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数字滑坡及数字滑坡技术
为了改变前期遥感滑坡技术方法效率低、调查精度难以提高的状况,经多年实践与探索,笔者于1999年提出“数字滑坡”概念。该概念使传统地学滑坡拓展为能以数字表达的,具有三维空间、多维时间信息的,由多元要素组成的“数字滑坡”,这就使得根据遥感的光谱、空间、时间信息特征来认识滑坡地学特征及其变化成为可能。
数字滑坡技术系统是实现“数字滑坡”的技术系统,由建立滑坡解译基础技术、遥感识辨滑坡技术、滑坡数据库及滑坡模型几部分构成。多年来,数字滑坡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大型水电站建设、山区交通线建设、区域开发环境治理、抗震减灾等,也用于大规模个体滑坡调查研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服务于国家防灾减灾战略。
第1章 数字滑坡
滑坡是世界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滑坡灾害每年在全球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成千上万的人员伤亡。长期以来,国内外滑坡科学工作者曾对滑坡调查和预警方法技术做过大量探索和努力,但成效并不显著。世界各山地国家都迫切需要能有效调查滑坡的技术,以减轻和防治滑坡灾害。
面对这一世界难题,本研究团队自1980年起,踏遍了北自青海省的德令哈、南至香港的大屿山、西自中印边界的帕里河、东抵长江三峡工程坝址的我国滑坡灾害严重地区,历经40多年的潜心研究和技术攻关,在来自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原水利电力部等部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个项目的支持下,在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启发和支撑下,开拓性地将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滑坡调查,创建了数字滑坡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实现了滑坡调查研究从定性到精确信息化定量,填补了数字滑坡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的国内外空白。迄今,该技术系统已经历了“金沙江下游巨型电站——溪落渡、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库区的滑坡、泥石流及地质环境遥感调查”“长江上游重点城镇地质灾害高精度遥感调查”“长江上游攀枝花—泸州段沿岸遥感综合调查”“进藏公路、铁路沿线地区地质环境遥感调查”“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遥感调查”“西藏帕里河遥感滑坡调查与监测”和国家863计划“巨灾链型灾害——暴雨滑坡、泥石流预测与预警关键技术研究”等多项重大防灾减灾任务和重大工程安全运营任务的科学检验,日趋完善。
在以上研究工作实践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成虎院士等聘请笔者作为客座研究员,进行了为期6年的“数字滑坡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本书就是以上研究工作积累的总结。本书完成时,距笔者上一本专著《滑坡遥感》出版已过去10年;在《滑坡遥感》中,已介绍了滑坡遥感的信息源、解译基础技术等内容,为了便于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阅读,本书简要重复部分内容,另结合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和更多数字滑坡技术应用实践,进行了补充和扩展。
1.1 从遥感滑坡到数字滑坡
数字滑坡的前身是遥感滑坡,我国的遥感滑坡是在为山区大型工程服务中产生并逐渐发展的。1980年启动、由谷德振先生和陈述彭先生任项目负责人的“西南高山峡谷地区水能开发遥感应用试验暨二滩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是我国首次在高山峡谷地区进行的大规模遥感应用试验。“二滩电站库岸稳定性遥感研究”是该项目设立的课题之一,笔者荣幸地被指定为该课题的负责人。采用遥感技术调查库区两岸的滑坡、泥石流等库岸失稳现象,评价它们对二滩电站建设与运行的影响,是该课题的主要内容。自此以后,我们先后在长江三峡水电站和金沙江下游的溪洛渡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的库区等区域开展了大规模的区域性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为这些大型水电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提供滑坡、泥石流灾害及环境基础资料(王治华,1999)。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在公路、铁路选线和沿线滑坡、泥石流调查中,已大量使用了航空遥感技术。
在20世纪的*后20年,我国进行的区域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面积覆盖超过10×104 km2。该阶段被称为我国遥感滑坡的前期。
在遥感滑坡前期,我国主要进行中等比例尺的滑坡宏观调查。其方法技术可概括为:主要使用黑白或彩红外航空像片,辅以79 m和30 m空间分辨率的美国陆地卫星图像;借助于立体镜目视解译航空像片像对或直接目视卫星图像,配合一定的地面验证,了解滑坡及其发育环境;解译结果通过目视地貌特征手工转绘到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上。该方法使我们能居高临下观测地物,使部分野外工作转移到室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野外工作的强度;特别在地形复杂及气候恶劣地区,有明显的优越性。遥感技术逐步成为我国区域滑坡及其发育环境宏观调查不可缺少的先进技术。
