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青海高寒草地地表水热碳通量时空变化及碳增汇对策(精)
0.00     定价 ¥ 9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1639905
  • 作      者:
    作者:李英年//张法伟//王军邦//张翔|责编:徐定娜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围绕青海草地地-气CO2通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系统梳理了典型地区植被碳吸收和土壤呼吸碳排放速率、地-气C02净交换量(碳通量)和水热通量交换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在此基础上估算了青海不同高寒草地类型的碳汇强度,并提出了高寒草地碳增汇管理的技术措施。 全书共分8章。第一章和第二章系统介绍了地一气能量、物质交换的基础理论、通量观测方法及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并系统地阐述了通量数据的插补、订正及解析。第三章介绍了青海草地气候、植被、土壤分布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可能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第四章简单展示了陆地生态系统地表通量研究进展,并联系青藏高原介绍了高寒草地地表通量研究状况。第五章以青海高寒草地典型区微气象-涡度相关法水、热、碳通量监测站为主,论述了这些站点CO2通量观测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动态特征及其影响过程与机制。考虑到地-气常通量层CO2交换量除受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外,很大程度上还受生态系统呼吸影响。第六章在现有观测的基础上,阐述了祁连山地、三江源区不同研究者对植被碳吸收和土壤呼吸碳排放通量观测的研究结果,以及环境要素的影响机制。第七章阐述了几个主要站点对地表能量交换与平衡观测研究的结果,也参考其他学者对青藏高原地表水热通量的研究进展及结果,论述了水热通量的分布特征和周期振荡等。第八章在解析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认证、青海高寒草地碳汇强度、典型区碳贮存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青海草地增汇减排管理的技术措施。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生态系统地表水、热、碳通量及交换过程
第一节 土壤-植被-大气水、热、碳循环过程
第二节 生态系统能量循环与传输
第三节 全球变化下碳循环、碳平衡的科学研究问题
第二章 生态系统地表水、热、碳通量测定与数据质量控制
第一节 生态系统能量通量测定方法与技术
第二节 生态系统地-气碳通量测定方法与技术
第三节 土壤碳呼吸排放通量测定方法与技术
第四节 涡度相关法水、热、碳通量观测的基本原理
第五节 涡度相关法缺失数据的插补与订正
第六节 观测系统的能量平衡闭合程度评价
第三章 青海草地气候、植被、土壤基本状况
第一节 青海地理、地形地貌
第二节 青海草地及植被类型
第三节 青海草地土壤状况
第四节 青海天气与气候
第四章 陆地生态系统地表水热碳通量研究状况
第一节 地-气界面能量通量观测研究进展
第二节 地-气界面CO2通量观测研究进展
第五章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地-气CO2通量观测研究
第一节 祁连山海北高寒矮嵩草草甸
第二节 祁连山海北藏嵩草+帕米尔苔草泥炭湿地
第三节 祁连山海北金露梅灌丛
第四节 祁连山刚察瓦颜山沼泽草甸
第五节 祁连山海晏西北针茅+矮嵩草草甸草原
第六节 三江源玉树隆宝藏嵩草沼泽草甸
第七节 祁连山海北主要植被群落NEE对比
第八节 三江源高寒草甸区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
第九节 天然草地NEE与环境控制机制
第十节 人工草地NEE变化的环境控制机制
第六章 青海高寒草甸植被/土壤呼吸排放通量监测及碳周转
第一节 关于植被/土壤呼吸排放说明
第二节 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冬季放牧草场及放牧强度下植被/土壤CO2呼吸排放
第三节 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夏季放牧草场放牧强度下植被/土壤CO2呼吸排放
第四节 祁连山海北金露梅高寒灌丛植被/土壤CO2呼吸排放
第五节 祁连山疏勒河上游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土壤CO2呼吸排放
第六节 三江源高寒草地不同退化阶段植被/土壤CO2呼吸排放
第七节 三江源高寒草甸区人工建植草地植被/土壤CO2呼吸排放
第八节 环境要素对高寒草地植被/土壤CO2呼吸排放的影响机制及不确定性
第九节 青海草地植被/土壤碳素转移、周转与消耗
第七章 青海典型高寒草地地表水、热交换与能量平衡
第一节 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
第二节 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地区下垫面能量平衡
第三节 三江源区域水热交换的特征
第四节 三江源区人工和退化草地能量平衡变化特征
第五节 三江源区不同覆盖度草地的水热通量交换特征
第六节 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的年际时空变化及周期性
第八章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认证及青海高寒草地CO2减排增汇管理
第一节 全球陆地及青海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状况
第二节 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机制及其固碳增汇的认证
第三节 陆地生态系统区域碳增汇减排的可行性
第四节 青海高寒草地碳汇能力与潜力
第五节 青海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存在的问题及减排增汇管理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