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零碳工业园区的理论与实践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8279
  • 作      者:
    赵长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7-01
收藏
内容介绍

工业园区的碳减排及零碳化是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3060”目标的重要举措。零碳化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和评估认证涉及政策、技术、管理、金融等多方面内容,目前仍缺乏相关的统一标准。《零碳工业园区的理论与实践》将从工业园区零碳化流程出发,依次讨论实现零碳化的开发管理、关键性技术、驱动要素及实现零碳排放的碳抵消、碳排放核算及零碳工业园区认证、基本建设方法和评价标准,*后通过案例分析对现有或在建的低碳、零碳园区进行整理分析。

展开
精彩书评
零碳园区既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新事物,也是双碳目标驱动下的必然发展趋势。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引言
1.1工业园区低碳化对“双碳”目标的意义
2020年9月,我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2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在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实现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的局面下,我国各类园区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产业集聚发展的主阵地,更是践行低碳节能、生态环境优化的主战场,必将在“双碳”目标实践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工业园区(后简称“园区”),一般是指由政府(包括政府与民营企业合作)规划建设以实现产业发展等功能性目标的标准性建筑物或建筑物群体。作为城市的基础单元,园区的物理边界和所有权清晰,管理生态和运营体系已经逐步建立。作为连接个体、组织、城市、国家等各尺度发展的重要实体,园区是落实“双碳”目标的最佳抓手。工业领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伴随着“企业入园”工作的不断推进,园区碳排放持续增加。根据陈吕军团队统计,全国2543家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贡献了50%以上的工业产出,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1%[1]。除工业生产外,园区根据功能类型的不同,包含建筑、交通、能源等多种典型排放场景,是城市碳排放最集中的空间。因此,从园区尺度推进“双碳”工作是我国实现“3060”目标的重要着力点。
在园区低碳化转型的过程中,各级政府积累了大量发展经验,涌现出一批园区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包括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园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工业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绿色园区、碳排放评价试点产业园区等),这也为发展零碳园区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支撑。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2]和《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2-2020年)》[3],工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于2013年决定组织开展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以建设示范性低碳工业园区为抓手,探索形成产业
2.零碳工业园区的理论与实践
高度集聚、地区行业特色鲜明、碳生产力(单位CO2排放所产出的GDP)高的园区低碳发展新模式,带动整个工业领域碳排放强度下降,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在2021年9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绿色创新发展大会上,12家园区获得了“2021绿色低碳示范园区”称号。作为低碳技术突破的创新平台、低碳产业集聚的核心区域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基地,示范区将持续引领园区的低碳化、零碳化进程。此外,国家先后在10个省(市)和77个城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各层级低碳试点体系。园区通过发挥自身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已成为“双碳”目标落地的突破点。
综上所述,园区要立足区域经济、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紧抓“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加快转型升级和低碳/零碳化改造。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各级园区要正确认识园区绿色发展存在的挑战,深入贯彻“双碳”目标部署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并制定产业园区碳达峰行动方案。在实际操作层面,园区需要进一步升级产业结构和改进空间布局,加强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设计,加快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内生动力和竞争力;积极开展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管理,强化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并切实提升产业园区集约化、循环化、智能化水平。围绕园区进行产业集聚不仅是规模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是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园区尺度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必将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及国内政策梳理
我国工业园区经历了五个阶段的低碳化转型类型,即循环经济工业园、生态工业园区、低碳工业园区、近零碳工业园区和零碳工业园区。①循环经济工业园是遵循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在园区内构建物质、能量、信息等要素循环交流、相互受益的产业布局,使园区对外的废物排放趋于零的一种园区类型。②生态工业园区则是通过模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角色构建园区共生网络,实现对物质和能源的最优利用,是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升级。③低碳工业园区是以降低碳排放强度为目标,以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为支撑,通过产业、能源、基础设施、管理低碳化,实现可持续的园区发展模式。④近零碳工业园区是属于低碳工业园区和零碳工业园区之间的阶段,与低碳工业园区强调碳排放强度不同的是,近零碳工业园区更注重碳排放总量。⑤零碳工业园区希望能够在无碳抵消的前提下,实现能源、建筑、工业、交通等方面的绝对零碳排放。
