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场独立—场依存
1.1 场独立—场依存的认知风格
1.2 场独立—场依存的评估方法
1.3 心理分化的成因
1.4 场独立—场依存: 能力还是风格?
1.5 场独立—场依存与工作记忆
1.6 场独立—场依存与计算机模拟教学
1.7 场独立—场依存的可塑性
1.8 本章小结
2 分析型认知风格
2.1 分析型认知风格: 反思和分析的倾向性
2.2 双加工理论和双系统理论
2.3 认知能力与分析型认知风格
2.4 分析型认知风格的测量方式
2.5 分析型认知风格与超自然信念
2.6 分析型认知风格与阴谋论、爱情论
2.7 分析型认知风格与道德
2.8 分析型认知风格与创造力
2.9 分析型认知风格与手机使用
2.10 分析型认知风格的塑造
2.11 本章小结
3 自我效能感
3.1 自我效能感与动机
3.2 自我效能感的评估
3.3 自我效能感与个人成就
3.4 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关系
3.5 自我效能感与身心健康
3.6 自我效能感的来源
3.7 自我效能感的改善
3.8 本章小结
4 气质性乐观
4.1 气质性乐观是什么
4.2 气质性乐观的评估方式
4.3 气质性乐观与五因素人格
4.4 气质性乐观的认知偏好
4.5 气质性乐观与健康
4.6 气质性乐观与亲密关系
4.7 气质性乐观的负面效应
4.8 气质性乐观的来源
4.9 乐观可以改善吗
4.10 本章小结
5 希望
5.1 希望是什么
5.2 希望理论
5.3 希望的评估方式
5.4 希望、气质性乐观与自我效能感
5.5 希望是好东西,它到底好在哪里
5.6 希望的来源
5.7 塑造希望
5.8 本章小结
6 解释风格
6.1 习得性无助
6.2 归因理论的启示
6.3 修正后的习得性无助理论
6.4 解释风格的评估方式
6.5 解释风格与抑郁
6.6 解释风格与学业成就
6.7 解释风格与身体健康
6.8 解释风格的来源
6.9 解释风格的改变
6.10 本章小结
7 内隐理论
7.1 仍从习得性无助说起: 德韦克的新解释
7.2 实体论者和渐变论者的心理模型
7.3 内隐理论的测量与评估
7.4 智力内隐理论、目标和无助感
7.5 人格内隐理论和社会判断
7.6 兴趣内隐理论和“三分钟热度”
7.7 内隐理论的起源与改变
7.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