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答:混凝过程:从投加混凝剂起,经历水解、聚合、吸附、电中和,最终生成絮凝体的过程。主要影响因素有:水的pH值、混凝剂用量、水温、原水中胶体颗粒的浓度、原水中阴离子的组成、液体搅拌条件和接触介质等。
18.经过混凝处理后的水,为什么还要进行过滤处理?
答:因为经过混凝处理后的水,只能除掉大部分悬浮物,还有细小悬浮物杂质未被除去,为保证离子交换和膜分离水处理设备正常运行和具有较高的出水品质,必须还要经过过滤才能将那些细小的悬浮物及杂质除掉,以满足后期水处理设备的要求。
19.为什么加混凝剂能除去水中悬浮物和胶体?
答:混凝剂加入水中后,通过混凝剂本身发生的变化使水中胶体失稳,并与小颗粒悬浮物聚集长大,加快下沉速度而去除。混凝剂本身发生的凝聚过程中伴随着许多物理化学作用。
(1)吸附作用:当混凝剂加入水中形成胶体时,会吸附水中原有的胶体。
(2)中和作用:天然水中的自然液体大都带负电,混凝剂所形成的胶体带正电,由于异性电相吸与中和的作用,促使水中胶体黏结并析出。
(3)表面接触作用:当水中悬浮物量较多时,凝聚的核心可以是某些悬浮物,即凝聚在悬浮物的表面形成。
(4)网捕作用:凝絮在水中下沉的过程中,好像一个过滤网在下沉,又可把悬浮物带走。
通过以上四种作用,所以在水中加入混凝剂能除去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
20.助凝剂在混凝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助凝剂是为了提高混凝效果而投加的辅助药剂。它可以明显地改善混凝效果,并能减少混凝剂的投加量,缩短混凝时间。助凝剂的投加量以及与混凝剂的配比关系需通过试验来确定。
21.机械搅拌澄清池运行中为什么要维持一定量的泥渣循环量?如何维持?
答:澄清池运行中,水和凝聚剂进入混合区后,将形成絮凝物,循环的泥渣和絮凝物不断地接触,以促进絮凝物长大,从而沉降,达到分离目的。一般通过澄清池的调整试验,确定澄清池运行参数,回流比一般为1:3,定时进行底部排污。当澄清池运行工况发生变化时,还应根据出水的情况,决定排污。
22.说明机械搅拌澄清池的工作原理。
答:原水进入水管后,在进水管中加入混凝剂,混凝剂在进水管内与原水混合后流进三角形环形进水槽,通过槽下面的出水孔均匀地流入第一反应室。由于搅拌器叶片的转动,将水、大量回流的泥渣以及混凝剂在第一反应室进行搅拌,并充分混合均匀,然后水被搅拌器的涡轮提升到第二反应室。在水进入第二反应室时,水中的混凝剂已完成了电离、水解、成核,并已开始形成细小的凝絮,到第二反应室及导流后,因流通截面增大,以及导流板防水流扰动的作用,使凝絮在稳定的低流速水中逐渐长大。水再进入分离室,此时水的流通截面更大,使水流速更缓慢,水中的凝絮在重力作用下渐渐下沉,从而达到与水分离的目的。分离出的清水流入集水槽,再由出水管进入滤池,泥渣回流循环或进入浓缩室定期排放。
23.简述澄清池出水水质劣化的原因。
答:(1)水温较低,不利于混凝剂的水解、成核、吸附及聚沉等过程,因此,形成的絮凝体细小,不易与水分离沉降,水的澄清效果差,水温一般应不低于20℃。在调节水温时应保持±1℃/h的变化幅度,防止形成温度梯度导致水对流,造成出水浑浊。
(2)当原水中离子含量或有机物偏高时,常常会使出水水质恶化,带有颜色和臭味,甚至使泥渣上浮。此时应调整进水流量,或适当增加加药量及泥渣回流量。
(3)流量偏高,使水中凝絮因水流速偏高而无法聚集长大并沉降分离,导致出水浑浊。
(4)由于活性泥渣量偏少,混凝剂在成核接触凝聚、吸附和网捕作用的过程中其效力大大降低,导致出水水质恶化,可添加适量的活性泥。对于机械搅拌澄清池,可调节搅拌器的转速来调节泥渣的提升量,或减少进水流量来溢流养泥。直到反应室内泥渣沉降比在15%~20%之间,出水澄清为止。
(5)分离室内泥渣层太高而翻池。出水中带有大量泥渣和凝絮时,应增加泥渣浓缩池的排泥次数,或用底排排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