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概念与理论
一、缘起:《神义论》
二、《神义论》的论证:最好世界和可能世界的提出
三、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概念特征
四、可能世界与文学的首度联系
第二章 沃尔夫、鲍姆加登与可能世界理论
一、沃尔夫与莱布尼茨及可能世界理论
二、鲍姆加登关于诗的虚构问题与可能世界理论
三、鲍姆加登关于诗的定义与可能世界理论
四、鲍姆加登《美学》与可能世界理论
第三章 莱比锡派、苏黎世派与可能世界理论
一、戈特舍德与可能世界理论
二、苏黎世派:瑞士诗学与可能世界诗学的建构
三、瑞士诗学对诗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关系的探索
四、瑞士诗学:可能世界诗学与语言学初步联系
五、可能世界诗学的成就与不足
第四章 “文学类比世界”:文学隐喻的渊源与形成
一、“文学类比世界”隐喻的重要特征
二、思想渊源:《创世记》与《蒂迈欧篇》
三、世界与诗:“文学类比世界”隐喻的孕育
四、“文学类比世界”隐喻的最终形成:诗人与上帝
第五章 “文学类比世界”:文学隐喻传统的演变与发展
一、16—18世纪:为诗辩护
二、18世纪:可能世界理论与转向理论建构
三、18—19世纪:从“创造论”到“为艺术而艺术”
四、20—21世纪:文学自治性与可能世界诗学的重新崛起
第六章 逻辑学、哲学视野中的可能世界理论
一、模态逻辑与可能世界
二、克里普克、大卫·刘易斯与可能世界语义学
三、作为逻辑哲学的“可能世界”概念的定义问题
四、可能世界本体论问题
五、可能世界的个体跨界识别与本质主义问题
第七章 可能世界理论:介入文学研究
一、逻辑哲学家的运用:虚构与真
二、文学学者的动机与运用:克服结构主义危机与文学虚构研究
三、跨学科交流面临的问题:逻辑可能世界与虚构世界
第八章 作为特殊可能世界的虚构世界
一、作为可能世界的虚构世界
二、虚构世界的特殊性
三、虚构文本与虚构世界
第九章 文学虚构世界的构成、结构和叙事模态
一、虚构世界的构成:人物与其他因素
二、虚构世界内部模态结构:双重嵌入式
三、虚构世界的叙事模态:冲突与故事情节
四、虚构世界认证与饱和密度
第十章 文学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一、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模仿与平行关系
二、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通达可及关系
三、虚构世界的跨界关系与识别
四、跨界的主体:作者与读者
第十一章 文学虚构世界的类型与体裁理论
一、托多罗夫与特蕾尔的奇幻文学类型
二、迈特尔的小说虚构世界类型与体裁理论
三、瑞恩的虚构世界类型与体裁理论
四、多勒泽尔的叙事虚构世界类型
第十二章 后现代主义虚构作品与可能世界:挑战与发展
一、后现代主义与可能世界理论
二、后现代主义虚构世界对经典虚构世界的改写与反叛
三、后现代主义虚构世界的主要特征及其策略和手段
四、后现代主义历史虚构世界及对历史叙事的挑战
五、可能世界框架下的虚构叙事与历史叙事
第十三章 文学可能世界研究的反思与问题
一、两个时期的文学可能世界研究的比较与总结
二、文学可能世界研究的一体化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可能世界”概念的价值维度及其新阐释
四、“可能世界”概念的想象维度及其新阐释
五、“可能世界”概念的语言维度及其新阐释
第十四章 重构文学可能世界理论:作为一种文学本体论
一、作为一种文学本体论
二、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论
三、作为一种文学阅读和批评方法
四、作为一种文学创作论
五、作为一种文学史观
六、可能世界理论与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文学理论
第十五章 境与世界:中西文论比较中的“世界”因素
一、中西世界观、宇宙观的比较
二、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意境”范畴与世界观念
三、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异”、“奇”、“怪”范畴与异世界观念
四、中西文论比较中的“世界”因素的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