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解读学前教育的大转型时代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其过程可谓曲折反复。2010年,是学前教育当代发展史中新一轮发展周期的开 始,10年以来,学前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总量、结构、行业 属性上也经历了急剧变迁,这无疑是学前教育的一个 “大时代”。10 年过去了,放宽历史的视线,总结学前教育21世纪10年代改革历史 的得失,审视过往的来路,探讨未来的去向,已经成为当代学前教育 的重要课题。三年前受朱永新老师委托为 《当代教育改革与创新--学前教育卷》一书组稿,我们选取了2010—2020年这一发展时段作为 “当代切片”,从学前教育公共政策和行业发展、学前教育的新思潮与 新实践、幼儿园管理实践三个层面呈现了当代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创 新,并对21世纪20年代的学前教育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言。学前教育 的变革和转型既有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改革的推动,也 有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改革创新,还有更基层的幼儿园管理者自下而 上的努力以及行业自发秩序的升级和演进。学前教育的创新本身亦具 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公共政策、管理制度的创新,本土新教育 理论、思潮和实践的创新,幼儿园办园形态的创新共同构成了当代学前教育创新图景。
本书力图全面呈现当代学前教育的 “改革与创新交响曲”。在本书写作、编辑的过程中,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多元化是学前教育的应有样态,也是这个行业的魅力和生命力所 在,好的学前教育不应只体现在结构方面的数量统计上,更应该有一 个丰富多元、秩序缤纷、生生不息的学前教育生态。多元化的视角也 必然带来写作与编辑的 “碎片化”挑战,我们意识到学前教育这一本 “大书”当由 “大家”来书写。本书共有五十多位作者参与写作,既 有大学教师、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校的博士生,也有政府的学前教育管理者、犖犌犗组织人员、幼儿园的管理者,以及和学前教育有关 的社会工作者、学前教育企业管理人员;从年龄分布来看,覆盖了从“40后”到“80后”的几代学人。因以上的编辑视角,本书在新话题领域着笔甚多,全书并未按照一本书、一篇大文章的结构模式来追求文本前后的一致性,而是尽可能地保留了每个作者各 自的表述逻辑。这在阅读上会给读者带来一些挑战,需要在此特别说明。
这本书的每个作者 的写作时间都很短,集中在2020年5月至10月。疫情期间,学前教育工作者并不轻松,除了和社会公众一样承受防疫的压力外,专业领域的事务反而更多,给各位作者的时间都很短,我的约稿就是各种 “插队”,对各位师友赐稿的感激之情, 无以言表!面对这样一个急速变迁的转型时代,身处行业其中的人不免有 “轻舟已过万重山” 之感,往往难以建立起稳定的行业认知。学前教育的10年代刚刚过去,我们和这个时代的距 离仍然没有拉开,因此很多评价和论断难免偏颇,多有冒险的成分。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的 写作算是对10年代的总结的开始,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丰富的视角和理论出现。我 个人虽以企业管理者的角色在学前领域工作了近20年,但在大多数专业话题上仍然是个外行,愿将本书作为一种尝试,藉此与大家一起将学前教育新时代的重大公共议题讨论引向深入。不足之处,敬请师友批评指正!
感谢朱永新老师的信任。我们在步入早期阅读领域之初,曾去苏州拜会朱老师。朱老师对阅读的见解言犹在耳,朱老师推动教育进步的声音 和行动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模范。感谢冯晓霞老师,六年前协助冯老师编辑 《中国教育改革史:学前教育卷》,收获良多,得以建立学前教育发展的宏观视野,才能斗胆参与本书的组稿工作。特别感谢唐淑、李季湄、虞永平三位前辈老师赐稿,感谢成都市第五幼儿园闵艳莉园长、银川市一幼张欣园长、兰州石化幼教中心张颖光主任、无锡新吴区江溪幼儿园张绿枝园长、深圳市梅林一村幼儿园姚艺园长、北京市东华门幼儿园彭迎春园长、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崔利玲园长、北京市海淀新区恩济家园幼儿园成勇园长、南京市长江路幼儿园李铭园长、小橡树幼儿园创始人王甘老师为本书的选题贡献思路。感谢浙江大学吴华老师、幼师口袋李砚君女士、蓝橡资本宁柏宇先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帮助。感谢同事冉甜,本书繁重的编务基本由她一人完成。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王雪颖老师,她的温和、坚定、包容,给了我足够的空间,没有因为我的一再拖延而放弃,致使本书终能出版。
轰轰烈烈的学前教育10年代过 去了,20年代的学前教育又将走向何方?中国学前教育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学前教 育的版图需要持续创新,未来如何?相信答案不仅在于专家的建言,管理者的决策,更在于学前教育基层工作者的选择与实践。在这阳光与阴影交织,成就与问题并存的时代,希冀与学前教育同仁道业共爱,风雨前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