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学的不朽丰碑,经典中的经典。
2.还没写完就被读者追捧,一部著作开创一门学问——红学。
3.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流传。
3.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
《红楼梦》是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大观园里的少男少女,有“呼之欲出”的真切,可以感觉到他们血脉的流动,感受到青春的欢乐、喜悦、烦恼、苦闷与忧伤。尤其是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情感,难解而美丽。本书是《红楼梦》的简写精华版,讲述了古代传统社会大家族中,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以及个人无法掌控的命运。
青埂峰下
青埂峰下有块石头。
石头好像并不快乐,悠悠叹息的声音,风一样地飘过峰谷之间,连那片青苍翠绿,也像含着欲滴的悲哀。
青埂从地面升起,峰顶高高举着臂膀,一直伸入缥缈虚无的云间。白天,偶尔一些心高胆大的鸟儿,扑扑展翅飞来,绕着峰 顶兜转几圈,又“忒儿”的一声,惊飞而去。入夜,淡蓝的星子,眨着好奇的眼睛,悄悄打量这片寂寂的无人之境。青埂峰,正介乎天、地之间,而石头,石头既然在青埂之峰,这么一来,它向上嘛,可以仰望天空;向下呢,可以俯视大地;左盼右顾,青山翠谷,四围环拥。天,像一口巨大的圆盖,从上方笼罩下来,特别有一种无所不包的恢弘器宇。地呢?四四方方,阡陌纵横,屋舍俨然,活脱就是棋盘的样子,那上面的布局尤其莫测高深,每一个微动都像是无比的神机妙算。再说青埂峰吧,这峰永远是一袭不变的绿袍,也不理会天上的星辰,如何从古往运行到今来, 更无睹于人间的季节,如何从春夏流转到秋冬,青埂峰依然是青埂峰,始终固执那顽强的绿意。
天圆地方,山色长青,这岂不是神工的奇妙,神意的美好吗? 然而,石头所以闷闷,始终快乐不起来,就正是因为天圆地方,山色长青啊!
在石头想来:第一,它绝对应该归属于湛湛青天的,这是一个最最基本的肯定。第二,如果它不能上天,那么,最起码,它也应该可以下地,去红尘走个一遭。
可是,真实的光景又如何呢?石头渴望登天,而无所不包的广阔天空,却偏偏遗弃了它。石头痴想下地,然而漫漫时日,苦苦等待,总得不到机缘,容它插足地上奥秘的棋局。石头只能滞留在青埂峰,年年、月月、日日,没人管、没人理、没人爱,独个忍受一成不变的单调绿色。就这么一个无聊的所在,连鸟儿也不愿稍作逗留,而星星,更要迷惑难解的青埂峰。
“唉——”
长长一声叹息。石头习惯性望向长天。天圆融澄明,蔚蓝无边。石头越发刺心,“有家归不得”的憾恨,又在隐隐作痛。
“天上是我的家,家却不要我了。三万六千五百个兄弟,个个称心快意,上天补缺。只有我,我是多出的一个,一点儿用也没有。”
“这是不公平的啊!这是拿我开玩笑啊!既然当初那么苦苦费心锻炼了我,那么,说什么也应该用我,要我!啊,神呀!这难道真是出于你的意旨吗?”
