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一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40余年,伴随着经济的腾飞,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积累的问题日益显现,各类污染呈高发态势。我国2006年成为了全球CO2排放第一大国,2015年排放量占到世界排放量的30%。[1]2015年,74个环保重点监测城市显示,PM2.5浓度超标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705.57亿元,占这些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53%。[2]同年,在全国5118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优良级的监测点比例仅为9.1%。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环境空气超标的占78.4%。[3]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
党中央和国务院充分认识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在十八大报告中专门辟出一个章节,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同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任务,包括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十八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已经明确。但由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时间较短,其体制改革相对于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总体上有些滞后。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方案》),成为统帅生态文明体制各领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方案》提出建立健全“八大制度”:一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二是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三是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四是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五是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六是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七是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八是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这两个文件将“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大战略,给予从理念到思路、从目标到制度创新的系统规划与落地。[4]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报告在总结过去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从新理念看,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新要求看,将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从新目标看,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从新部署看,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项重点部署。
在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将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等内容写进党章,使得生态文明成为全党的政治追求、政治任务和政治纪律。
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宪法,从根本大法角度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这次大会被誉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中规格*高、规模*大、影响*广、意义*深的历史性盛会。[5]与前七次全国环保大会相比,这次大会具有四个“第一”,即党中央决定召开,是第一次;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是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政策文件—《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是第一次;将会议冠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名称,是第一次。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题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讲话。总书记一是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二是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与成就。同时,对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研判,指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因此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改革开放积累的物质基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是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四是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出了全面部署。[6]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的一个重大标志性成果和*大创新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被正式确立,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有机结合和集体智慧结晶,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高准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防治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率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这一时期,我国共制修订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内的法律8部,行政法规9部,国务院规范性文件53件,环保部分规章28件,有关部门规章4件,执法解释13件,政策法规解读71件。[7]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相继出台,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的立体作战图全面绘就。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在2013~2017年“大气十条”成效初显的基础上,进一步重磅出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增强大气污染防治任务措施的广度、深度和力度。2016~2017年,新成立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全国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全覆盖的督察,直接推动解决环境问题8万余个。2018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分两批对全国实施督察“回头看”,第一批“回头看”督察组受理接办37640件群众举报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二批“回头看”督察组受理群众举报38133件。《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9.6%、34.3%、27.7%。[8]
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 ,为其他国家应对类似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挑战提供了经验借鉴。同时,积极评价我国近年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史无前例的,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二节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六项重要原则,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严格制度*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6]六项重要原则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只有深刻剖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和理论逻辑,才能充分认识这一思想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达到凝心聚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和建成“美丽中国”的目标。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相和谐。和谐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对立统一、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稳定平衡状态。[9]
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预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工业文明所体现的“征服自然”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理念已经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和功能严重下降。恩格斯的著名论断“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就是对人类过度利用自然所提出的警告。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发起了“生态中心主义”,赋予了自然界和人同等的价值意义[10],为我们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域。但其过分强调客体的优先性和规律性,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11]
生态文明不同于“生态中心主义”,其出发点是“人本位”,无论是保护自然还是利用自然,都是为人类社会服务[12],是一种积极、良性发展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坚决摒弃以人类意志来决定自然、主宰自然的行为,也不认同消极地畏惧自然、拒绝发展的“妥协式”态度,而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下,通过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努力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实质。从历史纵向角度来看,有很多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达到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也是人类迄今为止*高的文明形态。[13-15]牛文元[16]曾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发展特征做出了概要的总结,从14个方面列出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的发展形态与特点,见表1.1。
表1.1 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类文明形态和特点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出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格局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让人民在宜居的环境中享受生活,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效益。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观的体现。2005年8月15日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听到村干部介绍该地通过关停污染环境的矿山,依靠发展生态旅游借景生财,实现了“景美、户富、人和”后,高兴地说:“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天后,习近平在《浙江日报》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评论,鲜明指出,如果能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时隔8年,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7,
18]2015年3月,中共中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