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位文画双修的老文艺家,一位睿智博学的评论家,从文化、历史、哲学、小说、艺术到审美理想,从先秦至现今,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谈。
(2)去除艰深的理论外壳,从现实经验出发,以直白朴素的口语对话,触及切近时代共鸣的种种议题: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艺术的底线、大团圆叙事、方言与汉字危机……
(3)记录漫杂的思考、新鲜的洞见、好奇的追问和自然流溢的感情,一部属于新时代的文化对话录。
(4)在节奏过快的现代社会里,回到传统中去寻觅智慧,接通古老中华文明之脉,觅得“文化自信”的终极答案。
如何走出西方强势文化笼罩之下的文化“心虚症”?
怎样建构我们民族崭新的文化认同?
今天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走出鸦片战争阴影——文化自信对话录》是一部对话集,记录了作家刘斯奋与评论家林岗关于“走出阴影”谈文化”“谈艺术”“谈中庸”“谈审美理想”“谈尚用”“谈文质”“谈文风”“谈雅俗”“谈小说”“谈守正创新”共十一场对谈。对谈原稿连载于《羊城晚报》,备受学术界关注。在对谈中,两位对话者高屋建瓴,从历史、思想、文化、艺术、审美、小说、文风、创新等诸多角度娓娓道来,反思我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指出当今要建构崭新的文化认同,必须走出鸦片战争的阴影。两位跨界通才式的学者,纵向追溯中华文化起源,创见迭出,鞭辟入里,在走向民族复兴重建文化自信的当下,启人深思。
中国人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尝试,已经清楚地看到现代化不是单行线,我们从阴影的迷雾中走出来了。
中国古人在生物性根基之上加以提炼升华,创为子代日后返本报恩的根据,使行为的生物性部分和文化创设部分紧密结合,水乳交融。中国文化的韧性和强固性或可于此得到部分解释。
艺术从来都不是一种单方面的行为,而是艺术家与受众共同完成的一场精神“热恋”。
节奏,或者说韵律也好,旋律也好,是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最后底线。
“中道”的思路兼顾了事物发展不平衡的绝对性和平衡的相对性, 既承认事物在不断运动中偏离平衡是其常态,同时又明确提出“执其中”,即应当通过主观努力,尽可能使之维持相对的平衡。
中国审美理想,是讲求含蓄、内敛的,就像包子一样,把内容、情感都包在里面。西方的审美恰恰相反,讲求袒露、热烈,就像比萨一样,什么都摆在外面。
中国人不崇神,是一个莫大的优长,它滋养了讲求实际、追求实效、奋斗不息的尚用精神。
后现代解构启蒙,我们解构什么呢?解构古代传统,解构新文化,解构近现代史?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有没有人问一问,它们是否值得解构呢?解构游戏真这么好玩?
中国文化史上雅俗的流转,体现在下层俗文艺提供了表达形式,成为文化土壤,而士大夫则将雅趣味灌注于民间通俗的文艺形式中,提升了通俗文艺形式的趣味,使之雅化。效仿的人多,大雅也随之化为大俗。
古代章回的精彩处,常常不能从整体中得到,尤其读罢全文难以产生精密宏伟之叹,但却能从某段故事中产生余音绕梁之感。
创新不是写出天下所无的作品,而是写出更有意义的作品。天下所无的,也包括垃圾——天下所无的垃圾。
一、走出阴影 / 001
二、谈文化 / 025
三、谈艺术 / 047
四、谈中庸 / 069
五、谈审美理想 / 083
六、谈尚用 / 102
七、谈文质 / 127
八、谈文风 / 144
九、谈雅俗 / 164
十、谈小说 / 185
十一、谈守正创新 / 209
从三教合流到四学融通 / 刘斯奋 / 236
现代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 / 林 岗 / 243
后 记 /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