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诗书,关于江南的诗句浩如烟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又云: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可见这方温润秀美的山水之境,引得多少墨客佳人流连忘返。与那风景相呼应的,正是灵秀温婉的江南女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自古以来,人们印象中的江浙女子,都是集美貌与才艺为一体的,她们婉约,细腻,多才多艺,容貌清丽,以至于我们不知道是江南的美景孕育了她们独具风华的气质,还是江南的女子给景色增添了一份灵动。
而位于太湖之滨的无锡,更是国家历史文化的圣地。江南的蒙蒙雨雾浸润着这片土地的万物,让这里素有人杰地灵之美誉,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这里又是才子辈出的地方,徐霞客、顾恺之、徐悲鸿、华君武、钱锺书……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这里吟诗作赋,挥笔丹青。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为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独有一个女子,用她柔弱的身姿,为这清秀的山水再增添一抹韵致淡雅,她便是杨绛。这个从吴越山水中走出来的美好女子,经历了百年的人生洗练,她的名字穿过重重岁月,走进了许多人的心中。
说到杨绛,就不得不提她的父亲杨荫杭。
杨家的振兴是从杨荫杭这一代开始的,杨荫杭的祖父和父亲分别在杭州和浙江做过小官,两代都是穷书生。尽管家里有上辈传下的住宅,但是没有田产,杨荫杭靠着考试选拔而得公费在北洋公学上学。一个寒素人家的穷学生考入公费学校一般都会被认为是改变命运的契机,但是杨荫杭在上学期间就遇到学生闹学潮,校方出来镇压,开除了一个带头闹学潮的广东学生,校方不肯罢休,还要揪出来其他人杀一做百,那些闹过学潮的学生一律不敢承认,杨荫杭没有参与,却看不惯他们的行为,站出来说:“还有我!”就这样学潮平息了,杨荫杭却被学校开除了学籍。
大概一个有才能的人总是有能力抓住每一个让自己翻身的机会,被北洋公学开除后,这个胆识过人的穷学生又凭着过人的才气考入了南洋公学。于1899年被学校送往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在日本时他受到孙中山、黄兴等人的影响,于1900年春,和一批留日学生成立了励志会,从事反清活动。同年,与励志会会员杨廷栋、雷奋等人创办期刊《译书汇编》月刊。这是留学生创办最早的杂志,大量销往上海苏州等地。由于他在任报馆编辑时发表反清言论,招致清廷通缉,只好于1906年出国到美国留学,四年后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学成归国。
出国四年后。归国后在当时的司法界享有盛誉。杨荫杭担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不久,北洋政府有“本省人不能担任本省官职”的决定,因而他被调到浙江省,仍任高等审判厅厅长一职。到浙江后,他不畏权贵,不徇私情,严格执法。当地有一个恶霸,自恃与该省督军有裙带关系,在乡里鱼肉百姓,无恶不作,甚至行凶杀人。被害人家属上诉,地方法院审理后呈报省厅,杨荫杭提笔判处其死刑,连当时的省长出面说情都被顶了回去。
母亲唐须荽也是无锡人,曾在上海著名的女子中学务本女中读书,是一位贤惠文静的知识女性。她与杨荫杭结婚后,相夫教子,料理家务,堪称贤妻良母。出身富商人家的唐须荽既有着传统女性的吃苦耐劳,又有着大家闺秀的宽容气度。她一生生育了八个孩子,作为一个大家庭中的当家夫人,既要关心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又要管理家中的账务花销,还要无微不至地照顾丈夫的生活,面对两个个性鲜明的小姑子,她这个做嫂子的总是极尽宽容,使一家人和睦相处。跟随着丈夫工作的调动,她也跟随着多次迁徙,从一座城,到另外一座城。
展开
——卢翎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周国平
★杨绛让我看到了‘过去的品质’,这是一种哑光却不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
——黎戈