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草原植被土壤对人工修复的响应
0.00     定价 ¥ 18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1164
  • 作      者:
    作者:马红彬//韩丙芳|责编:李迪//付丽娜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以黄土高原丘陵区退化典型草原为对象,基于多年研究与实践,对禁牧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三种退化草地人工修复措施影响下的草地植被、土壤特征进行了全面阐述,主要包括绪论、黄土高原草地类型,人工修复过程中黄土高原丘陵区草原植物群落演替、植物群落特征、种群格局及生态位、土壤种子库特征、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变化、土壤水分特征、草地小气候和植物蒸腾变化,以及不同修复措施下的生态修复效应评价及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等。 本书可供草学、生态学、水土保持学和畜牧学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与生产的广大科技人员和师生参考,还可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草地规划和草地保护政策、实施草地生态恢复的科学依据。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草地分类
1.2.2 人工修复对黄土高原丘陵区草原植被和土壤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3.1 黄土高原草地类型
1.3.2 人工修复对黄土丘陵区草原植被和土壤的影响
1.3.3 黄土丘陵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区概况
1.4.2 试验设计
1.4.3 测定项目及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黄土高原草地类型
2.1 黄土高原草地分类
2.1.1 草地分类和分布
2.1.2 草地类型
2.1.3 草地类型的特点
2.2 黄土高原草地农业系统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人工修复过程中黄土高原丘陵区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3.1 草原植物群落类型划分
3.1.1 植物群落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排序
3.1.2 植物群落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
3.2 草原植被演替序列及特征
3.2.1 封育草地植被演替序列
3.2.2 水平沟植被演替序列
3.2.3 鱼鳞坑植被演替序列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人工修复过程中草原植物群落特征
4.1 物种组成及功能群
4.2 群落数量特征
4.3 群落多样性
4.4 群落稳定性
4.5 群落相似性
4.6 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4.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人工修复过程中草原植物种群格局及生态位
5.1 种群格局特征
5.1.1 主要植物种群分布格局
5.1.2 主要植物种群聚集强度
5.1.3 主要植物种间关系分析
5.2 主要物种生态位特征
5.2.1 主要植物的生态位宽度
5.2.2 主要植物的生态位重叠
5.2.3 生态位重叠系数
5.3 小结
5.3.1 主要种群空间格局变化
5.3.2 主要种群生态位变化
参考文献
第6章 人工修复过程中草原土壤种子库特征
6.1 土壤种子库萌发动态
6.2 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
6.3 土壤种子库大小(密度特征)
6.3.1 不同恢复措施下土壤种子库密度
6.3.2 土壤种子库的垂直分布
6.4 种子库多样性及其与地上植被关系
6.4.1 不同恢复措施下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
6.4.2 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
6.4.3 土壤种子库与土壤特征因子典型对应分析
6.5 小结
6.5.1 恢复措施对土壤种子库萌发动态的影响
6.5.2 恢复措施对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的影响
6.5.3 恢复措施对土壤种子库密度特征的影响
6.5.4 种子库多样性及其与地上植被关系
参考文献
第7章 人工修复过程中草原土壤理化性状变化
7.1 土壤物理性状变化
7.1.1 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维数
7.1.2 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组成之间的关系
7.1.3 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持水量
7.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化
7.2.1 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分布及其评价参数
7.2.2 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分布及其评价参数
7.2.3 土壤团聚体破坏率
7.2.4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
7.3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
7.4 土壤碳氮储量变化
7.4.1 不同措施下土壤C/N变化
7.4.2 不同措施下土壤C、N密度变化
7.4.3 不同措施下土壤C、N储量变化
7.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人工修复过程中草原土壤生物学性状变化
8.1 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
8.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
8.3 土壤酶活性变化
8.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人工修复过程中草原土壤水分特征
9.1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
9.1.1 土壤水分有效性
9.1.2 土壤水分扩散率
9.1.3 土壤导水率
9.1.4 草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
9.2 土壤水分动态及变异
9.2.1 土壤水分季节动态
9.2.2 土壤水分垂直变化
9.2.3 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变化
9.3 水分循环特征
9.3.1 草地降而产流
9.3.2 水平沟对草地径流的拦蓄
9.3.3 拦蓄径流后水平沟土壤水分再分布
9.4 水分平衡特征
9.4.1 土壤水分盈亏评价
9.4.2 土壤水分平衡
9.5 小结
9.5.1 土壤水分有效性
9.5.2 土壤水分扩散率和导水率
9.5.3 土壤水分入渗特性
9.5.4 土壤水分动态和变异
9.5.5 水分循环
9.5.6 土壤水分盈亏评价
9.5.7 土壤水分平衡
参考文献
第10章 人工修复过程中草地小气候和植物蒸腾变化
10.1 草地小气候变化
10.1.1 地上20cm处风速
10.1.2 地上20cm处气温
10.1.3 地上20cm处相对湿度
10.2 地温变化
10.2.1 不同措施下地温变化
10.2.2 不同坡位地温变化
10.3 草地蒸散变化
10.3.1 棵间蒸发
10.3.25 种主要牧草蒸腾速率
10.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 生态修复效应评价
11.1 各修复措施下不同恢复年限土壤质量评价
11.1.1 评价体系构建
11.1.2 不同恢复年限的生态效应评价
11.2 不同修复措施下土壤质量评价
11.2.1 评价体系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