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词既是中国法制建设的见证者,也是中国法史发展的参与者。从上古到南宋,这些尘封判例背后的人世变幻,远非普通“律客”驻足一时半刻便能洞察知晓的。李广宇法官通过一篇篇判词疏证,对中国古代经典判词的萌新、溯源、形塑作唯美且深刻解构,令人在重温中国法制历史记忆的同时,也周延着中华法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广宇法官是文字的高手,是名案的侦探,他站在时间长河的此岸,遥望彼岸,以非历史的方式抵达名案的纵深处。他摆脱了不管是时代还是汉学传统加诸在法律人身上的层层束缚,自由自在地在古代中法的空域调兵遣将。
请跟随李广宇法官的墨迹,走进故纸堆里的中国法律史,纵览图文并茂的经典判例,聆听判词经典里的“法律故事”。
中国古代的判词,*初是与普通文没有本质区别的,但越往后,越演变成一种独立的文体,成为公牍的一种。
本书作者李广宇在《人民法院报》连载的系列文章《判词经典》广受关注,现集结成册,以飨读者。
【推荐人】何帆丨法政译者,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
【推荐语】法官不是“官”,但代表国家适用法律,判断是非,判定对错。“法官”的拉丁文写法是judex,恰好由jus(法律)和dicere(说话)两个词根组成,与法官“解说法律”的职责相对应。而这解说法律的载体,便是判词。法官难当,部分缘于判词不好写,因为除了下判断,还得讲道理,多数情况下还得与“不讲理的人”讲理。
李广宇先生本人,既是擅写判词、善于讲理的司法官,又是博古通今、嗜书成瘾的藏书家,这一次,他摇身一变,又扮演起串接古今、通晓变化的说书人角色,讲述着法学与文学的牵扯、判词与修辞的纠缠。
在《判词经典》中,我们重新认识了引经决狱的董仲舒、文法双绝的张鷟、礼法并用的白居易,惊叹于元稹、王维、颜真卿、刘克庄、方岳、袁枚、樊增祥等诗词大家与司法判词的独特缘分,更在一桩桩判词故事中,感受到上古之玄妙、大汉之古朴、盛唐之华美、五代之荒唐、两宋之雅韵。
自己讲过很多道理,却不屑于做真理在握的论道者,把古人讲理之事捋得妥妥帖帖,在古今判词的密林中,浅吟低唱,做一位懂得微笑和流泪的说书人。这,正是我们心目中的广宇先生。
【推荐人】何海波丨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推荐语】广宇法官的书,在我书架上已经排成一排了;《判词经典》,想必是他最下功夫、最见才情、也最隽永的一本。精研古代司法文献是慢工细活,绝非突击可就。广宇法官长年浸润古代案例,他的判词散发着传统司法情理法融合的韵味。这本“小书”是他在广稽博览的基础上倾力奉献的,笔调优雅、内容充盈、装帧精美。虽无章节,却成系统;虽无引注,却够学术。它非常适合作为司法文书写作的辅助教材,也适合作为法制史和比较法学习的课外读物。
【推荐人】聂鑫丨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推荐语】本书名为《判词经典》,即荟萃古代各时期、各地区、各类型的经典判词,如唐代《龙筋凤髓判》、南宋《名公书判清明集》、敦煌《文明判集》、白居易《甲乙判》等,对其写作风格、判词故事与历史背景予以剖析。李广宇法官作为一个现代行政诉讼案件的资深“判官”,对于判词的书写颇有心得,这或许亦是他期待与经典判词“隔空对话”的缘由与底气。我2021年挂职最高人民法院期间,有幸识其人、睹其文。
学界对于中国古代判词的研究蔚为大观,各朝判词的语辞特点、裁判逻辑乃至判词在司法实践中的功能与效力等题均有人精研。我并非该领域的专家,但对古今司法略有所知,又仗着对作者的了解或许比读者多几分,在这里谈点读后感、做些导读的工作。
... ...
【推荐人】刘树德丨最高人民法院审管办副主任
【推荐语】近几年我一直参与组织全国法院优秀裁判文书评选,业余也一直致力于裁判文书写作问题的研究。当我读到我的同事李广宇法官的《判词经典》,就好像邂逅了一个知音。写的是历史,历史本身的叙述也非常有趣,但我感受更深的,是本书对于我们当下裁判文书制作与说理的启迪意义——裁判文书结构如何谋篇布局,表述如何精准恰当,风格如何庄重脱俗,适法如何情理兼顾,论证如何缜密严谨,结论如何公平慎妥……古代法官的经典判词都给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例。古人讲:“读律者必知此,庶几谳拟不谬。”《判词经典》就是这样一本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