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读史札记》:
胶州升级为“直隶州”,可谓清末山东半岛区划的一次大变动,其影响深远。因为在历史上,胶东半岛的政经重心长期在北部(莱州府、登州府驻地,乃至后来的烟台商埠,均在北),而位于半岛南部的胶州升级,标志着重心开始南移。此为后话,暂且不提,下面首先要介绍的是,胶州是如何升级的?
关于胶州升级的经过,后来修撰的《胶州市志》记载较为简略:“1904年胶州升为直隶州,直属于山东布政使司,辖高密、即墨二县。”
1904年为清光绪三十年,因此,胶州“直隶”一事,在光绪朝实录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史载:“山东巡抚周馥奏,胶州为沿海要缺。冲繁倍于往昔。请改为直隶州以资治理……下所司议。寻政务处奏,胶州改为直隶州。应准如所请。胶州原设州同一缺。应改为直隶州同。其登莱青道。并改为登莱青胶道。”民国时期修撰的胶志(胶县县志也收录有周馥的奏折),与上文相近。
文中提到的周馥,原籍安徽,与李鸿章为同乡,早年随之办理洋务,宦海屡有沉浮。庚子事变之后,他调任直隶,为布政使,之后升任山东巡抚,胶州升级,就是在他的任上。
在奏折当中,周馥认为胶州应该升级的主要原因就是:“沿海要缺,冲繁倍于往昔。”沿海要缺好理解,清代中期,灵山卫裁撤并人胶州之后,胶州湾之天险,大半在胶州辖内,南船北来,为必经之处。而到了清末,随着德国势力的侵入,胶州的冲要地位就更加彰显。
光绪二十四年(1888年),德人强占胶澳。胶澳租界虽然主体位于原即墨县境内,但即墨位于胶澳之东,山东内地(省府)位于胶澳之西。德人入侵之前,重点在西而不在东,清廷防范的重点,也在胶不在即,对于山东内地而言,胶州可谓“门户、咽喉”,因此,重要地位逐渐彰显。
在庚子事变以及胶济铁路修筑期间,德国军队多次侵入胶州,使得清廷产生危机感。据《清史稿》记载,“初,德人在山东修造胶济铁路,因高密民聚众阻工,先后由青岛派兵赴胶、高保护铁路。山东巡抚袁世凯派员查办议结,驻胶德兵旋即撤回青岛。既,拳匪滋事,德人又派兵分驻胶州,并于城北车站旁价购民地十四亩,修造兵房。”
此后,清廷屡次与德人交涉,终于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德国撤退胶州、高密两处兵队。是时,胶州已于前一年升级为直隶州。交涉期间,胶州升级,显然有一定的政治象征意义。
当然,胶州升级不仅有单纯的“军事”意图,经贸的发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即奏折中所说的“繁”。
就在胶州升级的当年,山东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胶济铁路通车(民国版胶志大事记将两事写在一起,称“光绪三十年(1904年),胶济铁路成,升胶州为直隶州”),除了两端的青岛和济南之外,中间比较大的站点还有胶州、潍县、周村等,胶州作为出青岛后的第一个大站(胶志称,胶州为铁路西来首站),商贾流通自然会比以前更为繁华。
实际上,早在胶澳开埠之后,胶州在经济上的特殊性就已经显现出来。《清史稿》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胶州关。”
这里的胶州关,是否人们常说的青岛“胶海关”,暂不确定。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史料中的说的胶州关,更强调当时胶州的区划范围。根据清廷与德国人的商议,“海运进口之货不徵税,若胶州界口运赴内地,徵进口税,惟无海关准单不准出胶州界”,也就是说,胶州区划是征税的分界线,没有完税的货物,只能在胶州范围内流通,不能进入山东内地。在这种情况下,胶州自然“冲繁倍于往昔”。
另外还有一点,青岛开埠之后,胶州仅在咫尺,涉外事务明显增多。如果按照原有体系,胶州为莱州府属州,有事需先报至府(路程超过两百里),然后由府再逐级上报,程序较为冗长。而升级为直隶州之后,有事可直接上报至省,相对便利。民国版胶志中提到的也主要是这个原因。
于是,在诸多因素的促使下,山东巡抚周馥奏请将胶州升级为直隶州,清廷也很快同意。
胶州升级为直隶州,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级别。按照清代制度,州分为直隶州和属州,雍正乾隆之前,属州还可管辖若干的县,但后来都逐渐剥离。到了清代后期,属州视县,直隶州视府,也就是说,由府管辖的州,相当于县级州,直隶布政司的州,相当于府级州。
不过,因为直隶州的面积通常比较小,因此品级相对于知府略低。知府的品级为从四品,直隶州知州品级为正五品,属州知州的品级更低。胶州成为直隶州之后,知州、州同的品级自然也相应提高。
此外,在管辖区域方面。明代和清前期,胶州一直管辖高密、即墨两县,中期后两县由府直管。等到清末胶州升级之后,高密和即墨又重新划到胶州辖下,新成立的胶州直隶州,管辖原胶州、高密和即墨三邑。
之前提到,胶州升级,对山东半岛的区划格局也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当属莱州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