一腔的疑惑、悲怨,却得不到任何一个微声的答复。苍穹无言,依然以一片毫无瑕疵的美丽,静静俯视,俯视枯枯守候在青埂峰的石头。
这样圆融完好的天空,石头何尝不喜欢呢?但它更希望自己也是那完满的一部分啊!它感觉有什么东西在心里蠢蠢欲动着, 好像冰解雪融,刹那,那疑怨又化作最初的温热。它想起完满以前的破裂与残缺……
三生石畔
迈开步子,神瑛侍者转身离开了赤霞宫,他不能抑止自己去寻向那一片凄美的强烈渴望。
红色的云霞,潮水一般推涌着一轮火球,太阳就要落山了, 犹如一个赫赫英雄的死亡,华美而悲壮。神瑛侍者就这么一径向着斜日沉沉的西方走去,像朝香客虔诚无比的圣山行呢。但他的心,却因为越来越高涨的渴望,以致微微疼痛起来。
他总是蠢蠢渴望着什么,然后又每每怅怅落空。长久以来,这样起、落、升、跌的往复循环,好像已经成为自己最亲密的一 个习惯了。
第一个渴望,几乎在悠悠醒转的一刹那间就孳生了,那时神瑛侍者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命名称呼,只是以庞大沉默的顽石姿态,在辽远的荒山,等待登天的使命。
渴望登天,登上天去,和自己亲爱的石兄石弟们,在伟大女神的护持下,被送上破裂的天空。而天,因为众石补缀,前行后继,井然有序,于是又重建起原有的圆满美丽。
而这个渴望毕竟是落空了。
然后是青埂峰渺渺茫茫、不着边际的岁月,在独自嗟叹里,顽石全然不解,究竟自己在天地宇宙间具有怎样的意义?烦怨痛苦之际的一个黄昏,夜色渐浓,星月初灯,突然从人间烟火处逐渐传来身影与笑语。
神瑛侍者继续前行,火烧之天犹留有最后的余烬。步履疾驰间,他又温习起当时的情怀了——微微的不安,以及更大的刺激,新奇与亢奋。一个一个名字,一桩一桩故事,人间的名字,人间的故事,娓娓从夜空的对话中传来,远处的灯火扑扑打闪。多么有趣的一个去处啊!庙堂之上,有辉煌的迁升;江湖之远,有飘 蓬的流浪。人间的庭园,风景无限;人间的女儿,千情百态;春天杨柳抽芽,冬天雪花纷飞;出嫁迎娶的喧嚷锣鼓,婴儿降世的 嘹亮哭声……
“我一定要离开这个青埂峰!我要去向灯火烟尘的人间!”
又是一个迫切渴望的诞生,顽石认定两个来者必能救自己脱离这死寂之境。来者既然可以自如地从人间来,又自如地去到青埂峰,想来应是法力无边!
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一僧一道,果真是法力无边的,最起码,他们确确实实带给顽石崭新的改变,以及另一个等待实现的承诺。
是女娲水去火来的锻炼,使得顽石通解了神灵,从混沌变为清醒灵敏,具备了各种的觉知。而渺渺真人、茫茫大士呢?当顽石突然打断他们的对话,苦苦央求下凡人间的意愿时,两位竟然应允了顽石的恳求,虽然他们再三警诫:人间的快乐无比短暂, 瞬息即逝,像彩霞霎时的流失,像琉璃在弹指间的粉碎。但,谁 管他这许多呢?只要能够脱离这毫无变化、毫无寄托的单调青埂峰,谁还想到以后又怎样呢?
而最大的奇妙,是真人、道士两双手的指点比画,两张口的喃喃念语。本来顽石虽然具有相当的灵心,但却无改于石头庞大的蠢质。突然之间,重新再造一般,顽石的形体也变化自如起来,缩小缩小再缩小,直到盈盈一握,不及巴掌之大;而且鲜明莹解, 分明一块美玉。还不止于此呢?他们在美玉上雕刻了字迹,于是 成为一件“质美而文”的好东西。就打这一刻起,无论心性或形象,青埂峰的顽石真可以称之为通灵宝玉了。心性的意愿固然可以无边飞驰,而外形可大可小,变化自如,更是来去随意了。僧、道应允过,有一天时候到了,会轮到美玉托生为人,好好一游,只是,去到人间之时,不知究竟何时。
这以后,它就开始四处徜徉,也更加了解起天上神仙国度的一个大概。
对于神仙的国度,通灵的宝玉一无留恋,它只是一心期待时候到了,总会轮到自己投胎为人的。在漫无目的的闲逛中,通灵宝玉闯入了赤霞宫,赤霞宫的主人警幻仙姑十分友善,有心使它成为宫里的一员。如果不是人间的吸引力这么无法抗拒,留在仙姑的宫里也未始不是一条出路,它已摆脱了单纯物质的无知无觉、蠢然不动,可说是修炼有时的仙物了。这仙物逐渐幻化人形,终有一天也是真仙的模样,但是它的心志并不在于此!
摔玉
黛玉猛地被匆匆进来的“混世魔王”吃了一惊,不!毋宁说,她被自己吃了一惊。
是个风采翩翩的混世魔王呢!紫金冠下一张神采飞扬的脸,血色极好,泛着健康的红色。帽箍齐眉,绣金的两条龙,正戏弄一双明珠。眉下的一对眼睛,极温暖、极柔和的眼神,清亮的一泓水,盛着盈盈的笑、脉脉的情。颈间的璎珞,垂着五色丝绦绾系的一块美玉。
她习惯性微微捂着心,几乎害怕那剧烈的跳动会一下蹦出胸怀来。不只因为骇异来人出乎意外的英姿焕发,而是,而是灯下初晤一份奇异的熟稔,轻轻蹙起眉尖,黛玉努力思索着──
“好奇怪,会在哪儿见过呢?怎么这等眼熟?”
