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戒日而东
大凡史上的英雄人物,历来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并不断演绎成为千古传奇。大唐帝国的开国功臣李世民,就是以一位传奇的英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千年后的今天,李世民仍是妇孺皆知的历史传奇。
《唐书·礼乐志》记载,隋朝末年,由于军阀势力的割据,致使经济衰败,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各地百姓怨声载道,纷纷举兵反隋,这种反隋势力很快就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战争。然而,战争毕竟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人心厌乱思定,天下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业七年(611),隋炀帝杨广为了出兵征讨高句丽,以河东的涿郡和山东的东莱为军事基地,在全国调兵征粮,致使“耕稼失时,田畴多荒”“谷价踊贵……米斗直数百钱”,民不聊生。再加上水旱等自然灾害,各地人民相继起义反抗隋朝统治。如:
山东邹平人王薄聚众起义;
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翟让起义;
……
还有河间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迁居马邑(今山西朔州)的刘武周也率兵举起了讨伐隋朝的义旗。这个刘武周啊,野心还是比较大的,甚至还想在中原称帝。当然,这和他依附北方的突厥有关,因为当时突厥的势力非常强大,刘武周就想借助突厥这股力量“率军南向以争天下”。很快,刘武周就占据了充足食粮和库绢的晋阳,接着又攻陷河东大部地区,进逼关中。眼看着皇帝美梦就要成功了。谁知却出了状况,因为这个刘武周,他是以虏掠百姓的财富为目的,你想想,就这点儿觉悟,哪能有百姓支持啊?因此,刘武周在山西并汾一带并没有取得当地地主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他的统治基础并不牢固,反抗者众多。其中,有一个叫李世民的就是他的克星。 620年,素有文才武略的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刚建立的大唐政权。军民同欢,百姓相拥,河东士庶歌舞于道,军中之人用旧曲填新词,即“秦王破阵”之曲。为了表现破阵士兵的酣畅淋漓,歌咏君臣齐心的丰功伟绩,李世民还专门请人绘制破阵乐图,并请当时精通音乐的起居郎吕才加工编制音乐。
吕才这个人,博州清平(今山东聊城)人氏,出身寒门,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尤其擅长乐律。他不但能作曲会编舞,而且擅长弹琴。因为有一技之长,所以他在公卿中间比较有名气,当时人称他是“聪明多能,眼所未见,耳所未闻,一闻一见,皆达其妙,尤长于声乐。”当吕才奉命制作《秦王破阵乐》曲子时,为了表达秦王破阵时的雄壮场面,他就特意在原有的曲调中糅进了龟兹的音调,从而使得乐曲变得婉转而动听、高昂而极具号召力。
当吕才把《秦王破阵乐》曲子谱出来送给李世民时,李世民非常满意,随即又皱起了眉头,为什么呢?原来啊,吕才呈现给李世民的只有曲子没有填词,这哪能行啊?怎么也得填上鼓舞人心的曲词吧?李世民把填词的任务交给了大唐的朝中大员。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药等这些具有文学奇才的官员自然都参与其中,他们竭尽奇思妙想,可谓引经据典,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取《左传》中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及丰财的意思,阐述艺文雅音之政教抱负。当这些朝中官员把最终的定稿呈给李世民时,李世民高兴地说:“太好了!立意高深,意境深远啊!干脆把《秦王破阵乐》就叫《七德舞》得了。”
就这样,《秦王破阵乐》成了《七德舞》,并且很快进入排练阶段。然而,由于《七德舞》气势宏大,皇家乐队人手不够,不足以表现该曲的精妙绝伦。李世民一声令下:从全国有名的乐坊选拔演员。于是,全国的乐坊开始忙活了,经过了严格的层层筛选,终于,一百二十名男乐工闪亮登场。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