从发展的侧重点来看,工业园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强调能量与物质的循环利用,第二阶段强调降低园区运营的碳排放强度,第三阶段更多着眼于降低园区的总碳排放量。形成以碳强度和排放量为主要评价指标不仅对园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实际发展及评估过程中更易于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概念。
对应于不同阶段的园区发展要求,国内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图1-1),并相应梳理如下。
4.零碳工业园区的理论与实践
1.循环经济工业园
循环经济理念被引入我国后,逐渐发展为我国的一项发展战略。在循环经济名下进行的工业园区生态化活动活跃而繁多,这里统称为“循环经济园”,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4]。
(1)萌芽阶段(2003~2004年)。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发布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规定和规划指南的同时,也发布了《循环经济示范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试行)》[5]《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试行)》[5]。这个阶段,循环经济名义下的工业园区生态化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内涵是一致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一部分。
(2)试点阶段(2005~2007年)。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6]发布,提出要建立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园区,在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之后发改委会同原环保总局、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统计局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7],发改委成为循环经济试点的主导部门。该文件提出要在园区进行循环经济试点,但并没有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进行对接,没有强调产业共生的理念,而是与循环经济整体的理念一致,强调园区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
(3)综合支持阶段(2008~2012年)。200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8],循环经济的推进有了法律基础,循环经济园的建设得到了大规模的推进和支持。2011年和2012年,发改委分别开始了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和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工作[9],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物排放依然是主要目标,产业共生的理念并没有得到强调。2010年《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10]发布,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11]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12]发布,循环经济园的建设得到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的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50%以上的开发区和30%以上的省级开发区完成循环化改造。
(4)稳步推进阶段(2013年至今)。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13],强调构建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园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在此行动计划的指导下,循环经济示范园的指标体系完善、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循环经济园建设的资金支持等工作稳步推进。2017年《循环发展引领行动》[14]提出,到2020年75%的园区和50%的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一项国家标准,即《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规范》[15],标准充分考虑园区产业结构、产业基础、类型、规模等差异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给出了可选指标选项,以及能源产出率和水资源产出率的基准值调整系数,提高了标准的适用性。2021年发改委、工信部发布《关于做好“十四五”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16],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各类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显著提升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
2.生态工业园区
我国工业园区生态化始于2000年开始的生态工业园区试点。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大约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试点探索阶段(2000~2006年)。2000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着手生态工业园区的试点探索,开始陆续建设广西贵港、内蒙古包头(铝业)、山东鲁北(盐化工)等生态工业园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2003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试行)》[5]《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指南(试行)》[5]发布,两项政策性文件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流程、监督管理、组织机构、规划方法、评价指标等做出了规定。对于生态工业园区的分类,两份文件模糊地界定了具有行业特点和区域特点的园区,以及具有较好基础的园区、尚未建成的园区、企业数量大的园区、虚拟园区。2006年,生态工业园区被划分为行业类、综合类和静脉产业类三类,《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273-2006)[17]、《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HJ274-2009)[18]、《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275-2006)[19]颁布,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进入有标准可依的阶段。