会在哪里呢?她恍恍惚惚,晕船的感觉。斜晖脉脉水悠悠,好像到了一个无人之境,水声潺湲,水花拍打岸边的一块孤石,点点清凉喷溅在石上的一株孤草上……
再睁开眼,水波退去,灯火下仍是一张焕发明朗的脸。他头上的佩戴已经褪下,身上也换了家居便服。
“还没见过远客,怎么着,就脱了衣裳?快,见你林妹妹!”
宝玉长长作揖,这才闲闲坐定。
刚一进屋,就见那人在灯火众人里,但好奇怪,这个林妹妹明明在灯火众人间,又偏偏像远远在灯火众人外,竟像蓦地在寂寂溪涧的一个照面呢!而且还不该是第一次的照面,像老早以前就见过的不尽往事悠悠。
静静不动的当儿,是临水顾盼的一株娇花。稍稍举手投足,
又像春风拂过嫩柳的枝丫,极其优美的一番韵致,宝玉被深深吸引了,嘴里却嚷着──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
陪父亲游园
宝玉恍若走入一个梦境之中,尽管发起痴来。他心里怦然一动,一份相识熟稔的奇异感觉,努力去想,实在是想不起来了, 怎有这样眼熟的风景呢?石筑的牌坊在哪儿见过?
怔忡在那儿,别人都以为宝玉这大半天的应付,怕是精神涣散了吧!其实,这一刻,宝玉并不是体力精神不支,他是完全忘情在自己寻思的想象中。
圣贤经书,宝玉未必比别人博学审问,但是旁收杂学的,他倒还有一招,像园里引进的百草千花,连大人们不能辨识的,他亦可以一一道来,有板有眼。
譬如《楚辞》《文选》里的香草,他自言自语,一一指正, 冷不防被父亲喝住。贾政在宝玉面前往往变得十分悭吝,舍不得赐下任何一句微微赞语,唯恐一个好字,会使宝玉从此自大起来。另外,基于传统,对宝玉这样的性子,是要防他流于空疏,就像 孔子对子路,总是在热头上冲一盆冷水。
有一株海棠,如一柄华伞的开展,花色红晕,一如丹砂染上唇颊;而且丝垂翠缕,有一种扶病的娇弱,在群芳诸艳中,算是最为出色的,贾政听说原产于女儿国中,就叫“女儿棠”。
宝玉则以为这花颇有大家闺秀的风范,所以就以“女儿”命名,何苦一定要附会于“女儿国”呢?而且扯上一堆野史稗官, 弄假成真,实在大可不必。
这个女儿棠所在的院落另外还种了芭蕉。女儿棠含有“红色”,芭蕉蓄着“绿意”,宝玉就命为“红香绿玉”了。及至进屋,更是曲折精致,而且突然还见相似的一群人,似乎从对面相迎而来,原来是装有玻璃的大镜。众人在其中,几乎迷了路,然后峰 回路转,才又走回平阔的大路上。
红花海棠,绿叶芭蕉,玻璃大镜……其实行到此处,宝玉已经是失去弹性的橡皮筋了,整个人就要松垮,总算在贾政假意的呵斥下——“还不回去”,疾步逃去,结束这要命的游园。
正册的首页,是悬有一围玉带的两株枯木,以及埋有金簪的白雪一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从薛宝钗也进入贾府以后,黛玉和宝钗就一直隐隐以一种对峙局面彼此相持着,黛玉、宝钗、宝玉的三边关系说明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一种冲突。黛玉属于仙境前世的仙草,而宝钗属于人间今生最尊贵的金锁,这样两名极端世界的女子, 在因果名册里却是共同隶属在第一页里,具有相同分量。
本来黛玉对宝钗是怀着相当敌意的,直到宝钗以一片姐姐的雍容大度,真诚开导,又温暖照顾这个病弱孤苦的表妹,黛玉才算化解心中芥蒂,也真心拿宝钗当姐姐。剑拔弩张的紧张虽然化解,但是在宝玉婚姻的事上,依然是一道难解的三角习题。
而黛玉在幽幽绿意的潇湘馆里,不是做梦就是作诗,不是流泪,就是在爱情的忧伤和甜美之中,一颗诗心未曾着眼于大家族纷纭的人事关系里。渐渐地,渐渐地,她越来越成为孤独的一个人,几乎所有的长辈们、当家管事的,对于她,尤其是和贤慧懂事的宝钗相比的她,失去了爱戴和拥护的热情。她的身体是这样虚弱,她的口齿是这样锋利,她的心眼是这样窄小不能容人…… 瑟瑟一阵秋风,哗啦啦从园西穿过树枝,直透东边过去,檐下风铃叮叮不住在风里琤琮。黛玉觉得冷,打开毡包取衣时,看见了两方旧手帕,帕上题着诗词,剪破的香囊扇带,和通灵美玉上的穗子……黛玉痴看着,眼眶已是泪水微泛,感怀不能已,只有抚琴消遣愁绪——
风萧萧兮秋气深……望故乡兮何处……山迢迢兮水长……
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
