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多学科研究是研究中医学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从中医学模式到中医多学科研究
第二节 中医多学科研究的战略意义
第三节 中医多学科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第四节 中医多学科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第五节 中医多学科研究的前景和展望
第二章 在中医研究中如何科学地应用数理统计学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常用统计指标的计算及其应用
第三节 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第四节 率的显著性检验
第五节 Ridit分析法
第六节 方差分析
第七节 相关与回归
第三章 模糊数学在中医学的应用
第一节 模糊数学的特点
第二节 模糊数学在中医学的应用举例
第三节 模糊数学在中医研究中应用之我见
第四章 中医蕴含了现代量子物理学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量子物理学概述
第二节 量子物理学与中医整体观
第三节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与量子物理学
第四节 用量子物理观点诠释经络系统
第五节 量子物理学与中医学的“气”
第五章 生物化学与证及分析化学与中药的深入讨论
第一节 生物化学与分析化学概述
第二节 生物化学与中医的“证”
第三节 分析化学与中药
第六章 从微量元素的角度探讨中医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 微量元素与中医肾功能
第二节 微量元素与针灸
第三节 微量元素与中医舌诊
第四节 微量元素与临床病证
第五节 微量元素与中药
第七章 中医与中国古天文学的密切关系
第一节 中医的宇宙观
第二节 《内经》的历法及其天文背景
第三节 “气”学说的天文内涵
第四节 阴阳学说的天文探讨
第五节 五行学说的天文意义
第六节 《内经》论“天”
第八章 中国古气象学在中医的应用
第一节 季节气候变化对脏腑气血的生理影响
第二节 气象变化与人体发病的关系
第三节 气象要素对辨证诊断的指导意义
第四节 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治疗原则
第五节 气象变化与针刺宜忌
第六节 从古气象学角度探讨防病养生
第九章 中医医学地理学研究
第一节 中医医学地理学研究对象和意义
第二节 中医医学地理学的重要思想
第三节 不同地理条件下形成的诸种地方医药
第四节 地理与病证举隅
第五节 地理环境与养生保健
第六节 地理环境与中药资源
第十章 中医物候学思想研究
第一节 物候学及中医物候学概述
第二节 有关中医物候学思想的渊源
第三节 季节性模式的建立与历法节气
第四节 物候学定律在《内经》中的反映
第五节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物候学思想
第六节 中医临床中的物候学思想
第七节 中药学中的物候学思想
第八节 针灸学中的物候学思想
第九节 《内经》中物候观点的特殊性
第十节 历代各种史料里的中医药物候知识
第十一节 研究中医药物候学思想的意义
第十一章 中医与全息生物学
第一节 生物全息学为中医提供了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生物全息诊疗法丰富和发展了针灸学
第三节 全息胚学说与穴位全息律、穴区全息律的实质
第四节 全息胚学说与经络穴位的实质
第五节 包括脉诊、面诊、舌诊在内的生物全息诊法和疗法、推拿按摩、针刺麻醉的
生物泛控论原则
第六节 癌的全息胚学说与中医抗癌的巨大潜力
第十二章 中医时间生物学研究及具体应用
第一节 中医昼夜节律的研究
第二节 中医月周节律的研究
第三节 中医四时节律的研究
第四节 中医运气节律的研究
第五节 时间针灸学——子午流注针法
第六节 辨时论治用药
第十三章 应用分子生物学理论研究中医药
第一节 肾精学说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阴阳学说与分子生物学
第三节 正邪学说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关系
第四节 肝主疏泄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
第五节 中药与分子生物学
第十四章 中医学与微生态学在方法论原理上的统一性
第一节 微生态与中医整体观
第二节 微生态与阴阳平衡
第三节 微生态学与中医体质
第四节 微生态与扶正祛邪
第五节 微生态与脾胃病证
第六节 微生态协助中医诊断
第七节 微生态学有利于中医对疾病的治疗
第十五章 从信息论角度探讨经络、针灸与针麻
第一节 信道与经络
第二节 腧穴是人体内信息传输的端点
第三节 针灸是一种典型的信息疗法
第四节 针麻的信息论原理
第十六章 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创立中医五脏系统辨证
第一节 系统论概述
第二节 中医藏象学说蕴含了丰富的系统论思想
第三节 建立中医五脏系统辨证的思路
第四节 中医五脏系统辨证的基本框架
第十七章 中医与耗散结构论
第一节 什么是耗散结构
第二节 人体的高度有序性
第三节 人体是一个开放系统
第四节 人体处于适度远离平衡态
第五节 人体内存在着非线性动力学机制
第六节 生命过程的不可逆性和自稳态
第七节 从耗散结构论分析中医调治法与养生
第十八章 中国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