(2)管理规定的细化阶段(2007~2010年)。2007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商务部和科技部共同组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的通知》[20]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下称《管理办法》)[21]。商务部和科技部的介入,意味着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成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主要阵地。《管理办法》对生态工业园区的定义为“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创建的新型工业园区”,清洁生产也被纳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内容中来。2009年,《关于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通知》[22]发布,提出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中将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作为重要目标,将低碳经济工作纳入重点评估内容。
(3)标准、法规的完善阶段(2011~2015年)。2011年,《关于加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23]发布,提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要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及无害化原则,形成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机制。为了推动长效机制的形成,原环境保护部在2013年启动了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和标准的修订工作,经过两年多的调研与论证,《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24]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HJ274-2015)(下称《标准》)于2015年年底颁布。《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HJ274-2015)属于国家标准,由环境保护部颁布,《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273-2006)、《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HJ274-2009)、《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275-2006)合并为本标准,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从经济发展、产业共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信息公开五大方面对生态工业园区的评价进行标准规划和指标衡量。
(4)常规运作阶段(2016年至今)。2016年,《管理办法》和《标准》开始实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已经度过探索调整的阶段,进入常规运作阶段。
3.低碳工业园区
2012年ISC可持续发展协会发布了机构标准《低碳园区发展指南手册》,提出低碳园区标准体系框架主要由基础通用、规划布局与土地利用、园区建设、低碳生产、低碳管理、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低碳交通、低碳保障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引言1
1.1工业园区低碳化对“双碳”目标的意义1
1.2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及国内政策梳理2
1.3工业园区分类及主要碳排放特点9
参考文献10
第2章从低碳迈向零碳14
2.1低碳、近零碳园区的建设现状与零碳园区的概念14
2.1.1低碳园区建设现状14
2.1.2近零碳园区建设现状15
2.1.3零碳园区的概念15
2.2零碳园区开发管理17
2.2.1提出零碳园区发展总体目标17
2.2.2零碳园区可持续发展重要指标17
2.2.3基于性能目标导向的零碳园区设计优化19
2.2.4碳排放计算分析20
2.2.5实施方案与评估21
2.3实现零碳园区目标的关键性技术21
2.3.1工业园区能源活动的特点21
2.3.2低碳供能、储能、用能系统23
2.3.3建筑节能技术24
2.3.4针对特殊园区的工业碳捕集、利用及封存26
2.3.5园区智慧零碳交通28
2.3.6园区碳排放检测评估技术29
2.4零碳园区的驱动要素33
2.4.1政策要素33
2.4.2金融要素35
2.4.3交易要素36
2.4.4运营方的投、融、管、退的建议37
参考文献39
第3章碳抵消:零碳工业园区的“*后一公里”43
3.1碳抵消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44
3.1.1使用碳抵消机制的基本原则44
3.1.2几个容易产生的误区45
3.2碳抵消机制的分类46
3.2.1核证减排量市场48
3.2.2自愿减排量市场54
3.3碳抵消机制的方法学57
3.3.1核证减排机制的方法学57
3.3.2自愿减排机制方法学63
3.4中国工业园区使用碳抵消实现碳中和64
3.4.1国际碳中和认证规范中有关碳抵消的规定64
3.4.2中国工业园区使用碳抵消机制的方式65
参考文献68
第4章零碳工业园区评价体系与方法69
4.1园区的碳核算方法及关键指标69
4.1.1碳核算方法学简介69
4.1.2国内近零碳排放区政策72
4.2不同种类园区的综合指标体系77
4.2.1零碳园区指标体系77
4.2.2指标释义、计算方法及评分标准78
4.3园区认证模式90
4.3.1国内绿色制造现状91
4.3.2国内已有认证体系94
4.3.3国外已有认证体系100
4.3.4认证比较113
4.3.5认证获益113
参考文献116
第5章零碳工业园区国内外案例120
5.1零碳工业园区的新建与改造120
5.2低碳园区转型121
5.2.1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121
5.2.2华南现代中医药城124
5.2.3海南省洋浦开发区126
5.3零碳园区127
5.3.1北京冬奥会127
5.3.2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128
5.3.3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131
5.3.4德国柏林欧瑞府能源科技园132
5.3.5伦敦西区工业地产134
5.3.6瑞典哈马碧湖城(零碳城市)135
5.3.7苏州尚美工厂(零碳工厂)136
5.3.8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建设中园区)138
5.3.9青海零碳能源体系(建设中园区)139
5.4园区对比与政策、实践启示139
5.4.1国内园区对比139
5.4.2国内外园区对比142
5.4.3政策及业界实践启示146
参考文献148
附录15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