突然琴韵变作裂帛金石,嘣的一声琴弦断了,在外一旁倾听的妙玉只觉一阵不祥。
成长是多么艰辛,在青涩萌长的年岁里,黛玉和宝玉还是一片赤子的肝胆相照,等两人长大成人,心里虽然亲,形象上却反而彼此矜持着,有时只能用浮言虚礼致意。黛玉更加疑惑了,她又笃信自己的疑惑,以为宝玉终究是要娶宝钗了,所以彼此疏远了。黛玉绝望,不肯吃药,只求速死。
其实,这完全是误会呀,根本是黛玉杯弓蛇影地自寻烦恼, 然而,可怜的一颗心啊!又怎样日日夜夜饱受失丧的焦虑恐惧呢! 宝玉来探视黛玉,他丈六金身,却必得藉黛玉一茎所化,任凭弱 水三千,他只取一瓢饮。
怡红院已经枯萎的海棠花,突然含起花苞,而且竟然在十一月里不按花序节令地怒放起来,贾母一高兴就吩咐大伙赏花。宝玉想起那年海棠花死,晴雯也跟着去了,现在海棠花再度荣显,而晴雯终究是不能回来了。本来欢喜的心又沉重起来……看一回, 赏一回,叹一回,爱一回,无数的悲喜离合都弄到海棠花上了……
当时匆匆穿换了几回衣服,没有将通灵宝玉挂上,袭人看见他脖子空荡荡,再去询问,再去寻觅时,玉却不见了……
这是宝玉的命根子哪!全家上下,一片慌乱,能够想的所有法子皆已用尽,都不得要领,最后还请妙玉扶乩,沙盘上,仙乩留下的一行字痕是:
噫,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倚古松。
欲追寻,山万重,入我门来一笑逢。
究竟什么意思呢?连妙玉也不能解。
【导读】 真性真情读《红楼》
正篇
一、在神仙的国度
青埂峰下
三生石畔
二、在人间的大地
远客.
摔玉
梦里迷情
金锁印象
镜子传奇
庙院烟云
陪父亲游园
悲喜元宵夜
雨丝风片
晚春心绪
胭脂的代价
田亩的使者
诗酒花开少年时
寒塘冷月
花凋
续篇 因果名册
简述后四十回
因果名册
晴雯 · 袭人 · 香菱
黛玉 · 宝钗
元春 · 探春 · 湘云
妙玉 · 迎春 · 惜春
凤姐 · 巧姐 · 李纨
宝玉
后记 生之热情
附录 原典精选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摘录)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摘录)
第三十八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我们要走向现代,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寻求一个中国文化的根脉,怎么样重新生根发芽,帮助我们这个社会迈向更好的现代。
——龚鹏程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台湾影响大、水平高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大众学术普及丛书。此后图书一版再版,加印不断,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大陆九州出版社引进后,经一年多时间编辑,今年起陆续推出简体增订新版。
这套书从25万册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整理出60部“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被翻阅的”经典,包括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当时台湾出版人高信疆、柯元馨夫妇遍邀名家为之疏解,其中有著名学者龚鹏程、傅佩荣、曾永义等,另有知名作家张晓风、传媒界大腕詹宏志参与。60多名专家学者联手,倾力打造,一时风动岛内,家喻户晓。
——《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0日
本次丛书的大陆再版,以2014年的台湾版为底本,每一本都由作者或编者做了修订,质量进一步得到完善,且增加了《易经》与《大学•中庸》两本书。装帧设计上也有创新,开本的设计便于携带,更适合青年读者阅读。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