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青海草地地-气CO2通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系统梳理了典型地区植被碳吸收和土壤呼吸碳排放速率、地-气C02净交换量(碳通量)和水热通量交换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在此基础上估算了青海不同高寒草地类型的碳汇强度,并提出了高寒草地碳增汇管理的技术措施。
全书共分8章。第一章和第二章系统介绍了地一气能量、物质交换的基础理论、通量观测方法及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并系统地阐述了通量数据的插补、订正及解析。第三章介绍了青海草地气候、植被、土壤分布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可能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第四章简单展示了陆地生态系统地表通量研究进展,并联系青藏高原介绍了高寒草地地表通量研究状况。第五章以青海高寒草地典型区微气象-涡度相关法水、热、碳通量监测站为主,论述了这些站点CO2通量观测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动态特征及其影响过程与机制。考虑到地-气常通量层CO2交换量除受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外,很大程度上还受生态系统呼吸影响。第六章在现有观测的基础上,阐述了祁连山地、三江源区不同研究者对植被碳吸收和土壤呼吸碳排放通量观测的研究结果,以及环境要素的影响机制。第七章阐述了几个主要站点对地表能量交换与平衡观测研究的结果,也参考其他学者对青藏高原地表水热通量的研究进展及结果,论述了水热通量的分布特征和周期振荡等。第八章在解析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认证、青海高寒草地碳汇强度、典型区碳贮存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青海草地增汇减排管理的技术措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