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创造力研究(精)
0.00     定价 ¥ 9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2587804
  • 作      者:
    作者:石磊|责编:盛东亮//钟志芳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是我国不断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命题。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机构开展了关于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创造力的相关研究,对一部分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科技竞赛获奖者的创造力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书是相关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凝练和扩展。全书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研究背景;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第三章为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第四章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发展情况分析;第五章为基于量化研究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第六章为基于访谈等方式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七章为促进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发展的建议及国际经验借鉴。 本书可为从事青少年教育研究的学者、教育者、相关政府部门管理者以及青少年家长提供借鉴。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关注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内涵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一、独特性
二、延续性
三、代表性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创造力研究理论与实践
一、创造力的定义
二、文献综述
三、与后备人才培养相关的追踪实践
第二节 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业负担过重,重陈述性知识,轻程序性知识的获得
二、思维培养方法单一,重逻辑思维,轻创造性思维培养
三、学习压力过大,重学业指标,对幸福感受关注不足
四、部分学校环境沉闷,竞争氛围浓,人本自由的文化氛围弱
第三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设计及方法
第三节 创造力评价工具说明
第四章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节 统计数据的获得
第二节 早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发展情况
一、2004年后青少年科技竞赛参与人数大幅上升
二、女性参赛者性别比例明显低于男性
三、参赛者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
四、参赛者目前生活的国家/地区分布
五、在可统计的数据中八成以上参赛者获得博士学位
六、在可统计的数据中七成以上参赛者在高校与科研院所就业
七、在可统计的数据中七成以上参赛者当前工作领域与参赛学科一致
第五章 基于量化研究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数据的采集
第二节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主要特征
一、参赛组的基本情况
二、参赛组个人层面特征
第三节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创造力效能性指标评价分析
一、创造力核心指标分层回归分析
二、高校层次分层回归分析
三、学业成绩分层回归分析
四、学生竞赛获奖成绩分层回归分析
第四节 创造力表现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
二、家庭层面的影响因素
三、学校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
四、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
五、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第五节 创造力核心要素、学业动机与成就的差异性分析
一、参赛组与对照组在创造力的流畅性与独特性方面显著不同
二、参赛组与对照组在动机上显著不同
三、参赛组与对照组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业成绩差异不显著
第六节 关键效能性指标的多元影响因素分析
一、是否参赛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创造力独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创造力流畅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七节 基于调查研究的小结
第六章 基于访谈等方式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个体因素
一、探索精神
二、自我激励
三、社会责任
第二节 影响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家庭环境
一、榜样型家庭成员
二、宽松的家庭氛围
第三节 影响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一、宏观政策
二、创新氛围
三、基础教育
四、多元文化
第七章 促进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发展的建议及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加强科学教育的制度设计与资金配套
一、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协同,提升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二、稳定教育经费投入,加大科学教育支出
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重视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现象
第二节 营造包容和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一、建构包容的社会支持网络
二、开展丰富的公民科学活动
三、鼓励更多女性参与科学技术活动
第三节 重视学校教育中的创造力水平发展
一、重视科学教育研究,运用研究成果指导科学教育实践
二、坚持因材施教,关注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不充分”现象
三、开发有利于学校层面操作的创造力评价工具
四、客观认识创造力与学科成绩的关系
五、提供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综合能力课程体系
六、重视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的发展
第四节 促进家庭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
一、保护和鼓励青少年的好奇心
二、培养独立性和探索精神
三、营造理解包容的家庭氛围
四、鼓励参与更多体育运动
附录A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创造力调查问卷样题及其部分维度说明
量表编制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