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路面、屋顶,发热、发烫,而室内因遮挡阳光备受人们青睐,城区密布的建筑物墙体,贴满用于防水的白的、红的、黄的等各色瓷砖,在烈日下闪闪发光。铁城的居民们感受着炎热,根据多年生活经验比较热的程度,去年、前年、从前……他们翻出过去的日子,将往年夏季的炎热程度描述一番,再送回记忆中去,坦然接受着眼前的一切,并不觉得煎熬。而有节气标注的大暑来临,会被人们淡然接受。
所有铁城人都熟知铁城的秉性。
尽管这座城市的前身只是长江下游的一座小小渔村,但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为它注入城市基因。日复一日间它具有了城市属性,与渔村区别开,并且逐渐拥有了作为城市的历史。
铁城的夏季,属于酷暑的日子长而难耐,闷热与潮湿并存。夏季又是河流汛期来临的季节,倾心长江的这片土地,遍布的河流与湖泊在烈日下收敛,忐忑不安地等待汛期的光顾,随时预备着在暴雨中饱满。
同时,由于位于长江下游湖积、冲积平原区下段,在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气流。天气炎热,微风弥足珍贵,尽管雨水充足,但日照也毫不逊色,而两者之间毫无抗衡之意。
路志平的父母住在城南百花园小区。百平米的花园洋房,装潢不甚考究却很到位,中央空调、地暖、集成灶……客厅电视背景墙上贴着现代中式壁纸,却被完全覆盖了。覆盖壁纸的是地图。经过过塑裱贴的地图,包括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本市地形图以及本市行政地图。在本市地形图上,铁城总体的地势一览无余。平坦,略有北高南低之势,丘陵与平原呈不规则锯齿状作东北一西南向分布。丘陵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向东向北延伸至江苏。背景墙上,与本市地形图毗邻的是一张本市行政地图。这两张地图幅面旗鼓相当,占据了电视背景墙的主要墙面,而比例尺更小的世界地图与中国地图在墙角盘踞。本市地图在整面墙的布局中如此抢眼,是路志平的父亲路向东的主张。这个主意,令路向东的孙子波波不以为然,被路志平妥慎采纳。
路向东常常面对这面墙壁伫立,而他的目光在地图间流转,偶尔他还会伫立在窗前。他的目光始终在寻找,这座城市的每个方向和区域都被他在内心一一对应,并且将记忆反复堆砌。在地图上,路向东在自家所处的位置上标注了大大的红色的圆圈,包括他们曾经的住址,都标有家庭的痕迹,是被怀念的、无法遗忘的、曾经的家。在地图上,路向东仔仔细细地贴上家庭的标志,包括家属院。他不会交给别人去做这件事,从那圆圈的布局,也可以看出这座城市的扩张,路向东是这座城市最早的定居者之一,他从老市区搬往新市区。
后来,路向东的孙子波波擅自做主,将圆圈改换成红色的心形图案。作为祖父的路向东,难得依许了孙子。但这并没有削减他对孙子的训斥,在这位祖父的眼中,孙子波波虽然是位在读博士,却痴迷电子产品,穿着打扮不伦不类。偶尔,路向东看到波波的电脑页面上会出现女性图片,漂亮的、暴露的……无一例外让他忧心忡忡,一方面针对自己的孙子,一方面针对那些举止佻□的女子。他关注电视里的《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看不惯一些社会现象,尤其是当代人的穿着,而波波偏偏是践行者。
5年前,市区辖县扩增,铁城版图扩大,波波及时帮路向东更换了新的地图。新的地图更换后,路向东注视地图的时间延长了,对波波更换地图的积极态度,他始终抱有赞誉。他痴情地图丝毫不显疲惫,相反,他微微驼起的脊梁会挺直起来,脸上的皱纹舒展,露出欣慰的表情。
路志平的居所位于城东,与百花园相距10公里,与邻省相距20公里。路志平在铁城出生,求学,工作,成家,始终未曾越界,始终是铁城人。
这天,路志平一早出门,太阳虽已露脸,但尚未变强变烈。轿车泊在地下车库,路志平在取车时想起前一天因堵车迟到,临时起意,改骑自行车,他有一辆以前的自行车。
非机动车道上,多数是电动自行车,他的这辆脚踏自行车是稀罕物,汇入车流之中,因为慢,因为车体本身所承载的年数,一路招惹了无数目光。路志平闷头骑车,额头上很快布满了汗水。他骑的是他人生中的第三辆自行车,陪伴他奔波近20年,也会是他人生中最后一辆自行车。
班前会。现场区域设备检查。路志平每天的工作内容并不因酷暑而发生改变。设备检查时,他必须穿过轧钢现场。红钢穿梭,每一道机架蒸腾起的热浪,都在形成豪迈之势,但频繁很快击碎了它们。路志平从现场走过,身上的汗水很快蒸发了,并且在工作服上结下盐渍。他汗水中的盐,不断地提醒他,这个世界上的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以自己的方式凝结的精华,但路志平没有精力理会这些。他走在发烫的盖板上,鼻腔里是熟悉的铁的味道,因为太热,并不比酷暑更加真实。
下班之前,依然是班后会。照例,在班后会之前有短暂的休息时间。
路志平打开手机。乐熙出现在他的手机中。确切地说,是乐熙的照片。
照片中的乐熙近在眼前,独自端坐着,仰着头,微笑着,她的笑容、目光,以及笑容里似有若无的迟疑、目光里坦然迎接一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