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儒学观念守正创新的文化立场
第一节 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取向
一、文化自信的形成背景
二、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第二节 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第三节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第二章 儒学观念守正创新的理论省思
第一节 儒学观念守正创新的时代际遇
第二节 儒学观念守正创新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传统儒学理论研究的基本进路
第四节 当代儒学创新发展的策略方法
第三章 儒家伦理观念的思想演进与现代转型
第一节 儒家伦理观念的思想渊源——以西周春秋“让”观念类型和起源考察为例
一、守分让上:秩序危机的思想回应
二、让下风范:树立道德权威的需要
三、推敌能让:平等易争的调整手段
四、知贤而让:从尊尊到贤贤的过渡
第二节 儒家伦理观念的义理建构——以先秦儒家礼让观念结构分析为例
一、寄托“政”的关怀
二、重塑“礼”的规范
三、夯实“德”的根基
四、完善“治”的措施
第三节 儒家伦理观念的政治影响——从礼让文化看先秦儒家让国禅让叙述的三重维度
一、成德为务——让国之“让”作为独立的德目而得到称道
二、循制至上——遵循礼制规则评说让国与否的正当性
三、礼仪为基——礼让形式在政治场域的体现和延续
四、道德、制度与礼仪的张力与协调
第四节 儒家伦理观念的当代审视——以传统礼让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例
一、礼让文化传统的历史塑成
二、传统礼让文化的内在结构
三、文化自信指引下的价值转换
四、小结:儒家伦理观念的思想演进与现代转型
第四章 儒家智德思想的哲学诠释与道德意蕴
第一节 儒家智德思想的现实关切——以孔门师徒为政思想的分歧看“智者不惑”为例
一、礼坏现实与正名理想
二、武力攻伐与以德安人
三、得君行道与政治批判
四、仕隐之间的纠结与智者不惑的达成
第二节 儒家智德思想的观念结构——以孔孟“权”观念的类型学分析为例
一、作为道德判断力的“权”
二、“权”的思维结构
三、“权”的运用模式
四、“权”对道德哲学建构的意义
第三节 儒家智德思想的传承路径——以“管仲不死而相桓公”的思想史评注为例
一、孔圣以“仁”评管仲
二、“独尊儒术”前的史事传播
三、汉唐思想家的具体分疏
四、宋学护教立场下的整体诠释
五、解道德之惑的多种方式
第四节 儒家智德思想的德性面向——以道德哲学视野下戴震重“知”哲学体系新诠为例
一、“去愚蔽重知”的追本溯源
二、“事上明理义”的理论指向
三、“疑惑偏差谬”的非认知品格
四、“通情达理”的体知因素
五、“由识进智”的必要跨越
第五章 儒家修身功夫的文化特色与现代借鉴
第一节 儒家修身功夫的派别特色——以《大学》诠释看朱王义理异同为例
一、“内圣”与“外王”
二、“明明德”与“止于至善”
三、道德修养功夫
第二节 儒家修身功夫的比较诠释——以王阳明“事上致良知”的比较哲学解读为例
一、超越佛道:“事上磨炼”优于“静坐”
二、回应朱学:“致良知”重于“讲求节目”
三、心学本色:良知发用的重要特质
四、中西视角:即凡而圣的精神修炼
第三节 儒家修身功夫的现代审视——以“不迁怒”功夫看儒家修身的睿见与盲区为例
一、儒门要义:“无情”还是“约情”
二、修德功夫:克制与涵养
三、古代政治:宣泄与误伤
四、现代审视:传承与补充
第六章 儒家德育资源的时代价值与挖掘运用
第一节 助力思想道德修养——以调适和兼顾人情的儒家智慧为视角
一、儒家人情观的内涵与功能
二、基于调适人情的当代领导者修养
三、善于兼顾人情的当代领导艺术
第二节 滋养现代道德教育——以《论语》教育思想的借鉴意义为例
一、“学”之内涵
二、“学”之目的
三、找寻传统与现代的契合
四、呼唤理性审慎的教育实践
第三节 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基于思想和制度层面的考察
一、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服务基层治理的意义
二、儒学为主体的传统精神文化服务基层文化治理的路径
三、儒学影响下的传统制度文化服务基层制度建设的路径
第七章 儒家文化教育的地方实践与提升策略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地方探索
一、从地方需求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二、从初步经验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三、从提升空间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迫切性
第二节 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水准的理论框架
一、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
二、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三、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四、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保障
第三节 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水准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