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界定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西南地区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流空间”及空间网络结构论
2.1.2 城镇化相关理论
2.1.3 新经济地理理论
2.1.4 县域经济增长理论
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交通网络的研究
2.2.2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
2.2.3 县域经济发展相关研究
2.2.4 经济增长空间效应相关研究
2.3 小结与述评
3 理论框架与模型
3.1 理论框架
3.1.1 交通网络、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增长的“三角”关系
3.1.2 作用机理
3.1.3 市场与政府作用
3.2 基本模型和扩展模型
3.2.1 基本模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
3.2.2 扩展模型:交通网络、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4 西南地区交通网络、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空间耦合特征
4.1 现状分析
4.1.1 交通网络发展现状与可达性
4.1.2 西南地区城镇化发展特征
4.1.3 西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4.2 基于交通网络的西南地区城镇结构体系
4.2.1 网络分析方法
4.2.2 交通网络统计特征
4.2.3 基于交通网络的城镇空间结构
4.2.4 基于交通网络的县域体系层次分布
4.3 交通网络、城镇化与西南地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布特征
4.3.1 基于特征椭圆的西南地区交通网络、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空间分布特征
4.3.2 交通网络、城镇化与西南地区县域经济空间耦合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交通网络、城镇化与西南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5.1 模型、权重及数据来源
5.1.1 模型设定
5.1.2 空间权重构建
5.1.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5.2 实证分析
5.2.1 空间相关性检验
5.2.2 回归结果
5.2.3 稳健性检验
5.3 空间溢出效应与贫困集聚
5.4 本章小结
6 交通网络、城镇化与西南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异质性
6.1 基本模型及数据来源
6.1.1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
6.1.2 数据来源
6.2 西南地区空间异质性格局
6.2.1 热点分析
6.2.2 局部莫兰指数与LISA图分析
6.2.3 贫困县的空间异质性格局
6.3 实证分析
6.3.1 回归结果
6.3.2 连片贫困区异质性结果分析
6.3.3 西南地区异质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6.3.4 门槛特征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结论
7.1.1 关于“交通网络-城镇化-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结论
7.1.2 西南地区交通网络、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存在空间耦合特征
7.1.3 西南地区县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
7.1.4 西南地区县域经济增长存在空间异质性和门槛特征
7.2 对策建议
7.2.1 发挥交通网络基础作用,构建空间平衡机制
7.2.2 推进县域城镇化的引导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集聚
7.2.3 发挥多中心增长极的带动作用,优化城镇结构体系
7.2.4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做大做强经济发展实力
7.2.5 提高劳动力水平的创新作用,建立可持续人才发展机制
7.2.6 发挥政府主体作用,聚焦县域脱贫攻坚
7.2.7 提高城市群互联互通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