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光伏之星——钙钛矿材料
1.1钙钛矿光伏的发展
太阳电池,是一种利用太阳光直接发电的光电半导体薄片,它只要被满足一定照度条件的光照度,瞬间就可输出电压及在有回路的情况下产生电流。在物理学上称为太阳能光伏(photovoltaic,PV),简称光伏。太阳电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电池种类可以总结为两类,硅太阳电池和薄膜太阳电池,各类电池效率发展如图1-1所示。硅太阳电池是市场上主导的电池类型,主要分为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硅电池生产工艺复杂,需要高温、高真空等苛杂的生产条件。薄膜太阳电池种类比较多:化合物半导体太阳电池,如砷化镓、碲化镉、铜铟硒硫等,这类电池不但生产工艺严苛,且含有污染环境重金属元素,不利于绿色环保能源的理念;有机薄膜太阳电池、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是较为新型的太阳电池,它们的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但是这类电池能量转换效率低、寿命短,不适合产业化应用;钙钛矿太阳电池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太阳电池,电池转换效率高,生产工艺简单,成为最具有产业化潜力的光伏电池。
钙钛矿太阳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作为一种新型的光伏电池,在光电转化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步。1956年人们第一次在钙钛矿材料BaTiO3中发现了光电流。1978年甲胺离子被首次引入晶体结构中,形成了三维结构的有机-无机钙钛矿材料。最初的PSCs是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09年,Miyasaka及其团队首次制备的PSCs效率为3.8%[1],但由于其采用液态电解液导致钙钛矿的溶解,因此效率较低。科学的器件结构是制备高性能PSCs的前提,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器件的材料体系及制备工艺。2011年,Park等在液态染料敏化电池的基础上通过优化钙钛矿溶液的浓度、TiO2厚度及染料敏化电解液成分,将能量转换效率提高到6.5%,但钙钛矿在液态电解液中极其不稳定,容易分解[2]。为解决此问题,Park课题组在2012年,将液态电解液替换为固态空穴传输材料spiro-OMeTAD,得到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固态PSCs,并获得了9.7%的较稳定的效率[3]。同年,Snaith与Miyasaka,将TiO2介孔支架替换成绝缘的Al2O3多孔支架获得了10.9%的能量转换效率[4],并由此说明钙钛矿材料本身就具有电荷传输能力,从此去掉介孔层制备平面异质结钙钛矿电池得到了发展,Snaith等通过气相沉积法制备平面异质钙钛矿电池,取得15.4%的效率[5]。自此,一系列刷新纪录的效率诞生,15.9%[6]、16.7%[7]、19.3%[8],到2017年,Seok组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认证的能量转换效率为22.1%[9],至2018年中国游经碧课题组的认证效率达到23.3%[10]。通过钙钛矿薄膜制备、界面调控、电池工作机理、结构优化等工作的研究,钙钛矿电池取得快速发展[11-33]。如图1-1所示,PSCs认证光电转换效率(PCE)已经达到25.8%,而且有望持续提高[34]。
尽管如此,钙钛矿电池仍然没有实现大规模量产,这是因为钙钛矿电池面临的两大问题,稳定性差和大面积制备困难[35-38]。稳定性方面,钙钛矿电池在潮湿环境下很容易分解,进而影响到其使用寿命[39,40]。目前钙钛矿电池的寿命多在1000h左右,而晶硅太阳电池的工作寿命为20~25年。太阳电池板工作环境较为恶劣,钙钛矿电池不稳定的缺点,对其发展存在极大的影响。大面积制备方面,在光伏持续降本增效的情况下,大尺寸组件已成为趋势。但钙钛矿电池的高效,只能体现在小尺寸上,一旦面积变大,其效率就会快速下降。之所以会出现此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在钙钛矿晶体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密度不一,不够整齐,相互间存在孔隙的情况,导致其转换效率降低[41-46]。