随着遥感滑坡工作的推进,前期遥感滑坡技术方法的不足之处也日渐显露,这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①当时遥感信息源的局限性,那时的航摄图像为中心投影,其非线性畸变难以消除,MSS、TM卫星图像的地面分辨率低,难以识别滑坡;②工作效率低,立体镜目视解译、手工转绘及成图工作效率低;③难以提高成果精度,目视解译及手工转绘均有较大误差;④成果表达为单一的纸介质,资料的处理、存储、更新、交流很不方便。这些不足之处使前期遥感滑坡只能作为区域宏观调查手段,难以提供高精度的滑坡调查成果。
在长期遥感滑坡调查研究实践基础上,经不断探索,笔者认为,如果能使遥感调查结果表达的每一个地物单元有确定的地理(空间)坐标及反映滑坡特征的属性,是改善遥感滑坡调查方法的关键,这便是“数字滑坡”思想的雏形。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新的技术方法,笔者并于1999年 在第一届“国际数字地球学术讨论会”上做了介绍(Wang,1999)。该方法被称为“数字滑坡”技术,它是在我国前期遥感滑坡基础上,借助于先进信息技术创立发展起来的遥感滑坡新技术。迄今,数字滑坡技术的应用已超过20年;实践证明,数字滑坡技术是推动我国滑坡调查技术进步的关键技术。
1.2 “数字滑坡”的概念及内涵
“数字滑坡”就是信息化滑坡,由与滑坡相关的多元、多维信息组成;多元就是与滑坡有关的地形地貌、岩土物质、斜坡结构、区域地质环境等因素;多维就是三维空间和一或多维时间(多时相);这些信息是数字形式的,有自己的确定空间位置和属性。“数字滑坡”概念使传统滑坡地学理论拓展为能以数字形式表达的、具有三维空间信息和多维时间信息的、由多元要素组成的“数字滑坡”,这就使根据遥感的光谱、空间、时间信息特征来了解滑坡地学特征及其变化成为可能。
第2章 数字滑坡技术系统
数字滑坡技术就是实现“数字的信息化滑坡”的技术。具体方法为:在滑坡地学理论指导下,以遥感和空间定位(GCPs或GPS、北斗)技术为主,获取与滑坡相关的信息源,建立遥感解译基础,通过人机交互解译,结合GIS技术,识别滑坡;获取数字形式的、与地理坐标配准的滑坡及其发育环境的基本信息,例如位置、形态、规模、变形和位移、斜坡结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土地覆盖)等;利用GIS技术存储和管理这些数字信息;在此基础上,对滑坡活动及其发育环境信息进行时空分析,建立模型,服务于滑坡调查、监测、研究、评价、预测、制定减灾和防治措施等。
数字滑坡技术使遥感滑坡前期的获取、处理、存储、分析和显示滑坡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使我们能更准确地定性、定位、定量地认识滑坡,科学、有效地存储和管理遥感调查结果,方便、快捷地传输及交流滑坡信息,从而为改善滑坡灾害调查及滑坡理论研究提供更加准确、丰富的滑坡信息。
数字滑坡技术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四类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持:①遥感技术; ②数字摄影测量及图像处理技术;③GIS技术;④计算机技术。
数字滑坡技术系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建立解译基础、遥感识辨滑坡(获取滑坡及发育环境要素信息、时空分析、现场验证等)、数据存储与管理——滑坡数据库、建立应用模型。
2.1 建立解译基础
解译基础,即用于识别滑坡,能定位、定量地获取滑坡及其发育环境信息的,由多层图像、图形构成的组合。它将滑坡调查区所有的遥感与非遥感信息源整合成一个数字的、精确几何校正的、相关信息在同一地理坐标控制下配准的数据集合,以实现定性、定位、定量地了解滑坡,获取滑坡及其发育环境要素信息及进行时空分析。解译基础由收集信息源、图像处理、制作基础地理底图等技术整合形成,是数字滑坡技术系统*基础的部分。
2.1.1 解译基础的信息源
信息源是解译基础的“粮食”或“原料”,收集与滑坡相关的信息源是建立解译基础技术中首先要做的、*重要的工作。
1. 遥感信息源
建立解译基础,*基本、*重要的信息源是遥感信息源。遥感信息是一种多源信息,由不同类型、不同高度平台、不同视场角等传感器采集的具有不同电磁波段特征、不同接收地点和时间的信息。数字滑坡技术*关注的是遥感信息源的电磁波谱特性、位置和地面分辨率、信息的接收时间和时间分辨率(重复获取同一地点信息的间隔时间)三个特征。后两者容易理解,什么是遥感信息源的电磁波谱特性呢?Elochi(1995)、陈述彭和赵英时(1990)指出,太阳照射物体,物体反射或物体本身热能辐射的信息是通过电磁波(能)传递到卫星或其他飞行器的传感器的,即传感器所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和地面物体的反射。电磁波从γ射线到交流电可分为许多波段,作为遥感信息源的电磁波段主要为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等波段。根据工作的电磁波段及使用的传感器,可分为光学遥感(又称为多光谱遥感)和微波(雷达)遥感。调查滑坡常用的多光谱遥感信息源主要是反射波的可见光波段(0.38~0.74 μm)、近红外波段(0.74~1.3 μm)和中红外波段(1.3~3.0 μm),如图2.1所示。根据不同的飞行器,又可分为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
图2.1 遥感滑坡应用的电磁波谱图(据《遥感地学分析》附图改编)
1)卫星光学遥感
就图像类型而言,光学遥感图像可分为全色图像和多光谱图像两类。
全色图像为全部可见光波段0.38~0.76 μm波段范围的混合图像,对人眼而言,一般为黑白图像。全色图像上的景物特征主要包括光谱特征(在图像上以0~255级灰度变化的形式表现)、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
由于全色图像有较高的分辨率和使用成本较低,遥感滑坡前期,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尚未商业化前,国内外主要使用高分辨率的全色航空像片进行滑坡解译,如1∶5万全日本滑坡分布图主要是使用黑白航空像片完成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