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研究——以京津冀为例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00032
  • 作      者:
    耿立艳,张占福,胡瑞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研究:以京津冀为例》在分析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定量角度对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的相互作用、内在关联性、协同机制、协同程度、协同效率、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证,并提出推进京津冀两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研究:以京津冀为例》突破以往研究局限于国家、省域的层面,运用计量经济学、灰色系统理论、人工智能等的新兴方法,基于协同学、系统动力学、耗散理论,以及耦合协调理论的理论框架,研究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问题,为区域物流业与金融业的研究提供一种崭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展开
精彩书评
提出促进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1.1 物流业发展相关理论
  1.1.1 物流
  1. 物流的起源和发展
  物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20世纪以前,人们对物流活动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并未对其进行科学的概括。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对物流活动进行了总结与升华,系统地提出了物流的概念。从20世纪初到现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物流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物流概念产生、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物流活动只是在美国的局部范围展开,只有少数的人从事物流活动,对物流概念的意见也不统一,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营销学派的实体分配概念。1915年,美国市场营销学者Shaw在Some Problems in Marketing Distribution:Illustrating the Application of a Basic Philosophy of Business一书中就提到了物流一词,并指出市场分销中存在两类活动,一类是创造需求,另一类是物资实体配送,这两类活动是不同的,但是在市场分销中却是互相平衡、互相依赖的(Shaw,1915)。另一种是美国军官Baker在其所著的Military and Munitions Transport(《军队和军需品运输》)一书中,从军事后勤的角度提出的logistics(物流)的概念,认为“与军备的移动与供应有关的战争艺术的分支叫作物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中盟军军事人员、物资、装备的制造供应、战前配置与调运、战中补给与养护等军事后勤活动使得物流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战时积累的大量军事后勤保障理论与实践经验,形成和丰富了物流方面的理论与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在战后被广泛应用到军事以外的其他领域   (邵扬,2009)。
  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分销物流学阶段。分销物流的概念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发展并占据了统治地位,从美国走向了全世界,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物流概念,形成和发展了物流管理学,也形成了物流学派、物流产业和物流领域。著名的美国经营学家Drucker在Fortune(《财富》)上发表了题为“The economy’s dark continent”(《经济的黑色大陆》)一文,他将“物流”比作“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提出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后领域。20世纪60年代,关于后勤管理与商业物流的理论思想开始向加拿大、日本等国传播(杨玉金,2012)。日本在物流经济价值方面的研究更为深入,甚至还组织了“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在美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并且于1958年在《流通技術》(《流通技术》)杂志上刊登了《労働生産性報告33号》(《劳动生产率报告33号》)。20世纪70年代,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第三利润源泉”学说与“物流冰山”学说,他在《流通費》(《流通费》)一书中,把改进物流系统称为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泉”(王国华,2004)。
  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现代物流学阶段。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除了分销领域还包括物资供应、企业生产、企业分销及企业废弃物再生等全领域。大众采用了后勤学派的“物流”概念,但是,这时“物流”的概念更加强调物流活动的集约化、一体化、集成化、信息化和现代化。不单单是军队物资供应调度上的物流问题,还包括企业供、产、销的全范围的物资管理和物流问题,深化发展了军事后勤学的物流概念。
  2. 物流的定义
  物流的产生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延伸。物流包含的活动纷繁多样,加之人们观察、分析、认识物流活动的角度不同,每个国家引入物流概念的时间不同,这导致每个国家对物流内涵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不同。
  1)美国对物流的定义
  1963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概念有了系统的认识,其总结的定义是,“物流是为了计划、执行、控制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及制成品从起源地到消费地有效率地流动而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的集成。这些活动可能包括但不仅限于顾客服务、需求预测、交通、库存控制、物料搬运、订货处理、零件及服务支持、工厂及仓库选址、采购、包装、退货处理、废弃物回收、运输、仓储管理等”(贾玉敏,2014)。1986 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定义进行了修改,将“physical distribution”替换为“logistics”并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进项、去向、内部和外部的移动以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物料回收。”2007年,该协会对物流管理做出了如下解释:“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正向和反向流动与存储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
  2)日本对物流的定义
  日本*初把它翻译成“物的流通”,后来由日本著名学者平原直改为“物流”。1965年,日本政府在文件中正式采用“物流”这个术语。1981年,日本通信综合研究所在编制的《日本物流ハンドブック》(《日本物流手册》)中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转移,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活动”(郁星,2016)。2002年,日本标准学会以日本工业标准的形式,对与物流相关的词汇做出两个明确的定义。第一,将物流定义为物质资料从供应者到需求者进行的时间的、空间的移动过程的活动。一般认为是对包装、输送、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及与此相关的情报等各项功能进行综合管理的活动。在不同的对象领域有特定的不同称呼: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等。第二,将物流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充分满足需要,同时要解决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在此前提下追求高水平地、综合地完成包装、输送、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及相关情报等各项工作,以谋求在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各个领域实现一体化、一元化的经营活动。
  3)欧洲对物流的定义
  1994 年,欧洲物流协会发表的The Language of Logistics(《物流术语》)中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在一个指定的系统内对人员或货物的运输、安排和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此达到特定的目的的一系列活动”(徐勇谋,2003)。