1.2钙钛矿材料的特性
钙钛矿材料是一类有着与钛酸钙(CaTiO3)相同晶体结构的材料,是GustavRose在1839年发现,后来以俄罗斯矿物学家L.A.Perovski命名。传统的钙钛矿材料通常为一种结构为ABO3的复合金属氧化物,其中A为碱土元素,B为过渡金属元素,常见的复合金属氧化物有SrTiO3、Ba4(NaSb3)O12、Sr4Fe2Ti2O11和Ga3Mn2O7等,这些功能材料具有优异的庞磁电阻、铁电压电、高温超导特性,广泛应用于航天、机械、化工、电子和材料等领域。杂化卤化物钙钛矿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如低结晶能垒、小激子结合能、载流子扩散长度长、吸收系数大、对缺陷的耐受性好,使它们成为太阳电池应用的理想材料。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的物理特性如表1-1所示。表1-1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的物理特性[38]物理特性范围结晶能垒56.6~97.3kJ/mol陷阱态密度~25250px-3(单晶)1010~25425px-3(多晶)载流子扩散长度吸收系数>1μm(多晶薄膜)吸收系数在600nm处为7×2600px-1(CH3NH3PbI3)激子结合能9~80meV
1.2.1钙钛矿材料——吸光能力强
钙钛矿材料属于直接带隙光吸收材料,具有较宽的光吸收范围,如图1-2(a)所示。以碘化铅甲胺(CH3NH3PbI3,MAPbI3)为例,它的带隙约为1.5eV,消光系数高,几百纳米厚薄膜就可以充分吸收800nm以下的太阳光。吸收系数,MAPbI3在550nm处为1.5×2600px-1,大约与600nm处5.7×2600px-1的值一致,比硅的吸收系数大一个数量级。大的吸收系数不仅有助于捕获光效高,还能提高太阳电池开路电压(Voc)。如图1-2(b)所示,MAPbI3的低温正交相电子能带图,Pb6s与I5p轨道杂化形成CH3NH3PbI3的价带顶,Pb6p与I5p轨道杂化形成MAPbI3的导带底。这表明MAPbI3为直接带隙的半导体材料,从而使钙钛矿材料具备非常优异的光电性能。上述特性使得钙钛矿型结构MAPbI3不仅可以实现对可见光和部分近红外光的吸收,而且所产生的光生载流子不易复合,能量损失小,这是钙钛矿型太阳电池能够实现高效率的根本原因。
1.2.2钙钛矿材料——传输性能好
电子和空穴具有长扩散长度,这有助于减少电荷复合和增强电荷收集。MAPbI3电子和空穴的最小值扩散长度约为100~130nm,对于具有大晶粒尺寸的MAPbI3,电子和空穴扩散长度可以达到1mm以上,而相应的吸收深度仅为100~200nm左右[48,49]。黄劲松组报道的溶液生长法制备的MAPbI3单晶中电子和空穴扩散长度都超过了175mm[50]。
1.2.3钙钛矿材料——带隙可调节
如图1-3所示,钙钛矿ABX3为多离子多位置的混合增加了带隙的可调节性,通过调节带隙宽度,增加了应用种类,如调为宽带隙、窄带隙电池,用于制备叠层电池等。
1.2.4钙钛矿材料——缺陷态密度低
根据空间电荷限制电流(SCLC)测量和密度泛函理论(DFT),多晶钙钛矿薄膜的缺陷态密度在1015~25425px-3,如图1-4所示。室温下生长的单晶具有极低的缺陷态密度,约25250px-3,如图1-5所示,与本征晶体硅的缺陷态密度相当,且远低于一些光伏半导体[包括多晶Si(1013~25350px-3)、CdTe/CdS(1011~25325px-3)和CIGS(25325px-3)]。
1.2.5钙钛矿材料——激子结合能低
激子结合能是将激子分解成自由电荷所需的能量,低激子结合能有利于降低能量损失。根据不同的测量方法,激子结合钙钛矿材料的能量在9~80meV,如图1-6所示,范围内如此小的激子结合能将有助于减少钙钛矿太阳电池Voc的损失。
1.2.6钙钛矿材料——可溶解性
原位X射线散射研究表明,钙钛矿成核和结晶活化能约为56.6~97.3kJ/mol,远低于非晶硅(280~470kJ/mol)。因此,钙钛矿薄膜可以通过一系列低温制备制造方法(例如溶液工艺),显示出巨大的工业生产潜力。钙钛矿电池结构如图1-7所示,为平面异质结型,对钙钛矿薄膜的要求是要均匀致密缺陷少,因此制备良好的薄膜形貌是获得高效电池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