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界
媚俗、自负与意义的焦虑
——如何进入文学经典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日本女性叙事
——以加世纪20—30年代的作品为中心
“后阳台”:张爱玲小说的底层女性生存空间解读
文化危急时刻的侦探形象再造
——以晚清小说中的“福尔摩斯”为中心
“探路者”的启示意义
——回顾华忱之的治学之道与现代文学研究
非精英的“他者”叙事:受困于两个世界的赛珍珠
“大文学”视野
经济视角与蹇先艾的贵州乡土小说
海报参与文学生活建构的媒介化进路与表征
现代知识分子的“着装”:生命体验与文化身份
——《吴宓日记》中的“长袍”与“拐杖”意象
早期四川话剧的文化形态:民族文艺的孕化和实践
从“无底潭”到“情都”:大理“蝴蝶泉”的多重文本与景观呈现
新闻文体与严独鹤的通俗短篇小说
论胡适文学革命的语言学起点
——以《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为中心
鲁迅专题研究
戏剧影视作品中的鲁迅形象与“后鲁迅时代”
作为意识形态的古文
——论周氏兄弟对古文的批判及其现代文章观的建立
动态自我与本己化书写:鲁迅《过客》、《墓碣文》再阐释
分裂的“本源”
——鲁迅《野草》新探
文学档案
吴宓编译《(红楼梦)哑剧》考述
《孔雀胆》版本变迁探析
民国文学研究
于别体中蕴涵新声:《雪鸿泪史》的情感表达机制探究
“南渡”中吴宓与顾亭林的隔代契合及其现实抉择
老舍的延安聚谈及其延安书写
高深:一位重新被打捞的沦陷区时期的青年作家
“过渡时代”的文学
——20世纪20年代马修·阿诺德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
小镇青年与新文学
——“未名四杰”早期经历的考察
南国社、南国艺术学院时期的文人面貌及其之后的文艺左转
——以田汉、陈白尘、郑君里为主要考察对象
共和国文学研究
论建国语境下当代文学的内在主动性
第一届“青春诗会”研究
港澳台暨海外汉学研究
论日本“汉学”家伊藤敬一的“老舍学”
台港暨海外学者文学史著作中的郭沫若、茅盾书写
自传性:嵌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内在特质
——传记批评视阈下的布拉格汉学研究
论木山英雄的旧体诗研究
——以《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为中心
著述·综述
抗战文学的再认识与研究的新开拓
——2019年“抗战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编后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