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论文物保护基本概念
2.1 文物保护专业术语体系
2.1.1 与文物保护专业基础有关的专业术语
2.1.2 与文物保护修复有关的专业术语
2.1.3 与文物病害有关的专业术语
2.2 文物病害量化评估
2.2.1 文物实体病害术语溯源
2.2.2 文物病害可公度
2.3 文物信息
2.3.1 文物信息概述
2.3.2 文物信息的十大特点
2.4 文物预防性保护
2.5 文物过度修复
2.6 文物复制
2.6.1 部分文物信息的无法复制性
2.6.2 文物复制品与文物的区别
2.6.3 文物复制与文物信息转录
2.6.4 文物复制的重要性
第3章 论文物保护理念与原则
3.1 文物的真实性
3.2 文物的完整性
3.2.1 完整性的基本概念
3.2.2 完整性的意义
3.2.3 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关系
3.2.4 完整性与完整度的区别
3.3 最小干预原则
3.3.1 最小干预原则的概念
3.3.2 最小干预原则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3.3.3 最小干预原则的内涵
3.4 可再处理原则
3.5 可识别原则
3.6 风险管理原则分析
3.7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理念与实践
3.8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工艺
第4章 论文物保护基础理论
4.1 文物保护基础理论核心——文物实体质点模型
4.1.1 文物实体质点模型
4.1.2 环境因素与文物实体质点运动
4.2 文物保护基础理论框架
4.3 文物保护基本原理
4.3.1 文物实体回补修复理论
4.3.2 适用于粘连文物揭取的自分层理论
4.3.3 文物实体有害物的稳定化
4.3.4 文物实体材料孔隙
4.4 文物保护方法论
4.4.1 文物保护方法论的基础——“平衡”与“稳定”
4.4.2 比较研究及参比样品的确定
4.4.3 文物保护研究常用方法
4.5 文物保护领域的科学问题
4.5.1 文物保护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
4.5.2 文物保护科学问题、技术问题和工程问题的区别
4.5.3 文物实体封护中的科学问题
4.6 文物保护领域的逻辑关系
第5章 论文物保护学科建设
5.1 文物保护学科发展历程
5.1.1 相关研究和教学机构
5.1.2 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
5.2 文物保护学科交叉性
5.2.1 什么是交叉学科
5.2.2 文物保护学科的交叉性有哪些
5.2.3 文物保护学科是由哪些学科交叉形成的
5.2.4 交叉学科文物保护产生的背景
5.2.5 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文物保护学科中交叉的内在逻辑关系
5.3 文物保护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
5.3.1 文物保护的研究对象特殊性
5.3.2 文物保护的研究方法特殊性
5.3.3 文物保护的研究目的特殊性
5.4 文物保护学科视野
5.4.1 文物实体平衡
5.4.2 文物实体累积损伤效应
5.4.3 文物实体组成材料分子图像
5.5 文物保护学科体系
5.6 文物保护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
第6章 论文物实体材料及文物保护材料
6.1 文物实体材料与现代材料
6.1.1 文物实体材料的定义与特征
6.1.2 文物实体材料的组成结构与变化形式
6.1.3 文物材料与现代材料的区别
6.2 文物实体材料系统的动态特征
6.2.1 文物本体材料系统与文物实体材料系统
6.2.2 文物实体材料系统变化的原因
6.2.3 文物实体材料系统的动态特征的现实意义
6.3 文物实体材料中的伴生关系及伴生物
6.3.1 伴生物的定义
6.3.2 伴生物的分类
6.4 文物实体材料劣化
6.4.1 文物实体材料的稳定性
6.4.2 文物实体材料的稳定性系统
6.4.3 文物实体材料劣化
6.5 文物实体材料表界面研究
6.5.1 文物实体材料表界面定义
6.5.2 文物实体材料表界面研究的重要性
6.5.3 文物实体材料表界面的特点
6.6 文物保护材料的“服役”与“失效”
6.6.1 文物保护材料
6.6.2 文物保护材料的服役
6.6.3 文物保护材料失效
第7章 论文物保护修复技术
7.1 文物保护三大目标
7.1.1 保证文物实体的稳定
7.1.2 保证文物的真实性
7.1.3 维护文物的完整性
7.2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研究
7.3 文物修复中“修”与“复”的关系
7.4 文物修复中“自然现象”的保护修复对策研究
7.5 可重复性在文物保护实验中的地位和作用
7.6 书画装裱和旧裱
7.6.1 厘清书画原裱和旧裱的保护修复意义
7.6.2 书画装裱相关研究案例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