷狄之执中国
五、不与夷狄之获中国
六、攘夷狄
七、夷狄仇恨
卷四  夷夏之变
一、夷夏辨变
二、夷狄之
三、礼崩乐坏
四、中国亦新夷狄
五、褒之以中国
六、许夷狄者不一而足——“夷夏之变”中“进夷狄”的限度
七、整合人心,存亡继绝

乙编  夷夏近论
卷五  雍正皇帝的“中外一家”
一、用夏变夏
二、吕留良案
三、《大义觉迷录》一书
四、夷狄只是地理籍贯
五、版图决定华夷分野
六、华夷之别在人伦、在君臣大义
七、华夷之口舌相讥
八、华夷同禀阴阳之气
九、为政之本在德,不在华夷分别
十、明亡清兴,非夷狄篡窃
十一、华夷之辨有边际
十二、华夷之辨兴起,利害攸关重置
卷六  乾隆皇帝“立中外之大防”
一、中国恐受其累
二、马噶尔尼使团之碰壁
三、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
四、不惑于异说
五、不可不预为之防
卷七  “英夷”与“鬼子”
一、为大不正,为富不仁——以《中英天津条约》为例
二、“夷”即“barbariam
三、中国≠China、“支那”
四、侵略者—鬼子

附录一  夷夏之变与文明超越——春秋公羊学视野下的中国道路选择/余治平
附录二  儒家“夷夏论”的当代回归及其对中华文明重构的建言——读余治平《春秋公羊夷夏论》一书/翁后发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