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筆者的博士學位論文,以明末清初遺民僧澹歸及其詩歌為研究對象。之所以選取這個題目,最初是為澹歸“集毁譽於一身”的後世評價所吸引。一位明末清初的遺民僧,何以在出家前後遭遇如此迥然兩端的評價,他究竟有怎樣的遭際,有著怎樣的心路歷程?對他大加讚賞和批評詈骂的人們,又各有怎樣的立場和出發點,評價的話語情境如何?
從生活的時代看,澹歸生於萬曆四十二年(1614),卒於康熙十九年(1680),六十七年的人生貫穿於明末清初這一改朝换代的動亂時期。在鼎革的特殊時空背景下,澹歸的生存狀態既是當時士人心態的折射與縮略,又具有鲜明的個體特徵。士人而僧人,僧人兼遣民,身份的複雜、思想行為的特出,使其成為在當時及後世皆頗具争議的人物。人物評價影響作品研究,因其出家後廣泛交接,多有應酬之作,因此備受批評,其至今詩文尚未得到全面系統的研究。其實,澹歸詩文無論在思想内容、藝術手法還是後世影響上,都有不容小觑的價值。因此,本書嘗試客觀、動態地描述澹歸的行為及心態,挖掘其詩歌的藝術性和文學價值。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