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1949年,通货膨胀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在“刺激与反应”的框架下,以微观经济主体中的企业家和民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应对通货膨胀的心理变化和行为选择;以时间为序,分别探讨不同时期各主体的心理特点。物价快速上涨刺激着他们的情绪和心态,从而使其预期和行为发生改变,无论企业家还是民众都在积极寻找对冲措施。虽然同受物价冲击,但是各个经济主体在财富实力、知识结构、社会资本和预判能力等方面差异显著,这导致了他们应对通货膨胀风险和实现资产保值的方式不同、效果迥异。
本书以史学研究为主,注重心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学科的整合,以期在推动民国物价史研究的同时,亦能促进社会心理学在经济史研究中的运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