  4)中国对物流的定义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物流”这个词语分别从日本和欧美传入我国,并应用于我国的物资经济领域。2001 年,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对物流领域的主要名词概念都有了明确的定义。其中物流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对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从上面关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于物流概念的阐述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对物流概念的界定是具有一定差异性的,但是其中也包含如下的共同点。
  (1)物流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化大生产、劳动分工,以及产品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的不断进步密切相关。
  (2)物流概念与物流实践活动*早始于军事后勤,但它未被仅仅限定在商业或者军事领域。在公共企业和私人企业的运行和管理过程中,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3)无论是physical distribution,还是logistics,在对物流内涵的讨论中,不同国家都强调“实物的顺畅流动”这一核心内涵。
  (4)物流的核心功能主要有产品运输、产品储存、产品装卸、产品包装、产品流通加工、产品配送及产品售后信息处理等基本内容。
  3. 物流的分类
  基于不同的物流对象、物流目的、物流方向及物流范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标准对物流进行分类(张中强,2008)。
  1)按照物流系统性质分类
  物流可分为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宏观物流是指国民经济范围内、社会再生产各过程之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及国与国之间的物流。微观物流主要是指企业物流,专门研究微观主体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
  2)按照物流组织主体分类
  物流可分为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第五方物流。第一方物流(first party logistics)指卖方,生产者或者供应方组织的物流活动。这些组织的主要业务是生产和供应商品,但为了其自身生产和销售的需要而进行物流网络及设施设备的投资、经营与管理。总的来说,由制造商或生产企业自己完成的物流活动称为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second party logistics)指买方,销售者或流通企业组织的物流活动。这些组织的核心业务是采购并销售商品,为了销售业务需要而投资建设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设备,并进行具体的物流业务运作组织和管理。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不同于买方和卖方,是由专业物流企业组织的物流活动。所谓专业物流企业,是指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一般意义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还应该是独立的、同第一方和第二方物流相比具有明显资源优势的物流公司。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主要是指由咨询公司提供的物流咨询服务。咨询公司应物流公司的要求为其提供物流系统的分析和诊断,或提供物流系统优化和设计方案等(陈姗姗等,2021)。第五方物流(fifth party logistics)指由物流信息服务商提供的物流信息服务。包括提供更大的地理区域内更多的行业、更多的企业供应链物流信息的搜集、设计、整理、分析、开发、集成和推广等(张万学等,2016)。
  3)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分类
  物流可分为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国际物流是指伴随着国际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及其他国际交流发生的物流活动,它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的物的流动。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物流属于区域物流。
  4. 物流的基本功能
  物流的基本功能是指为了有效地达到*终的经济目的,物流活动所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物流活动的有效组合,能够*大限度地发挥物流的总体功能,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赵莉,2013)。
  1)运输
  运输是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功能要素之一,其主要职能是实现物质实体由供应方向需求方的空间移动,克服供需之间的空间距离,创造商品的空间效用。同时,运输是物流的中心环节,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动脉和现代物流产业的支柱,其主要提供产品的转移和临时储存两大功能。
  2)仓储
  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来看,不同类型的产品有不同的产销规律,生产节奏和消费节奏也不可能完全保持一致。仓储可以消除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间间隔,产生时间功效。同时,仓储保管还具有价格调整的功能,防止产品过多导致的价格暴跌或产品短缺造成的价格飞涨,因此,仓储具有以调整供需为目的的时间调整和价格调整的双重功能,协调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3)包装
  包装是在商品输送或保管过程中,为保证商品的价值和形态而从事的物流活动,具有保护物品、便利储存和运输的职能。从功能上看,包装分为运输包装和销售包装,前者的作用在于方便运输、保护物品,后者的作用在于美化商品、促进销售和方便消费。
  4)装卸、搬运
  装卸、搬运是指在物流过程中对货物进行装入、卸出、堆垛、取货、理货分类或完成与之相关的作业。一般来说,装卸侧重于原地的物质移动;而搬运则侧重于有一定距离的活动,装卸、搬运是输送和储存物资过程中必要的物流活动。
  5)配送
  配送是指从物流起点至用户的一种送货形式,配送环节属于支线运输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物流业发展相关理论 1
1.2 金融业发展相关理论 12
1.3 协同学理论 23
1.4 系统动力学理论 28
1.5 耗散理论 37
1.6 耦合协调理论 38
1.7 国内外物流业与金融业研究发展趋势 45
1.8 本章小结 62
第2章 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发展状况 64
2.1 京津冀物流业发展状况 65
2.2 京津冀金融业发展状况 121
2.3 本章小结 151
第3章 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发展关系研究 152
3.1 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互动作用研究 152
3.2 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内在关联性研究 165
3.3 本章小结 190
第4章 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实证研究 192
4.1 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192
4.2 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研究 199
4.3 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耦合协调研究 203
4.4 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效率研究 239
4.5 本章小结 255
第5章 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预测研究 257
5.1 物流业与金融业预测方法 257
5.2 LSSVM-SIWPSO预测方法 264
5.3 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发展趋势预测 277
5.4 本章小结 286
第6章 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288
6.1 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中存在问题 288
6.2 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总体思路与发展对策建议 291
6.3 本章小结 295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296
7.1 总结 296
7.2 展望 298
参考文献 30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