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理论逻辑与实践基础
第一章 国际产能合作的出场语境
第一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产生与发展背景及中国新思维
一、国际产能合作的产生与发展背景
二、中国新思维
第二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内涵和相关概念界定
一、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内涵
二、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中国逻辑及价值取向
一、国际产能合作产生的理论逻辑
二、“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理念
三、国际产能合作的战略构想
四、国际产能合作的实施路径
五、“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价值取向
第二章 国际产能合作的经济理性
第一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经济理论溯源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产能合作
二、要素禀赋理论与国际产能合作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产能合作
四、投资发展路径理论与国际产能合作
五、垄断优势理论与国际产能合作
六、雁行模式与国际产能合作
七、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国际产能合作
八、两轨六步法与国际产能合作
第二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动因分析
一、从“三种压力”到“三种转变”
二、从“产品输出”到“资产输出”
三、从“产能优势”到“市场优势”
四、从“产品买卖”到“合作共赢”
五、从“宏观调控”到“微观共享”
六、从“技术依赖”到“核心技术创新突破”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下国际产能合作的运行机制
一、加强协调沟通机制建设
二、促进共生利益融合机制建设
三、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建设
四、促进防范保护机制建设
第三章 国际产能合作的共生逻辑
第一节 共生理论与方法
一、共生理论的提出背景
二、共生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共生理论中要素参与者以及共生逻辑
第二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共生机制
一、共生机制内涵以及组成部分
二、国际产能合作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境
三、共生机制在国际产能合作中的应用
第三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共生模式与演化趋势
一、国际产能合作的共生模式案例分析
二、国际产能合作演化趋势
第四章 国际产能合作的现实选择
第一节 中国重点行业布局分析
一、钢铁
二、有色金属行业
三、电力行业
四、能源资源行业
五、建材行业
六、化工行业
七、轻纺行业
八、汽车行业
九、通信行业
十、农业
十一、工程机械
十二、航天航空
十三、船舶和海洋工程
第二节 中国式输出与大国市场战略及其困境
一、中国式输出
二、大国市场战略
三、“一带一路”发展困境
四、实践路径
第二篇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
第五章 国际产能合作的耦合机制
第一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时空耦合
一、与主要国家产能合作的时间耦合
二、与主要国家产能合作的空间选择
第二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界域耦合
一、界域产能合作的意义
二、界域耦合的表现
第三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效应耦合
一、经济效应耦合
二、创新效应耦合
第六章 重点国家的区域特征识别
第一节 区域特征识别要素与指标体系
一、区域特征识别的要素
二、区域特征识别的指标体系
三、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第二节 “主轴”国家区域特征识别
一、东南亚地区特征识别
二、中亚地区特征识别
三、南亚地区特征识别
四、东亚地区特征识别
五、俄罗斯特征识别
第三节 “西翼”国家区域特征识别
一、非洲地区特征识别
二、中东欧地区特征识别
三、中东地区特征识别
第四节 “东翼”国家区域特征识别
一、发展能力的影响指标分析
二、配置能力的影响指标分析
三、开放能力的影响指标分析
四、营商环境的影响指标分析
第七章 重点产业的边界特征识别
第一节 边界特征识别要素与指标体系
一、边界特征识别的要素
二、边界特征识别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 基础行业
一、钢铁行业
二、有色金属
三、建材
四、电力
五、能源
第三节 轻化工业
一、化工
二、轻纺业
第四节 其他重点行业
一、通信行业
二、汽车行业
三、工程机械行业
四、航空航天
五、船舶海洋工程行业
六、铁路
第八章 国际产能合作的经济效应测度与界域耦合
第一节 创造性转移的效应测度
一、GDP增长效应
二、双边贸易额增长效应
三、投资增长效应
第二节 新经济空间的效应测度
一、产业空间转移效应
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